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教学改革中“情感体验”一直是我们音乐教师所探索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是我们完成教学内容的真谛。也是我们每位音乐教育者所要完成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体验;创设情境;音乐要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们在会唱这首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再创作一段歌词,把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心声唱出来,这样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例如《青春舞曲》这首歌短小精悍,很容易就会唱,所以在学唱的时候我通过变化速度、力度等方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比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汇在唱歌中。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在欣赏《辛德勒名单》时我先选择了影片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段落,他们的财物被纳粹洗劫一空,画面外到处传来枪声和犹太人的尖叫声,整座城市就像人间炼狱。恰在此时,影片突然响起了一组温情的童声合唱,如天籁般干净、透彻,这么纯美的歌声徘徊在哭声冲天、机枪横扫的血腥残酷的场面中,通过童声合唱的音乐同面画产生天差地别的强烈反差,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把影片情绪推向高潮,同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学生们在观看、聆听的同时被童真感染,为他们的命运担忧,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强烈视听对比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讲解音画对位的手法,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能投入、有感情地哼唱这段童声合唱。
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借助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方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串联整节课的教学,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在音乐课堂上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主要环节:情感呼唤、情感深入、情感外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之中,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体验;创设情境;音乐要素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及其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来激发。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赋予激情,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运用多媒体放映大自然的美景,动物悠闲自在地生活,配以优美的旋律和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解说,给学生带来美的陶冶。然后画面转换成展现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动植物死亡的内容,此时教师以低沉、惋惜的声音解说这些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对比,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由此感受到环保对人类、对大自然的重大意义。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给未来一片绿色》这首歌曲,学生会全身心融入到音乐情感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们在会唱这首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再创作一段歌词,把自己对环境保护的心声唱出来,这样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歌曲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远胜于一般媒体对其影响,它能激发学生心中潜在的力量,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聆听歌曲尽可能避免单纯、枯燥的反复听,适当加入一些与音乐表现内容一致的画面或声情并茂的解说,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例如《青春舞曲》这首歌短小精悍,很容易就会唱,所以在学唱的时候我通过变化速度、力度等方式,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体态律动,这是情感体验的自然行为表现。例如随歌曲有节奏地击拍,随旋律晃动身体等。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歌曲本身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体验感受,这是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歌曲情感的基础。有些学生性格内向,比较胆怯,不好意思做体态律动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教师要鼓励、肯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体态律动,更要自己做一些体态律动引领学生表现。聆听歌曲有了体态律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唱会歌曲不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汇在唱歌中。前者要求学生唱准旋律,后者要求学生唱出内在美。会唱歌与情感体验是相辅相成的,情感体验是会唱歌的前提,会唱歌是深入体验情感和歌曲内在美的保证。由此,情感深入可分为三步进行:引导聆听歌曲→引领体态律动→引发情感歌唱。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音乐本体,深入挖掘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内涵。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作品的思想性;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音乐的高潮在何处;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等。在欣赏《辛德勒名单》时我先选择了影片中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段落,他们的财物被纳粹洗劫一空,画面外到处传来枪声和犹太人的尖叫声,整座城市就像人间炼狱。恰在此时,影片突然响起了一组温情的童声合唱,如天籁般干净、透彻,这么纯美的歌声徘徊在哭声冲天、机枪横扫的血腥残酷的场面中,通过童声合唱的音乐同面画产生天差地别的强烈反差,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把影片情绪推向高潮,同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学生们在观看、聆听的同时被童真感染,为他们的命运担忧,通过音乐与画面的强烈视听对比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讲解音画对位的手法,学生更容易感受和理解影视音乐的独特魅力,能投入、有感情地哼唱这段童声合唱。
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演唱、演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借助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方式正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情感、音乐形象和音乐意境。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激情的添加剂,它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串联整节课的教学,还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学生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
在音乐课堂上构建体验教学模式有三个主要环节:情感呼唤、情感深入、情感外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封闭的模式,创造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主导”与“主体”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之中,既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音乐体验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喜爱音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