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答案准确、计算迅速、方式灵活和运用合理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并对计算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运算作为数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有人将其与思考并成为“数学的本质”。
然而,实施新课标改革以来,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在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正确率太低了,学生的口算速度太慢了,与以往相比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新课标改革前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存在的原因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个方面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小学生认为计算没有多少知识含量,所以从心底里就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轻视。于是,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还有就是抄错题、移错行、串行、遗漏、多算、字迹潦草看不清楚、忽略小数点等等现象出现,从而导致了计算出现显而易见的错误。
(2)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未形成
比如:整数中十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计算都不是很熟练,常出现诸如二六十四之类的错误;分数中通分约分技能不熟练,看不到两个数存在除1以外的公因数;小数计算中小数点位置搞不清楚,移动小数点后找不到与原数的关系;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率使用和乘加、乘减混合纠缠不清;一些常见数据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知道的很清楚,如:25×4=100、125×8=1000、0.125=1/8、3/4=0.75……等等知识,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所以既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又不能够准确地进行运算。
(3)不理解算理,计算存在盲目性
只会进行简单的模仿,没有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必须加上括号?又为什么在去掉括号后要改变符号?乘法分配率前后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形等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还经常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稍微有一点变化,就必然导致出错。
(4)没有坚强的意志,畏难怕繁
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既不分析题目特点,也不确定解题思路,只求马马虎虎应付过去,从而使注意力分散,无法正确地完成计算。
2.教师不重视计算教学
从老师的角度讲,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心理上不重视计算教学,一味地追求数学生活化。学生基本算理还未理解,就急着进行大量的生活应用;有的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有效性。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探索算法多样化上,有时甚至是为多样而多样,不注重算法的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有学会,更谈不上灵活、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了。
通过分析,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因此对学生的口算训练少之又少。(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算理不理解,同时对学生的解题技能缺少合理、灵活的指导。(3)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计算枯燥无味,再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4)从心理方面来说,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感知不正确、注意不集中、短时记忆出错、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影响。
二、提高计算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有效性策略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运算作为数学学科基本素质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数学教育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有人将其与思考并成为“数学的本质”。
然而,实施新课标改革以来,经常听到身边的老师在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正确率太低了,学生的口算速度太慢了,与以往相比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新课标改革前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一、目前小学生计算错误存在的原因
1.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幾个方面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小学生认为计算没有多少知识含量,所以从心底里就没有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是轻视。于是,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还有就是抄错题、移错行、串行、遗漏、多算、字迹潦草看不清楚、忽略小数点等等现象出现,从而导致了计算出现显而易见的错误。
(2)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未形成
比如:整数中十以内数的加减法,表内乘法计算都不是很熟练,常出现诸如二六十四之类的错误;分数中通分约分技能不熟练,看不到两个数存在除1以外的公因数;小数计算中小数点位置搞不清楚,移动小数点后找不到与原数的关系;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率使用和乘加、乘减混合纠缠不清;一些常见数据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知道的很清楚,如:25×4=100、125×8=1000、0.125=1/8、3/4=0.75……等等知识,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所以既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又不能够准确地进行运算。
(3)不理解算理,计算存在盲目性
只会进行简单的模仿,没有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算?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为什么必须加上括号?又为什么在去掉括号后要改变符号?乘法分配率前后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变形等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还经常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稍微有一点变化,就必然导致出错。
(4)没有坚强的意志,畏难怕繁
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计算,既不分析题目特点,也不确定解题思路,只求马马虎虎应付过去,从而使注意力分散,无法正确地完成计算。
2.教师不重视计算教学
从老师的角度讲,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的心理上不重视计算教学,一味地追求数学生活化。学生基本算理还未理解,就急着进行大量的生活应用;有的只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忽视了有效性。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探索算法多样化上,有时甚至是为多样而多样,不注重算法的提炼,最终学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有学会,更谈不上灵活、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了。
通过分析,目前在计算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因此对学生的口算训练少之又少。(2)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算理不理解,同时对学生的解题技能缺少合理、灵活的指导。(3)态度不端正,习惯不良。由于计算枯燥无味,再加上平时教师也不注意对他们进行习惯训练,因而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4)从心理方面来说,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感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感知不正确、注意不集中、短时记忆出错、强信息干扰、思维定势影响。
二、提高计算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