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心脏基本超声切面和最佳成像时机的探讨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antha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16例胎龄16~43周的胎儿心脏的切面超声研究表明:在胎体纵、横轴面中各选择4个切面即可分别对胎心各部结构进行充分的观察。对最后100例的统计显示:最佳成像时机是20~27周,这对及早诊断胎心疾病和恰当选择临床处理意义重大。在生后常用的左室长轴观于产前却较难获取(成像率75%);而其余切面的成像率皆≥90%;特别是四腔观最易成像(100%)。本研究为胎心异常的B型超声诊断和M型或D型的取样提供了较为简便又相当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无创地评价20例小儿先心病纠治术前后左室功能。结果表明,病例组术前舒张功能参数值已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手术后进一步降低(P<0.05~0.001),且参数值与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脏停跳时间成反比(r=-0.67~-0.74 P<0.02~0.01),而与心率改变无显著相关。同期收缩功能参数值正常。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舒张参数较收缩参数更敏感地显示心功能的早期
本文应用B型超声诊断小儿阵发性Oddi括约肌痉挛11例,全部经胆道造影证实。超声所见发病时肝胆管不同程度地扩张(1.54 cm±0.30 cm),胆总管远端梗阻;经解痉及利胆药物治疗后胆管直径明显缩小(0.64 cm±0.31 cm),脂餐前后观察胆囊收缩功能正常。过去对本病缺乏认识,常误诊为胆道蛔虫症。对B型超声诊断本病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解痉药物为首选治疗方法。
期刊
本文介绍了应用经食管超声显像对纵隔疾病检查的新方法。以胸廓入口(T2水平),主动脉弓,气管分叉、右心房及右心房以下五个胸廓横断面为标志,配以彩色血流显像,观察并确定病变物理特性及与周围脏器,特别是大血管之间的关系,为手术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文在21例陈旧性心肌梗塞(MI)患者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数字化定量方法分析其局部室壁运动异常(RWMA),并同时进行201T1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共105个部位对比研究。38个部位有RWMA,其中26(68%)个部位有心肌梗塞,在49个有心肌梗塞部位中,26(53%)个部位有RWMA。因此,二维超声心动图的RWWA对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和和82%。并分析了影响敏感性和特异
期刊
期刊
1985~1990年,应用B超对47例胆管癌进行了探查,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胆管癌发生在上段者31例,中、下段者16例。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对照,上段癌符合率为77.4%(24/31),误诊率为22.6(7/31);中、下段癌符合率68.8%(11/16),误诊率25%(4/16),漏诊率6.2%(1/16)。文中描述和讨论了胆管癌声像图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分析了误诊原因和探讨了防止的方法。
期刊
本文报道了31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在脾动脉栓塞术前后脾声像图的改变。术前脾脏呈均质性改变。术后脾声像图的改变分为二期:急性水肿期(<1月)表现为脾肿大,脾实质内散在分布低回声区或并存无回声区,脾静脉内径缩小;恢复收缩期(>3月)即为脾萎缩,回声增强,脾静脉内径缩小持续存在。并表明脾栓塞范围在60%以上的脾声像图改变和血小板升值是明显的。探讨了在脾动脉栓塞术后进行脾超声监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