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外运动是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幼儿园对户外运动环境的创设与组织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户外提供低结构材料,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在发展幼儿走跑、跳投等基本动作的同时,关注灵敏、耐力、协调等身体素质,并强调合作、坚持等学习品质。
北大妇女儿童体育研究中心主任董进霞强调,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观,即不再简单地强调体能或者动作发展,而是要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幼儿情商、语言、智商的全面发展。
作为幼儿运动的支持者,教师要学会从课程的意识出发,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真正支持幼儿智慧运动。
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坚持安全原则,时刻关注场地材料的损坏情况以及安全隐患,但处理方式过于单一。比如,草丛迷宫的树枝会刮碰幼儿,我们通常是清除多余树枝。但是,这些植被不正是吸引到幼儿的原因吗?把球、布娃娃、积木等玩具藏在草丛里,不也是幼儿的最爱吗?
为幼儿扫除障碍,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新的植被还会长出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把问题转换成教育资源,通过图片欣赏、现场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身运动环境的危险,并尝试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开展危险标志的设计活动,带领幼儿去场地观察,让幼儿自己设计标志,悬挂或张贴在迷宫入口以及植被上,后续推进全园分享,让每一位幼儿知悉。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的活动都是具有综合性的,教师要有经验的整体意识,从儿童的多方面发展中,鼓励和指导幼儿园的活动。我们在关注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幼儿体育的综合性,更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活动的实施。
比如我们对体育活动的目标制定,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定势。可是,我们在户外运动区域、体育游戏、体能拓展等执行中,往往会忽略幼儿运动习惯的培养。
又比如,户外运动结束后,很多遗忘的器械散落在操场,体育游戏中,很多女孩子穿着漂亮的小皮鞋,体能拓展时没有进行热身,直接现场操作等,不仅会影响幼儿完整人格的建立,还会造成運动损伤。
运动习惯是实现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活动前的热身能够让幼儿的肌肉达到预热,活跃神经系统,预防在运动中骨骼、关节、韧带的损伤;有意识、有序收放运动器械,是调节幼儿活动量以及心率、肺活量稳定的重要习惯;穿戴合适的服饰、饰品是促进幼儿高效运动的重要辅助材料,不可丢失。
幼儿园课程不同于小学,是以经验为体系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然而,在当前幼儿足球热的背景下,幼儿园或幼教培训机构,呈现出了重技能的现象,与大众对幼儿足球认识以及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相悖。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幼儿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获取信息,并与之发生作用,提升原有经验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经验,不是知识、技能。幼儿体育亦是如此。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指幼儿生活与游戏需要的多样性,而不是我们竞技体育概念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实现幼儿运动能力的基础是幼儿丰富、多样的动作经验积累,经验越多,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会更多样,更有创意,更有质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念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面对户外场地的创设,教师们能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材料投放,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材料可玩。可是,幼儿玩一会儿就会失去兴趣,出现了频繁更换器械的现象。运动器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活动量不够,运动质量不高,幼儿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
其实,问题的根源是材料。投放何种材料、投放多少材料是教师主观意识,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前期做一个调查,梳理出幼儿对材料的需求类型,根据材料属性确定数量。
如通过家长辅助调查,发现幼儿喜欢的材料类型中车类、球类占为60%。我们就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尤其是车类,从载人到载货,从固定比赛到全园快递,成为园所的亮点。教师辅助以低结构的轮胎、竹梯、油桶等,拓展出快递、露营、寻宝等多个主题。
同时,研究指出,过多地提供运动材料,会让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减少。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载体,但材料投放过多,就会让材料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场地中有10位幼儿,只有5个轮胎。在教师不干预幼儿行为的前提下,幼儿为了同一个目标,会商量怎么玩,从而出现合作探究。如滚轮胎游戏、一个人坐轮胎多人拉、将轮胎拖到草坪做“灶头”等。
玩是幼儿的天性,适宜的材料数量可以促使他们合作,实现大肌肉的发展,积累社会交往经验。也让我们明白,幼儿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健康”这样狭义的目标指向,更多还是要让幼儿寻找和感受到身体运动对其生活和游戏的重要意义,进而才会真正喜欢运动。
北大妇女儿童体育研究中心主任董进霞强调,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幼儿体育观,即不再简单地强调体能或者动作发展,而是要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幼儿情商、语言、智商的全面发展。
作为幼儿运动的支持者,教师要学会从课程的意识出发,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真正支持幼儿智慧运动。
观念转身:环境即教育资源
户外运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们能够坚持安全原则,时刻关注场地材料的损坏情况以及安全隐患,但处理方式过于单一。比如,草丛迷宫的树枝会刮碰幼儿,我们通常是清除多余树枝。但是,这些植被不正是吸引到幼儿的原因吗?把球、布娃娃、积木等玩具藏在草丛里,不也是幼儿的最爱吗?
为幼儿扫除障碍,只能解决一时问题,新的植被还会长出来。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把问题转换成教育资源,通过图片欣赏、现场讨论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身运动环境的危险,并尝试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开展危险标志的设计活动,带领幼儿去场地观察,让幼儿自己设计标志,悬挂或张贴在迷宫入口以及植被上,后续推进全园分享,让每一位幼儿知悉。
目标转身:运动习惯和能力都重要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的活动都是具有综合性的,教师要有经验的整体意识,从儿童的多方面发展中,鼓励和指导幼儿园的活动。我们在关注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幼儿体育的综合性,更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去审视活动的实施。
比如我们对体育活动的目标制定,一般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定势。可是,我们在户外运动区域、体育游戏、体能拓展等执行中,往往会忽略幼儿运动习惯的培养。
又比如,户外运动结束后,很多遗忘的器械散落在操场,体育游戏中,很多女孩子穿着漂亮的小皮鞋,体能拓展时没有进行热身,直接现场操作等,不仅会影响幼儿完整人格的建立,还会造成運动损伤。
运动习惯是实现运动能力的重要基础,活动前的热身能够让幼儿的肌肉达到预热,活跃神经系统,预防在运动中骨骼、关节、韧带的损伤;有意识、有序收放运动器械,是调节幼儿活动量以及心率、肺活量稳定的重要习惯;穿戴合适的服饰、饰品是促进幼儿高效运动的重要辅助材料,不可丢失。
内容转身:经验比技能更适合幼儿
幼儿园课程不同于小学,是以经验为体系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然而,在当前幼儿足球热的背景下,幼儿园或幼教培训机构,呈现出了重技能的现象,与大众对幼儿足球认识以及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相悖。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幼儿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获取信息,并与之发生作用,提升原有经验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幼儿园课程的核心是经验,不是知识、技能。幼儿体育亦是如此。
幼儿的动作发展是指幼儿生活与游戏需要的多样性,而不是我们竞技体育概念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实现幼儿运动能力的基础是幼儿丰富、多样的动作经验积累,经验越多,幼儿的生活和游戏会更多样,更有创意,更有质量。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念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行为转身:材料不是运动主体
面对户外场地的创设,教师们能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材料投放,保证每位幼儿都有材料可玩。可是,幼儿玩一会儿就会失去兴趣,出现了频繁更换器械的现象。运动器械作用得不到充分利用,导致活动量不够,运动质量不高,幼儿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
其实,问题的根源是材料。投放何种材料、投放多少材料是教师主观意识,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前期做一个调查,梳理出幼儿对材料的需求类型,根据材料属性确定数量。
如通过家长辅助调查,发现幼儿喜欢的材料类型中车类、球类占为60%。我们就以此为中心进行拓展。尤其是车类,从载人到载货,从固定比赛到全园快递,成为园所的亮点。教师辅助以低结构的轮胎、竹梯、油桶等,拓展出快递、露营、寻宝等多个主题。
同时,研究指出,过多地提供运动材料,会让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减少。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载体,但材料投放过多,就会让材料占据主导地位。比如场地中有10位幼儿,只有5个轮胎。在教师不干预幼儿行为的前提下,幼儿为了同一个目标,会商量怎么玩,从而出现合作探究。如滚轮胎游戏、一个人坐轮胎多人拉、将轮胎拖到草坪做“灶头”等。
玩是幼儿的天性,适宜的材料数量可以促使他们合作,实现大肌肉的发展,积累社会交往经验。也让我们明白,幼儿运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促进健康”这样狭义的目标指向,更多还是要让幼儿寻找和感受到身体运动对其生活和游戏的重要意义,进而才会真正喜欢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