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写物耐人寻味

来源 :课外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2437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朱淑真(一作贞),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世居桃村。关于她生活的时代,历来有南宋、北宋两说,但一般都定为南宋。相传她因婚姻不美满,抑郁而死。
  她擅长绘画,通晓音律,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其词主要写闺阁之感,多幽怨之作。笔调轻柔,形象婉丽。有《断肠诗集》、《断肠词》。
  春天是无限美好的季节。她为大地带来了生机,为人类带来了希望。人们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草木绿了然而转眼之间,柳絮飞了,榆钱落了,蝴蝶匆匆忙忙地在和花儿告别。正因为春天如此短暂,所以古往今来惜春便成为文人笔下常见的主题。朱淑真这首《蝶恋花》也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名作。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唐教坊曲。《词谱》谓“宋晏殊词改今名”a。毛先舒在《填词名解》中说,“采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为名”b。
  朱淑真这首《蝶恋花》一开头就写留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垂杨”,这里是指垂柳。“系”,拴住,缠住。“青春”,春天,也兼有青春时光之义。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以上三句有三层含意:一是表现了词人惜春之情,想极力挽回欲逝的春光;二是说将逝之“青春”是不可挽回的;三是由此而蕴含着词人的惆怅:既然春天是一去不复返的,那么自己的青春年华也同样是一去不再来的,所以这里的惜春之意还包含苦闷之情。
  尽管春天是留不住的,但是柳絮却不肯罢休:“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犹自”,即仍然。以上二句意谓,柳絮还是在随风飘荡,好像要尾随春天去探看它的去处。这里是通过写柳絮的多情,来反映词人留春之意切。
  然而,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春天以她轻盈的步伐越走越远了:不觉春姑娘已用绿笔染遍了山川草木。“绿满山川闻杜宇”一句便是点春深的。“杜宇”,即杜鹃鸟,相传是蜀帝死后之魂所化,鸣声凄厉。晏几道《鹧鸪天》:“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
  在春深似海,“杜宇声声不忍闻”的时候,词人怎能不伤感呢!所以下面接着说:“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便作”,即使。“莫也”,岂不也。以上二句意谓,即使是无情的人,岂不也要愁绪满怀!有的宋词选本说“无情”是指“鸟类”而言,将这两句讲作“鸟类即便无情,莫非也担心人意忧苦吗?”c此说似不准确。因为“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三句的主语都是人,意思是说当看满山遍野的“绿肥红瘦”,听到杜宇的哀鸣的时候,即使是一个无情的人也会愁苦的。而下面的“把酒送春”也正是指人而言的。因此,如果说词的上片主要是用拟人手法来写惜春之意的话,那么下片便主要是直接抒情了。当然,其中也有寄情于景的句子。
  系春、随春、伤春,都无济于事,最后便不得不送春了:“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把酒”句似化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意,有豪情也有感伤。“潇潇”有二义:一是急雨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一是小雨貌,李清照《蝶恋花》:“潇潇微雨闻孤馆。”这里讲作后义为好,因为那淅淅沥沥的小雨恰恰能表现出词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愁丝。这意境与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段极为相似。倘若将“潇潇”讲作急雨貌,便与此词的意境不合了。
  综上所析,这首词通过写垂杨系春、柳絮随春以及最后不得不送春,表现了词人对春光的珍惜和由年华易逝而产生的苦闷。
  此词的主要特点是以拟人手法写物,既肖物态又合人情。如写“垂杨”,便抓住垂柳的丝条多而柔的特点,来写它可以“系青春”,并且“柳”与“留”谐音,也寓含留意,这便把物态与人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很自然地表现了惜春的主题。又如写柳絮,便抓住了柳絮轻而飘的特点,写它随风去探看春的归处,这既扣暮春的节候,又表达了词人留春的深情。
  其次,融情于景,耐人寻味。上片的千万条柳丝和飘忽不定的柳絮,虽然都可作情语看,但下片情景交融的句子尤多。如“绿满山川”句,看似写景,实则是以浓绿来表现春深,并以春深来衬托愁多。特别是结尾“黄昏却下潇潇雨”一句,更是余味无穷。“黄昏”,是一天将尽的时刻,夜幕降临,景色暗淡,人们的心头也往往会蒙上一层灰色,而此时偏偏又下起潇潇细雨,于是心情与景色融为一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④此外,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还起着回应全篇的作用。此词的题目是“送春”,除了“把酒送春春不语”一句是明写外,而这潇潇暮雨又何尝不是在送春呢?
  再次,语言清丽,全无藻饰,也是此词的一个特点。全词无一处用典,只用平易、生动的文字写景状物,便收到了言浅意深的效果。
  此词的不足之处是,化用前人的词意、句意的地方较多,如上片似化用辛弃疾《摸鱼儿》上片之意,下片似化用欧阳修《蝶恋花》、李清照《声声慢》下片之意。这些地方虽然多能出以己意,并不乏创造性,但终未消除模拟的痕迹。
  注:
  ①《词谱》卷十二。
  ②《填词名解》卷二。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第3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④李清照《声声慢》。
其他文献
1.题目:心中不落的太阳。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你不能在舞台上纵声高歌,也许能在球场上龙腾虎跃;你不能在教室里春风得意,也许能在画室里泼墨抒怀……你没有高挑的身材,却拥有善良的心靈;你没有优异的成绩,却拥有孝顺的美德……换一种角度看生活,你一定会遇见最好的自己。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遇见最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60
阅读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作为议论类的阅读材料则几乎是各地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考生的一个短板,得分率偏低。主要是因为有不少考生做题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没能掌握议论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和答题规律,于是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2016年中考结束后,笔者对所抽样的全国各地数十套中考试卷进行分析研究,大致得出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基本走向。  1.篇幅短小,话题多样。2016年试题中出现的议论文大都
作文的审题,是写作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绝不可能长出奇花异草。想要做到构思的独特和立意的深刻,必须进行认真、细心的审题。话题作文的写作,关键就在于审题。所谓话题作文,就是根据一定的材料或提示语,为考生提供思考的范围和方向,并要求考生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写作的命题形式。话题作文常常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便于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  话题作文命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给出话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但是再美的文字只有与孩子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才是真的美,有语言与精神共舞才是好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用教学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
小城里的生活看似充满紧张,却又简单乏味。我每天与不同科目战斗,闲暇时便抱着手机百般无聊地在虚拟世界中游走。自觉像一台上了发条的机器,按照固定的模式,日复一日地复制粘贴课本知识,虽千篇一律却也任由生活就这么过着。  这样的日子不知持续了多久。夏季,正值暑期。离开虚拟网络,离开城市喧嚣,辗转来到外婆所在的那个小村庄。失去与手机网络对我空余时间的支持,我只好坐在吱吱作响的竹椅上,凝视窗外鸣叫的蝉,对着泛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在清爽皎洁的月下,我读着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心中浮过一丝怡心的欢畅。溶溶的月光流满了一窗棂。此刻,我只想对着这窗外皎洁的月说一句:我想握住你的手,永不松开。  又忆起童年的那片月亮地。同样的月色,同样的院落,同样的树荫,我坐在爷爷的膝盖上,听爷爷讲月亮姑姑的故事。这树杈间漏过清丽与宁静,这柔柔月光在我的心灵中流淌,将光明带进灵魂
【摘要】微观教学是相对宏观教学而言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教学目标、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检测评价与改进措施。即微观教学是一种落到细处与实处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操作主体是学生,教师仅处于指导位置。为让阅读者深入理解语文微观教学理念,掌握语文微观教学流程,对整体教学形成具象化画面,笔者特地选择毛泽东先生的《沁园春·长沙》作为案例进行解析,期望本文研究能为中职语文课堂微观教学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名家佳段】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节选自孙犁《芦花荡》)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 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朝诗人李涉经过九江,夜宿皖口(今安庆)的一个小村井栏砂,夜里有强盗上门打劫,问李涉是何人,李涉的从人回答说是李太学博士。强盗首领听说是著名诗人李涉便不再劫夺财物,求李涉给他写一首诗。李涉就写了这首《井栏砂宿遇夜客》。这首即兴吟咏的小诗,不仅诙谐幽默,而且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
【摘要】作为语文老师,从自身做起,自觉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能力,给学生起示范和引导作用,是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一种责任,让范读在课堂上魅力四射。  【关键词】小学语文;范读;作品基调;人物特点;体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感情朗读是一项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朗读和说话不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