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为课例,从素养课堂关键元素“情境、问题、体验、交流”的角度去分析,倡导课堂教学要体现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问题;体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19-3
目前我校正积极推广素养教育。素养课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关键元素是:情境、问题、体验、交流。下面结合苏科版第五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来分析这些关键元素的具体应用。
1 教学过程
1.1情境引入
情境:视频播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配合音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问题:诗中哪些话表示小舟运动的很快?
交流:“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千里”表示长度。“一日”表示时间,可见要想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首先要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板书课题)
1.2新课教学
1.2.1长度的单位
情境:不用任何器材,目测比较纸板A和B的长度。
问题:如何比较长短?
体验:把纸板A和B并放在一起比较,发现纸板A居然比纸板B长。(学生惊讶)
交流:靠目测有时并不准确。
体验: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交流: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课本的宽度、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追问: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发现标准各异。不同标准之间无法比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交流: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介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并体会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现在的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阅读“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问题:知道了长度的单位,那么1m、1dm、1cm到底有多长呢?
体验:借助老师给的米尺找出自己身上的1m、1dm、1cm。
交流:1m的长度——手臂的长度加肩的宽度,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1cm的长度——手指宽度。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1.2.2刻度尺的使用
情境:出示物理课本。
问题:目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追问:如果要具体知道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该怎么办?
交流:使用刻度尺测量。
情境:展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交流:说出常用的测量工具的名称。
体验:(联系温度计)观察身边刻度尺,能发现哪些信息?
交流: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问题: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交流:自学刻度尺的使用。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①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_____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放)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___。(看)
③测量时,应估读到_______。(读)
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________。(记)
交流:(1)紧靠(2)垂直(3)分度值的下一位(4)单位
追问:你是如何理解有刻度线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交流:对于比较厚的刻度尺应用图2a,而不应用图2b测量。
追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又该怎样理解?
交流:如果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那么它的下一位是1mm:如果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那么它的下一位是0.1mm。
体验:学生练习刻度尺的读数(略)。
体验: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边操作边交流,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交流: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体验:所有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1.3巩固小结
问题: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2 课例分析
2.1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教学行为的条件。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意义寓于情境之中,学习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本节课开始创设的学生配合视频音乐有感情朗读“早发白帝城”的情境,主要体现“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情境“目测比较纸板A和B的长度”。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学生认为一样长),强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形成兴趣氛围,进而形成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展示物理课本及常用的测量工具”,则是很好的诠释了情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2.2问题
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创设的“不用尺,如何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等问题具有探索性,“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又该怎样理解?”等问题具有思考性。“如何比较纸板A和B的长短?”等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等问题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这些问题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
2.3体验
学生对体验到的东西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经历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激起学习知识和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本节课“不用尺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借助米尺找出自己身上中的1m、1dm、1cm”及“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因成功带来的愉悦、发现带来的自豪。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2.4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本节课通过交流“不同标准之间无法比较,从而引出公认标准的必要性。”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通过交流“刻度尺的使用”,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现代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而素养课堂的关键元素——“情境、问题、体验、交流”正是对以上要求的诠释和补充。当然我们每一节课不要刻意追求“满汉全席”,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栏目编辑 刘荣)
关键词:情境;问题;体验;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19-3
目前我校正积极推广素养教育。素养课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的关键元素是:情境、问题、体验、交流。下面结合苏科版第五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课时来分析这些关键元素的具体应用。
1 教学过程
1.1情境引入
情境:视频播放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配合音乐,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问题:诗中哪些话表示小舟运动的很快?
交流:“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千里”表示长度。“一日”表示时间,可见要想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首先要学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板书课题)
1.2新课教学
1.2.1长度的单位
情境:不用任何器材,目测比较纸板A和B的长度。
问题:如何比较长短?
体验:把纸板A和B并放在一起比较,发现纸板A居然比纸板B长。(学生惊讶)
交流:靠目测有时并不准确。
体验: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短。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交流:用一张纸条(或一根线、一课本的宽度、三角板的一边长)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来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的长短。
追问:大家选取的标准五花八门,发现标准各异。不同标准之间无法比较,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交流: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引出单位。介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并体会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现在的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阅读“信息快递”,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问题:知道了长度的单位,那么1m、1dm、1cm到底有多长呢?
体验:借助老师给的米尺找出自己身上的1m、1dm、1cm。
交流:1m的长度——手臂的长度加肩的宽度,1dm的长度——手掌的宽度。1cm的长度——手指宽度。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的长度。
1.2.2刻度尺的使用
情境:出示物理课本。
问题:目测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
追问:如果要具体知道物理课本的宽度是多少,该怎么办?
交流:使用刻度尺测量。
情境:展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
交流:说出常用的测量工具的名称。
体验:(联系温度计)观察身边刻度尺,能发现哪些信息?
交流:它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问题: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交流:自学刻度尺的使用。同时完成下列内容。
①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_____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刻度尺的“0”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放)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____。(看)
③测量时,应估读到_______。(读)
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________。(记)
交流:(1)紧靠(2)垂直(3)分度值的下一位(4)单位
追问:你是如何理解有刻度线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交流:对于比较厚的刻度尺应用图2a,而不应用图2b测量。
追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又该怎样理解?
交流:如果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那么它的下一位是1mm:如果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那么它的下一位是0.1mm。
体验:学生练习刻度尺的读数(略)。
体验: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测量一木块的长度,边操作边交流,最后汇报木块的长度。
交流:点评操作成功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体验:所有同学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交流:汇报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点评。
1.3巩固小结
问题: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2 课例分析
2.1情境
教学情境是一种能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教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教学行为的条件。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知识的意义寓于情境之中,学习情境不是一个无关因素。学生必须通过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某种知识。本节课开始创设的学生配合视频音乐有感情朗读“早发白帝城”的情境,主要体现“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情境“目测比较纸板A和B的长度”。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学生认为一样长),强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心理上处于兴奋状态。形成兴趣氛围,进而形成使“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展示物理课本及常用的测量工具”,则是很好的诠释了情境“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2.2问题
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创设的“不用尺,如何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等问题具有探索性,“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又该怎样理解?”等问题具有思考性。“如何比较纸板A和B的长短?”等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呢?”等问题实现学生与教材的双向交流。这些问题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建构知识。
2.3体验
学生对体验到的东西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让学生经历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激起学习知识和经验的兴趣。并在体验中产生情感。形成态度,观念。本节课“不用尺比较课桌的长、宽、高”、“借助米尺找出自己身上中的1m、1dm、1cm”及“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等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因成功带来的愉悦、发现带来的自豪。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2.4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本节课通过交流“不同标准之间无法比较,从而引出公认标准的必要性。”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通过交流“刻度尺的使用”,让学生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现代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而素养课堂的关键元素——“情境、问题、体验、交流”正是对以上要求的诠释和补充。当然我们每一节课不要刻意追求“满汉全席”,关键要体现“特色风味”。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栏目编辑 刘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