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东西在人间

来源 :少男少女·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似乎是把一切与植物、农业相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而这篇文章介绍的当是茶居。
  旧时的水乡茶室,见的人有多种,备的吃食也是多样,水乡人要填肚子、干粗活,在那个条件下,不会对品质有太多的要求。他会觉得铁嘴壶是好的,粗糙的糕点也是够的,食物不那么好吃,环境没那么优雅,他还是会觉得这就行了,这很实惠。
  后来,水乡人开始讲究了,他会想,要什么样的茶具才配得上这茶,什么样的景才品得出这味。
  新时代改变了,他们的要求也不同了,可本质上他们追寻的还是一种雅致闲适的生活,他们通过品茶来品味生活,体味动迁的乐趣。他们的精神觉醒了,他们觉得很多时候浮躁终归于本心,始于安逸。
  快节奏,高压力,紧迫着人的神经,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爆发,也不知道在這底下被压抑的本性。
  有的人品茶是一种解压,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去舒缓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一口茶下,茶入脾,消化了一点,去去心火,便是帮自己冲掉不美好。慢饮,细品,很多人不理解品茶难道不是对时间的一种变相浪费吗?事实上,当你在这种高强度的冲击下,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萌发出自己新的力量。
  这是渺小而又强大的存在,让你在翻天覆地的大浪中可以获得一叶扁舟,或许你不能漂浮于天际,但你可以存活于当下。
  你同人品茶,不论对桌是何人,话匣子都能打开,因为你们志同道合。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相互交换。”当碰上一个同样有这种兴致的人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草草杯盘共一欢”。生活便是一首协奏曲,交际的范围不是决定你情操的因素,不过是反映你口才的一部分。那茶便是你不可割弃的东西,你要用这个谱写出你生活的主旋律,奏出你质朴的性格,帮你添上一道风采。
其他文献
平凡的生活中,有的人庸庸碌碌,得过且过,一点滋味都没有;有的人却将自己的人生过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冯骥才爷爷的《俗世奇人》描写了市井民间性格迥异、精彩神奇的三十六位奇人,每人一篇,各不相同。既有大众熟悉的泥人张、狗不理、燕子李三,又有鲜为人知的苏七块、冯五爷、刷子李……这些小人物,都生活在解放前的天津。当时的天津各方势力割据,社会动蕩,居民陈杂,他们正是在这样的社会中练就了自
期刊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真凑巧,我们既是邻居,又是学校的同桌。  同桌,我想对你说,你是我的好同学。我们在同一个学习小组,语文课上,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一起讨论学习心得;英语课上,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英文对话练习。有一次,数学老师让分组制作PPT,你热情地把我们邀请到你家,还请来了电脑高手叔叔指导和帮助我们,最后顺利完成作业,更使我学会了电脑技能,大有收获。  同桌,我想对你说,你是我玩耍时的好伙伴
期刊
四年级那年暑假,我跟爸爸妈妈回外婆家玩。因为外婆家在农村,所以会有很多稀奇可爱的小动物或小植物呢!  就像那天,我们正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突然发现路边有一株看起来很可爱的小植物。它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很纤丽秀气,它的茎最下面是棕色的,越往上面颜色越淡,到了最顶端就变成了嫩绿色。而它的叶子十分秀气,每处叶柄都会长着四大片羽毛状的叶子,就像少了一根手指的手掌。仔细看每片羽毛状的叶子才发现,它是由几十片小小
期刊
宽阔的操场、整洁的教学楼、茂盛的大榕树、美丽的小花坛……构成了我美丽的校园。其中,最吸引我的,当属校园里的小花坛。  小花坛位于操场一侧的舞台前面。长方形的小花坛被干净、整齐的白色矮栅栏保护起来,栅栏里面种植着一圈粉紫色的大丽花。笔直的花茎上均匀地生长着碧绿的叶子,叶子边缘呈对称的鋸齿状,茎的顶端盛开着比我手掌还要大的花朵。花蕊是明亮的橙色,花瓣就像一只只毛茸茸的小兔子耳朵,围绕着花蕊,一层层排列
期刊
我是广州市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六年(1)班的一名小学生,我从小爱诗词,爱阅读,爱写作。  我认为写作最重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也非引用的名篇,而全在于一個字“真”。只要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情实感,就会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  四年级时,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动物的作文,让我们仔细观察,写出动物的日常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收到老师的要求后,我急急忙忙回到家,放下书包,就趴在了缸边,紧紧盯着缸里两只乌龟,眼神一
期刊
陈芷胤,女,出生于2010年1月,现就读于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小学三年级。  喜欢阅读与写作,日阅读量超过1万字。作品多次发表于《信息时报》《少男少女》《奉天诗刊》《零度诗刊》《雍州诗刊》《中华诗韵》等选本报刊杂志、网络平台。诗歌作品曾获得2017、2018年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三等奖;作文曾获2019全国“新人杯”作文大赛二等奖;创作过童话小说《史莱克奇妙记》《达格力旅行记》两部,字数均在万字以上。 
期刊
2020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武汉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蔓延全国,让中国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机,各地的人们都陷入深深的恐慌之中。然而就在这种严峻的危机之下,却有那么一些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奔赴了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武汉。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们。在这些人中,有80多岁的老人,有刚刚分娩仅一个月的母亲,有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挚爱情侣……可他们却放下了自己最
期刊
秃树的枝桠,像在淌血,果然,不远处有旗帜。  一只拖车,像匣子、像棺木,被一匹瘦马拖着,拖呀拖,一头往前几乎要栽倒,有些黑影随行。  其他地方都似水洼非水洼,似绿非绿,或许是洗涤剂,谁能抵抗它的威力?  能保住形态,找到新的形态?  树心不曾绝望。  在困厄中,仍有生存的美丽。  连小旗也精神抖擞。  米修(1899—1984)  出生于比利时。在60多年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共发表诗集、散文集等八十
期刊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去过珠江夜游。  那时年纪尚幼,珠江夜景,震撼了我小小的心灵。时隔多年,我无法忘记江风温柔地扑面而来;轮船滑过水面留下水波一圈圈荡漾;两岸高大楼房五光十色的灯光闪烁。那种新奇的感觉,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再也无法抹去。所以这篇描写细致的文章让我一见倾心,引起了我内心的共鸣,我几乎是刚拿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一口气儿看完,我对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珠江的夜景在关先生的笔下是那么恬
期刊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关振东先生的散文《夜游珠江》,感慨颇深。整篇文章清丽隽永,犹如一杯香茗,味虽清淡,却能始终萦绕齿间,令人回味无穷。  跟随着关振东先生的笔触,在1961年一个“绿叶荫浓白昼长”的夏夜,我登上了夜游珠江的游船。驶过长堤、滑过沙面、驶进荔枝湾、途经白鹅潭。走过一个风情万种的珠江,走进一个风情万种的广州。相比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写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它们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