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伯恩·琼斯是新拉斐尔前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是拉斐尔前派理想的热情支持者与实践者。他以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色彩和线条,接近平面化的视觉风格以及对画面细节精雕细琢的完美刻画,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精美易碎的梦境之中,并有意识的提醒他们这是虚幻的。“为艺术而艺术”是伯恩·琼斯艺术作品的风格,而作品中带着病态、缺乏生气的神秘主义色彩,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深深影响了英国乃至欧洲的艺术生活。
【关键词】 伯恩·琼斯;新拉斐尔前派;罗塞蒂;神秘主义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时代。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农业经济似乎在一朝之际土崩瓦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业、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而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程度却远远赶不上蒸汽机车的速度。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动荡不安的残酷现实,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危机。表面上物质繁荣进步,俨然一个体面、理性、克制的绅士社会,内里却充满黑暗、贫乏和混乱。
这样一个物质富庶而精神上矛盾重重的时代,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则认为是炼狱的深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思想上的冲撞造就了文学艺术多样性的繁荣。在当时的英国画坛,作为反对学院派正统枯燥风格、崇尚恢复自然人性的拉斐尔前派,也并没有长期坚持其最初的信念和风格,很多画家跳出该画派原有的伦理观念束缚,有的运用19世纪后期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注重内在的心理活动,对宗教和传说做新的诠释;有的又回到学院派古典美的传统中;有的把自己沉浸在诗歌和梦幻的世界来逃避现实。伯恩·琼斯便是其中一位追寻纯心灵世界,在形象上演绎抽象思维的画家。
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Coley Burne-Jones,1833-1898),生于伯明翰,受工艺雕刻师和镀金匠父亲的影响,从小就阅读了大量古代艺术装饰类书籍及古典文学。早年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神学院学习,准备献身于教会。然而他对宗教虔诚的秉性不高,后来在拉斐尔前派画家莫里斯和罗塞蒂的鼓励和影响下,大学生活结束之后,伯恩·琼斯定居于伦敦,开始真正投入到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
伯恩·琼斯的早期风格与他的老师罗塞蒂有很多相似之处。与罗塞蒂一样,他也是位诗人,富于幻想,对高卢文学和亚瑟王传说都做过深入研究,并对凯尔特族的历史非常熟悉,他对古希腊与罗马神话的故事和叙事诗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很多被中世纪神秘元素深深吸引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一样,伯恩·琼斯将他对文学的研究和感受体现在画布上。他的画作大多以宗教神话和传说故事为主题,另有一些是不带故事性的无主题描绘,极少涉及现实生活,甚至刻意拒绝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隐射,而是沉溺在他所构筑的灵性画面中。
伯恩·琼斯曾三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使得他在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意大利早期绘画大师的印记。如人体肌肉的描绘近似米开朗基罗,而人物的姿态神情却恍如带着波提切利的优雅和哀愁。
他以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色彩和线条、接近平面化的视觉风格以及对画面细节精雕细琢的完美刻画,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精美易碎的梦境之中,并有意识的提醒他们这是虚幻的。在维多利亚艺术风格占优势的年代里,流行着一句代表唯美主义精神,也能代表伯恩·琼斯艺术风格的话:“为艺术而艺术。”进一步深究伯恩·琼斯此种风格的根源,也许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信仰危机有关。19世纪工业文明的发达,使社会丧失了很多曾有过的宝贵精神,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市侩而迷茫。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为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深渊中的救命稻草一般,伯恩·琼斯也将古典的理想之美作为一个出口,逃离乌烟瘴气的现实生活,并将自己停驻在这种美丽诗意的梦境中,不希望其带有外面世界的一点点气息。《维纳斯的镜子》(图1)是一幅与文学作品无关的作品,几个女子凝望着黎明前的一潭池水,迷惑、困顿抑或百无聊赖,如同音乐与诗般的画面使用油彩的薄涂法,让画面产生一种水彩般干净的美感。《金色的楼梯》(图2)也是一幅没有丝毫文学寓意的作品,一群光着脚的女子,穿着相似的浅色长袍,从螺旋形的金梯上走下来。手中所持的乐器也撩拨着观者对画面音乐感产生丰富的联想,乐器、赤足的女子、金色的阶梯、缓步而下的优美身姿,伯恩·琼斯将音乐的律动和抽象性隐匿于画面之中,没有任何的故事性,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色与形的古典之美,纯粹的装饰性效果。
除了一些无主题画作之外,与他的老师罗塞蒂一样,伯恩·琼斯也有很多描绘爱情及情欲的作品。而与罗塞蒂充满感官之美的画面不同,伯恩·琼斯笔下的人物鲜有表情,画面空灵甚至木讷,他似乎剥离了他们的肉欲、情绪等人性中沉重的物欲成分,只留下远离尘嚣的洁净灵魂。《考费杜阿王和乞食女》(图3)是伯恩·琼斯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取材自伊丽莎白时代的古老民谣。国王想要纯洁的乞食女做妻子,要将王冠献给她。而身着灰布衣的乞食女坐在王座上,神情淡漠,是愿意接受还是想要拒绝似乎尚未决定,无论对国王的地位还是爱意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国王及背景侍者的神情也显得简单而超然,一切情绪的波动被隐藏在画面深处。衣褶服饰描绘得却很精致耐看,画面气度素雅高贵,毫不媚俗。另一幅作品《皮格马利翁和雕像——灵魂的获得》(图4)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四幅组画,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的象牙雕塑,之后维纳斯为雕像注入生命,使他的爱情得以实现。这幅是组画中的第四幅,皮格马利翁在向雕像变成的该拉忒亚表达爱意。该拉忒亚神情空灵,面无表情,皮格马利翁虽然神情略带渴望,但并不显得激动,情绪的表现也已然被抑制。伯恩·琼斯认为:“当你尝试要给予人们所谓的表情时,你就破坏了头部的典型特征而把它们降格为肖像。”这么做似乎是为了塑造更接近完美且永恒的人物形象,但更像是为了表现优雅超然而压抑了情绪。
想要理解这点同样又要审视那个美丽而黑暗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核心是一种严肃的价值观,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中世纪般全面禁欲的时期,推崇保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性是罪恶之源,主张对情欲极度遏制,任何欲望和情绪的流露都是不体面不优雅的。人的本能欲望被要求人们克己复礼的社会风气压得透不过气来。上流社会被压抑的欲望泛滥,私生活糜烂,藏污纳垢,底层社会则是一片贫困混乱。不难理解那个时代为何催生出那么多像骑士小说这样表现爱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有很多画家借由描绘爱情和肉欲来宣泄被压抑的人性或鞭挞这个伪善的时代。然后伯恩·琼斯独特的矛盾性也在此处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厌恶工业革命对爱情等美好人性的摧残和破坏,感受到自身及民众的欲念受到刻板社会风气的压制;另一方面,他担忧传统秩序的崩塌。作为一位神学院教育出来的重礼守节的绅士、保守风气的尊崇者,他比一般的艺术家多了对神性的追求及宗教性的桎梏。在这种内心矛盾的双重压力下,他的画作展现出一种对情欲的隐忍和自制,在压抑中强行蜕变,恍若没有了躯壳的灵魂,纯净、美丽而不朽。
伯恩·琼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女人物的身形容貌相似。男性的身体被塑造得和女性一样纤细优雅,女性也有冰冷的中性气质。有艺评人认为这是因为伯恩·琼斯本人缺乏男性气概,对女性力量存在某种迷恋及恐惧,从而削弱了他画面中男性特征的展现。这有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和他的神学教育背景有关。在中世纪的大部分艺术作品中都体现了基督教的禁欲观念,男女的第二性征不明显,任何情况下尽量不给观众以性的暗示或提醒,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而强调对精神世界的表现,从而体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神性之美。作为毕业于神学院的艺术家,伯恩·琼斯不可避免地在创作中带有这种基督教美学的印记,尽可能摒除两性在物质层面的差异,使画面更纯粹的表现神性。
伯恩·琼斯是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画家。他本身是羸弱的,不像那些斗士般的艺术家企图通过艺术唤醒民众,引发变革。他选择用造梦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他用古代神话和宗教构筑梦境,用剥离了肉体的灵魂表达永恒之美(图5)。伯恩·琼斯曾说:“我想通过一幅画,表现关于某种东西的美而浪漫的梦;它从未出现也不会出现,它在比所有亮过的光都没好的光中,它在除了欲望,无人能够记起和辨识的地方,其中的形状有种神性的美,然后,我就醒来。”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人性受到压抑而被扭曲以及宗教神性制约这三者的重重矛盾之中,伯恩·琼斯的艺术作品犹如幽雅脱俗的梦幻之花,虽然带着病态而缺乏生气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深深的影响了英国乃至欧洲的艺术生活。
参考文献:
[1]朱伯雄.拉斐尔前派与象征主义美术[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3.
[2]澜江.唯美主义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英)约翰·罗斯金.前拉斐尔主义[M].张翔,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建群.英国绘画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
【关键词】 伯恩·琼斯;新拉斐尔前派;罗塞蒂;神秘主义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魅力的时代。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延续了上千年的农业经济似乎在一朝之际土崩瓦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工业、运输和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繁荣。而与之相对应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程度却远远赶不上蒸汽机车的速度。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动荡不安的残酷现实,产生了各种社会问题和意识形态危机。表面上物质繁荣进步,俨然一个体面、理性、克制的绅士社会,内里却充满黑暗、贫乏和混乱。
这样一个物质富庶而精神上矛盾重重的时代,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则认为是炼狱的深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英国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思想上的冲撞造就了文学艺术多样性的繁荣。在当时的英国画坛,作为反对学院派正统枯燥风格、崇尚恢复自然人性的拉斐尔前派,也并没有长期坚持其最初的信念和风格,很多画家跳出该画派原有的伦理观念束缚,有的运用19世纪后期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注重内在的心理活动,对宗教和传说做新的诠释;有的又回到学院派古典美的传统中;有的把自己沉浸在诗歌和梦幻的世界来逃避现实。伯恩·琼斯便是其中一位追寻纯心灵世界,在形象上演绎抽象思维的画家。
爱德华·伯恩·琼斯(Edward Coley Burne-Jones,1833-1898),生于伯明翰,受工艺雕刻师和镀金匠父亲的影响,从小就阅读了大量古代艺术装饰类书籍及古典文学。早年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神学院学习,准备献身于教会。然而他对宗教虔诚的秉性不高,后来在拉斐尔前派画家莫里斯和罗塞蒂的鼓励和影响下,大学生活结束之后,伯恩·琼斯定居于伦敦,开始真正投入到绘画艺术的创作之中。
伯恩·琼斯的早期风格与他的老师罗塞蒂有很多相似之处。与罗塞蒂一样,他也是位诗人,富于幻想,对高卢文学和亚瑟王传说都做过深入研究,并对凯尔特族的历史非常熟悉,他对古希腊与罗马神话的故事和叙事诗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很多被中世纪神秘元素深深吸引的拉斐尔前派画家一样,伯恩·琼斯将他对文学的研究和感受体现在画布上。他的画作大多以宗教神话和传说故事为主题,另有一些是不带故事性的无主题描绘,极少涉及现实生活,甚至刻意拒绝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隐射,而是沉溺在他所构筑的灵性画面中。
伯恩·琼斯曾三次去意大利临摹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使得他在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意大利早期绘画大师的印记。如人体肌肉的描绘近似米开朗基罗,而人物的姿态神情却恍如带着波提切利的优雅和哀愁。
他以古典主义严谨的构图、色彩和线条、接近平面化的视觉风格以及对画面细节精雕细琢的完美刻画,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精美易碎的梦境之中,并有意识的提醒他们这是虚幻的。在维多利亚艺术风格占优势的年代里,流行着一句代表唯美主义精神,也能代表伯恩·琼斯艺术风格的话:“为艺术而艺术。”进一步深究伯恩·琼斯此种风格的根源,也许与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信仰危机有关。19世纪工业文明的发达,使社会丧失了很多曾有过的宝贵精神,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市侩而迷茫。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古希腊罗马文明作为在中世纪禁欲主义深渊中的救命稻草一般,伯恩·琼斯也将古典的理想之美作为一个出口,逃离乌烟瘴气的现实生活,并将自己停驻在这种美丽诗意的梦境中,不希望其带有外面世界的一点点气息。《维纳斯的镜子》(图1)是一幅与文学作品无关的作品,几个女子凝望着黎明前的一潭池水,迷惑、困顿抑或百无聊赖,如同音乐与诗般的画面使用油彩的薄涂法,让画面产生一种水彩般干净的美感。《金色的楼梯》(图2)也是一幅没有丝毫文学寓意的作品,一群光着脚的女子,穿着相似的浅色长袍,从螺旋形的金梯上走下来。手中所持的乐器也撩拨着观者对画面音乐感产生丰富的联想,乐器、赤足的女子、金色的阶梯、缓步而下的优美身姿,伯恩·琼斯将音乐的律动和抽象性隐匿于画面之中,没有任何的故事性,画家所追求的是一种色与形的古典之美,纯粹的装饰性效果。
除了一些无主题画作之外,与他的老师罗塞蒂一样,伯恩·琼斯也有很多描绘爱情及情欲的作品。而与罗塞蒂充满感官之美的画面不同,伯恩·琼斯笔下的人物鲜有表情,画面空灵甚至木讷,他似乎剥离了他们的肉欲、情绪等人性中沉重的物欲成分,只留下远离尘嚣的洁净灵魂。《考费杜阿王和乞食女》(图3)是伯恩·琼斯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取材自伊丽莎白时代的古老民谣。国王想要纯洁的乞食女做妻子,要将王冠献给她。而身着灰布衣的乞食女坐在王座上,神情淡漠,是愿意接受还是想要拒绝似乎尚未决定,无论对国王的地位还是爱意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国王及背景侍者的神情也显得简单而超然,一切情绪的波动被隐藏在画面深处。衣褶服饰描绘得却很精致耐看,画面气度素雅高贵,毫不媚俗。另一幅作品《皮格马利翁和雕像——灵魂的获得》(图4)取材自希腊神话的四幅组画,皮格马利翁爱上自己的象牙雕塑,之后维纳斯为雕像注入生命,使他的爱情得以实现。这幅是组画中的第四幅,皮格马利翁在向雕像变成的该拉忒亚表达爱意。该拉忒亚神情空灵,面无表情,皮格马利翁虽然神情略带渴望,但并不显得激动,情绪的表现也已然被抑制。伯恩·琼斯认为:“当你尝试要给予人们所谓的表情时,你就破坏了头部的典型特征而把它们降格为肖像。”这么做似乎是为了塑造更接近完美且永恒的人物形象,但更像是为了表现优雅超然而压抑了情绪。
想要理解这点同样又要审视那个美丽而黑暗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核心是一种严肃的价值观,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中世纪般全面禁欲的时期,推崇保守高尚的道德情操,认为性是罪恶之源,主张对情欲极度遏制,任何欲望和情绪的流露都是不体面不优雅的。人的本能欲望被要求人们克己复礼的社会风气压得透不过气来。上流社会被压抑的欲望泛滥,私生活糜烂,藏污纳垢,底层社会则是一片贫困混乱。不难理解那个时代为何催生出那么多像骑士小说这样表现爱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有很多画家借由描绘爱情和肉欲来宣泄被压抑的人性或鞭挞这个伪善的时代。然后伯恩·琼斯独特的矛盾性也在此处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厌恶工业革命对爱情等美好人性的摧残和破坏,感受到自身及民众的欲念受到刻板社会风气的压制;另一方面,他担忧传统秩序的崩塌。作为一位神学院教育出来的重礼守节的绅士、保守风气的尊崇者,他比一般的艺术家多了对神性的追求及宗教性的桎梏。在这种内心矛盾的双重压力下,他的画作展现出一种对情欲的隐忍和自制,在压抑中强行蜕变,恍若没有了躯壳的灵魂,纯净、美丽而不朽。
伯恩·琼斯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男女人物的身形容貌相似。男性的身体被塑造得和女性一样纤细优雅,女性也有冰冷的中性气质。有艺评人认为这是因为伯恩·琼斯本人缺乏男性气概,对女性力量存在某种迷恋及恐惧,从而削弱了他画面中男性特征的展现。这有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笔者认为更大的可能性还是和他的神学教育背景有关。在中世纪的大部分艺术作品中都体现了基督教的禁欲观念,男女的第二性征不明显,任何情况下尽量不给观众以性的暗示或提醒,不注重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而强调对精神世界的表现,从而体现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神性之美。作为毕业于神学院的艺术家,伯恩·琼斯不可避免地在创作中带有这种基督教美学的印记,尽可能摒除两性在物质层面的差异,使画面更纯粹的表现神性。
伯恩·琼斯是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画家。他本身是羸弱的,不像那些斗士般的艺术家企图通过艺术唤醒民众,引发变革。他选择用造梦的方式来逃避现实。他用古代神话和宗教构筑梦境,用剥离了肉体的灵魂表达永恒之美(图5)。伯恩·琼斯曾说:“我想通过一幅画,表现关于某种东西的美而浪漫的梦;它从未出现也不会出现,它在比所有亮过的光都没好的光中,它在除了欲望,无人能够记起和辨识的地方,其中的形状有种神性的美,然后,我就醒来。”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人性受到压抑而被扭曲以及宗教神性制约这三者的重重矛盾之中,伯恩·琼斯的艺术作品犹如幽雅脱俗的梦幻之花,虽然带着病态而缺乏生气的神秘主义色彩,但却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深深的影响了英国乃至欧洲的艺术生活。
参考文献:
[1]朱伯雄.拉斐尔前派与象征主义美术[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3.
[2]澜江.唯美主义大师图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英)约翰·罗斯金.前拉斐尔主义[M].张翔,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建群.英国绘画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郭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