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冷血热·第七章:最初的烈士

来源 :党的生活(黑龙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热血青年,一颗中国心,一身英雄胆,闯进被日寇派来镇壓百姓的伪军连连部,慷慨陈词,讲到激昂处泪流满面,令伪连长及其部下哑口无言。
  提起磐石游击队队长孟杰民,笔者眼前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牺牲时只有21岁的孟杰民,以及在他牺牲十天后战死的磐石游击队政委初向辰、继任队长王兆兰,原来都是磐石县中学学生。王兆兰和初向辰比孟杰民大两岁。九一八事变后,他们几乎参加了磐石地区所有的反日活动。而作为黑土地上最早的一批武装战士,孟杰民还参加组织了营城子伪军哗变,获得18支步枪——这是磐石游击队得以成立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写于1940年12月20日、注明“团部以上干部”(应为“团以上干部”——笔者)的《抗联第二路军(应为“第一路军”——笔者)第二支队历年牺牲干部统计表》中,第一个名字“孟总队长”,即孟杰民。“略历”一栏写着下面的文字:“盘(磐——笔者)石中学毕业,于一九三〇年参加党做城市工作,于一九三二年参加游击队,最善言善战。”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无名烈士,其数量及比例可能高于其他国家。而由于后面将会一一说明的诸种原因,即便是后来八年全国性抗战中的无名烈士,在东北也肯定远远高于关内的同期比例。我们今天能够知道“孟杰民”“初向辰”“王兆兰”这样一些先烈的姓名,是因为他们杰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在东北共产党人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他们是最初的烈士,就像刚跃出堑壕就中弹倒地的战士。
  战死者
  渔郎村是和龙县委机关所在地,有几十户人家,由和龙县委直接领导的一个游击中队驻守在那里。队长金世,身材高大枪法好;政委人称“金嫂”——不知道一个大男人怎么得了这么个外号,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1933年2月12日清晨,枪声划破山野的寂静——哨兵鸣枪示警,敌人来了。
  敌人是从南边扑上来的,300多人,其中有鬼子百来名。轻重机枪像刮风样啸叫,炮弹在村子里咣咣爆炸。朝鲜(族)人家住的都是稻草房,一打就着,有几家房子已卷起腾腾烈焰。
  县委书记崔相东立刻组织县委机关和群众向山里转移,队长金世和政委“金嫂”指挥游击队阻击敌人,掩护撤退。
  队长金世带领两个队员奔向西山沟去抢占制高点;政委“金嫂”则带着几个队员占据村南的一座大院,利用院墙做掩护,向敌人射击。敌人呈散兵线阵容发起进攻,黄乎乎的鬼子、蓝灰色的伪军,在白皑皑的雪地上特别显眼。尺把深的积雪,人跑不快,易于射杀。因为游击队子弹少,只能把敌人放近了再打。可是,因为人少枪少火力弱,如果一下子打不住,敌人就可能冲上来。
  中隊部的房子被打着火了,几个队员从浓烟烈火中冲出来,在雪地上把身上的火苗滚灭后,又冲到对面的房子里坚守。对面的房子又着火了,在女队员元熙淑的掩护下,小队长李九熙背着一个伤员冲出去后,继续指挥大家这家串那家地战斗。后来子弹打光了,敌人也冲到近前了,他们就与敌人拼起刺刀,几个人全部战死。
  李九熙21岁,中等个头,长得秀气,曾经男扮女装深入虎穴,打死一个班的敌人,背回8支步枪。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政委“金嫂”将一块红布拴在步枪的准星处,举向空中摇晃几圈,意思是可以撤了。在西沟制高点上阻击敌人的队长金世,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你们撤,我们掩护。
  一个中队近30人,有10个人没撤出来,都牺牲了,包括队长和政委。
  县委书记崔相东在指挥县委机关和全村百姓撤退过程中,见有个老人跑不动,就扶架着老人走,因此落在后面。游击队员刘亿万和女少先队员车贞淑见状,就回来相帮。先是刘亿万中弹,崔相东也被子弹击中腹部,车贞淑被鬼子用刺刀挑死。
  人称“渔郎村十三勇士”。
  一个叛徒能坏多大事
  1933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五。
  李在德的母亲——汤原中心县委委员金成刚这天起得很早,找来同学石光信、孙明玉帮着做打糕。因为汤原中心县委要在她家开会,研究组建游击队事宜——汤原游击队已经拉起来两次,但都失败了。
  没有任何异常迹象。李在德老人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天黑前收拾停当了,母亲让她和两个同学佯装玩耍,到村外转了一圈儿。母亲仍不放心,又亲自出去转了半个时辰,回来后才把一块表示“平安无事”的白布,蘸湿后晾在门口的柴垛上。
  天放亮时,日本宪兵和伪警察突然将村子包围,挨家挨户抓捕青壮年。这时,县委会议刚刚结束。同时被敌人包围搜捕的,还有格节河屯、校屯。约300多青壮年男女被带到鹤立镇的日本宪兵队,关在一个大仓库里。
  前面说过,“红地盘”的人心齐,都说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
  敌人把叛徒李元珍找来对质。


  李元珍是李在德的同学,当初因为表现挺积极入了团。因为李在德出落得一表人才,李元珍就向她求婚——那时乡下十五六岁的女孩就算大姑娘了。李在德当面拒绝了,她觉得李元珍这人虚头巴脑的,不喜欢。李元珍不死心,又托人上门说媒,也被李在德的母亲一口回绝了。
  李元珍家是富农,因为“北方会议”后搞土地革命,成了革命的对象,一家人就搬到了鹤立镇。很多人没想到,这小子竟投靠了日本人。
  汤原中心县委书记裴治云,县委组织部部长兼团县委书记崔贵福,县委委员、妇女主任金成刚,还有9名党员、团员和积极分子,都被李元珍指认出来。
  一个叛徒能坏多大事?
  “上大挂”(把人吊起来),压杠子,灌辣椒水,最难以承受的是往指甲里扎竹签子。在叛徒没出面指认前,大家都说不知道什么叫“共产党”,而在酷刑面前,连有的团员也说“俺就是共产党”。再问党组织情况,一个个铁嘴钢牙。有的说:“小日本子,你做鬼梦呀!”有的说:“俺什么都知道,就是不告诉你们这帮畜生!”   如今,鹤立镇东北原供销社的院墙边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嵌刻着裴治云等12位烈士的姓名。
  日本鬼子担心群众暴动,在那儿挖个大坑,偷偷地把他们活埋了。
  自残骨肉的滋味儿
  延吉县游击队政委朴吉,原名朴润衡,1896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1914年随家迁至中国延吉县。先是在延吉县太平学校任教,参加过支援朝鲜“三一”反日运动,又到朝鲜独立军在汪清创办的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即参加独立军的反日战斗;1920年随独立军退入苏联境内,参加了朝鲜共产党;1925年返回中国延吉,受朝鲜党组织委派做群众工作,在长财村组建“高丽共产青年会”,发动群众阻止、破坏日本修筑天图铁路。1929年秋,朴吉又到敦化、额穆等地农村工作,建立“农民协会”“反帝同盟”。1930年9月1日,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延吉游击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因被打成“民生团”成员,1933年11月被杀害。
  朴吉之死,使当地朝鲜(族)人民的抗日热情受到很大打击。
  与朴吉在延吉游击队搭班子的队长朴东根,在崔相东牺牲后继任和龙县委书记的金日焕,还有前面写到的金圣道,其人生经历及被打成“民生团”的经过,与朴吉大体相似。而金日焕在公审大会上被宣布处决时,在场群众和义勇军官兵纷纷高喊:“他是好人,不是‘民生团’。”不得已,肃反委员会当场答应释放金日焕,随后又秘密将他处死。
  比朴吉小六岁的金圣道,也是朝鲜咸镜北道人。少年时代,他随父亲到苏联滨海边疆区,后迁入中国珲春县大荒沟;1921年考入龙井恩真中学,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并加入朝鲜共产党,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珲春、延吉县委书记,积极开展反日斗争。任特委组织部部长后,他和童长荣一道为恢复、发展东满党组织,创建四县游击队、开辟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在被害达2000人左右的“民生团”成员中,笔者之所以选择上述几个人,因为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干部(虽然年纪不算大),理所当然在“最好的同志”之列。
  那么,“最好的同志”,怎么反倒成了最可怕的“敌人”呢?
  他们当中没人承认自己是“民生团”。手上沾染那么多“民生团”鲜血的金圣道,曾写下“我虽然在工作中犯有错误,但不是民生团员”的血书。
  1930年6月至1931年2月,奉系军阀在东满逮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354人,日本军警逮捕革命者880人。而抓也好、杀也罢,都是正常的,因为捕杀他们的是敌人。
  可死在自己人手里呢?
  只活了32岁的金圣道,就算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上上下下的那种环境、氛围,他能掀起那样一波又一波的血浪吗?
  “渔郎村十三勇士”那样的苏区保卫战,是不能不让人感到“北方会议”的影子的。孟杰民、初向辰、王兆兰等人的牺牲,也是如此。王永江犧牲后,汤原中心县委在给省委的报告中说,“他是‘左’的路线的发挥者,是‘左’的军事冒险主义的模型”。而以裴治云为首的汤原县委,在他牺牲前的40多天已被定性为“右倾、消极怠工、派争的县委”,并说“老裴承认错误非常不彻底”。但是,他们毕竟是在与敌人的拼杀中英勇战死的,或是倒在拿枪、不拿枪的战场上,或是被胡子所杀害。而那些“民生团”呢?
  以裴治云为首的“汤原十二烈士”,有人说,他们在就义前曾高呼口号,也有人说,他们是被鬼子堵上嘴秘密杀害的。有人说,处决“民生团”时,有人高喊“共产党万岁”,有人喊“打倒日本子”,有人喊“俺不是‘民生团’”……
  最早牺牲的高级干部童长荣
  童长荣,字斓华,1907年生于安徽省湖东县枞阳镇。这是一个贫寒的书香之家,他幼年丧父,孤儿寡母,全凭母亲为人拆洗衣服、做针线活维持生计,供他读书。童长荣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颇受师生赞誉,先后考取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公费留学日本。
  这个看到世间太多不平的乡下孩子,来到设在安庆的省立一师后,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并被推选为学生联合会的成员,因而被当局通缉,不得不中断学业,辗转上海。1924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留学日本,初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
  1928年5月“济南惨案”发生后,作为中共日本特别支部负责人,童长荣组织、领导旅日留学生和华侨在东京街头游行示威,掀起反日爱国斗争。日本当局将他逮捕,关押两个多月后,以“宣传共产主义”的罪名将他驱逐出境。
  1928年秋,童长荣回到上海,先后任沪中区委宣传委员、书记。1930年,年仅23岁的童长荣调任河南省委书记。第二年年初,中央抽调一批干部加强东北工作,童长荣被派到大连任市委书记。接下来就是前面写过的,他被罗登贤派到东满任特委书记。
  烽火遍地的东满,到处都是种水稻的“高丽屯”。这个文雅、秀气的特委书记,一看就是个有大学问的人,特别受人尊敬、爱戴。
  童长荣到东满不久,就领导了大规模的春荒斗争,使东满地区的反日情绪益发高涨。他非常重视武装斗争,相继整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四县游击队,创建了红32军东满游击队和十几个根据地。
  在领导反“讨伐”的战斗中,能讲一口流利日语的童长荣,直接对日军发动政治攻势心理战。“你记得离家时母亲的眼泪吗?”“你记得在车站、码头送别时妻子的泪水吗?”“你们的母亲和孩子在天天盼望你们活着回家!”“日本帝国主义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國主义的军阀财阀!”这些用日文写成的传单,被贴在日军所到之处的电线杆子和树干上,压在路上的石头下,对侵略者有种别样的杀伤力。
  1934年年初,一次反“讨伐”后,游击队在汪清河冰面上发现两颗炮弹,下面压着一封短信:“共产驻军,我们回国了,这两颗炮弹里各有300发子弹,你们用它反对日本军阀吧。”落款处是12个日本士兵的名字。
  “因为我们和城市交通极端困难的关系,你们寄来的信(信字第四号止)和文件,到现在才接到。荣同志(童长荣——笔者)也从数次濒死绝望的病况中多幸痊愈了。唯行动还困难,恢复健康照常工作,还要一个月休养罢!上一次给你们的信,是荣同志在病况恶化时亲自写的。主要目的,要请省委来人(万一荣同志死去,能维持东满工作)。因此也没有做工作报告。当时他也写不出工作报告。韩国同志又不能写中文。”这是1932年11月2日《中共东满特委给省委的报告》中的一段——这不就是遗书吗!   童长荣患的是肺病。因为冬天是敌人的“讨伐”季节,特委机关这儿一天、那儿一宿,到处钻山沟、打游击,他就咳血了。
  朝鲜(族)同志汉话说得流利的不多,能驾驭汉字的就更少得可怜了,写文件、报告,几乎全靠他一支笔。有点儿空闲,他就在煤油灯下疾书,吐痰是黑的,咳血是红的。忽然有一天,他手脚麻木拿不住笔了。他以为是累的,站起来想活动活动身子,却摔倒了。找个医生一看,竟然是患了中风,半身不遂。
  大冷的天,童长荣瑟瑟发抖,大家没觉得有啥奇怪的——南方人嘛,不抗冻。谁知,一会儿又大汗淋漓起来——这不是打摆子吗?可这病,在东北通常都是夏天才得的呀?
  一次,在延吉县朝阳川开会,赤卫队员报告“日本子来了”,县委的同志拉着童长荣就往山上跑。他说:“别管我,快组织群众转移。”群众都上山了,他和县委的老王刚出村子就被敌人发现了,子弹从头上、身边嗖嗖飞过。童长荣病弱的身子跑不快,老王就拉着他跑。跑进一条山沟,童长荣被子弹打倒了,老王背起他跑。童长荣大喊:“放下,放下,别管我!”老王哪里肯听,跑过一座山包,把胳膊负伤的童长荣埋在雪窝子里,然后脱下身上的老羊皮袄在身后背着,像背着个人似的,好歹把敌人引开了。
  负伤后失血过多,加上不断咳血,童长荣的脸色越发苍白。
  一个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给他搞来两瓶鱼肝油,让他补养身子,他送給了伤员。他说:“我要是吃了,他还会去冒险给我搞药。”
  一个24岁、生命之火本该像朝阳旭日般光华灿烂的特委书记,在用那只勉强能够拿起笔的手,写着请省委派人来接续自己未竟事业的文字时,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又是一种怎样的布尔什维克节操、情怀?
  1933年冬至1934年春,日伪对东满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讨伐”。童长荣拖着骨瘦如柴的久病之躯,带领部分游击队员在大小汪清的深山密林中与敌人战斗、周旋。3月21日,敌人拉网搜山,童长荣在十里坪东南岔被敌人包围,战斗中身负重伤。一直在他身边照料生活的朝鲜族女队员崔今淑,将他背到一个山洞里。因流血太多,童长荣第二天牺牲。
  这里还要续上不可忘却的一笔:为了不让敌人糟蹋特委书记的遗体,22岁的崔今淑守在洞口,直至打光子弹,壮烈牺牲。
  “在东满工作二年之久,同时也有些成绩的,如游击队的建立,打击了一些派争分子等等。在这次代表团去后,他起了很好的作用,反对派争斗争,现在是异常坚决的。他很有工作能力,在政治上组织上比较强,而且于党极忠实,他具有一副敏锐的观察力量。”“在我离开东满三四天后,他因审问‘民生团‘的问题,吐了几天的血(现在不知道好否,他有信给省委)。但是他是東满党内一个有力的人。现在如果没有一个中坚同志是没有办法的。”以上摘自1933年10月25日《中共东满党团特委工作报告》,作者为杨波。
  写于1938年(无月日)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之产生及其发展的经过》则说:“在烈士童长荣同志领导之下,开始了反‘民生团’斗争。”
  其实,换了谁,这场灾难都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的严重和可怕性,也恰恰就在这里。 (待续)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加强全县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青冈县严把“五关”,大力选拔科级后备干部,为县委选人用人储备好后续人才。“五关”,即严把条件准入关,严把组织推荐关,严把资格审查关,严把理论测试关,严把组织考察关。具体做法是:制定下发《青冈县调整科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方案》;推荐单位集体研究拟推荐后备干部的初步人选,并召开民主测评大会,确定推薦的后备干部人选;对后备干部初步人选的“三龄两历一身份”以及近
期刊
孙惠芬的《后上塘书》以一桩凶杀案开头,全书也是围绕这桩凶杀案的发酵和破案而展开,但孙惠芬并没有取一个凶杀案的书名,而是命名为“后上塘书”,这分明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她十年前写的另一部小说《上塘书》。事实上,这两部小说除了地名一致外,尽管也有一些相同的人物,但人物和情节并没有太多的延续性。看起来,地名对于孙惠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地方让她魂牵梦绕,她尽管居住在城市,但她的心还遗落在她的家乡。所以她
期刊
金仁顺,朝鲜族,中国“70后”代表作家,除去大学期间发表的小说习作,发表于1996年《作家》杂志上的《爱情试纸》算是其第一篇成熟作品。上世纪90年代末,金仁顺与卫慧、棉棉等人一起作为“美女作家”被推上文坛,红极一时。当“美女作家”喧哗落幕之后,她们中的很多人逐渐沉寂并退出文坛,而金仁顺却以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以及更加坚韧有力的写作,走出群体称谓的遮蔽,持久而坚定地走到今天。“写作十年,我的生活如
期刊
“软埋”真是个令人陌生而有些惊惧的词语,但是读完方方以此命名的最新长篇,你才发现它就像渔网上的总绳,把整篇小说都拎了起来,并可能会由一个区域性的方言词汇,变成一个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普遍性意象。“软埋”在本义上彰显出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祈愿体面地善终并有个好的来世,而不愿被潦草地裸埋。小说中的“软埋”既牵涉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又指对那些让人疼痛和恐惧的记忆加以遗忘和屏蔽,更指时间的烟尘把一切历史中
期刊
引言  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来看,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加速发展的进程之中。在整个世界走向现代化的“美好愿景”的召唤下,这个进程虽有诸多弊端却又难以避免,其带来的必然结果,便是国家和社会由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化。这种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不平衡的,在乡村与都市这两种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颇为广阔的第三空间——小城。“小城,不仅是个地理概念、社会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也是一个文学概念。”(1)小城
期刊
随着研究界对现代文学中异域因素的日益重视,“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因此,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著述也在逐步增长之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此类论著较为星散,而此后则有较为集中的展示。因此,本文拟就对近二十多年的相关著述进行介绍和讨论,以期对该论题的深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索引。  一、近20年相关著作述略  据笔者统计,1995年至今,国内学者共出版了9部以“基督教与中国现代
期刊
“校园诗人”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现象。一大批充满浪漫诗情的年轻人,那些在刚刚恢复高考而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的群体,以诗歌形式表达着那一代人的激情和思考。至今,已近40年过去。当年的这一代诗人们,如今大多情况又如何呢?徐芳应该是最为典型的一位。徐芳作为一位女性诗人,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走过来,从80年代红极一时的校园诗人走来,至今一直在写,到为人妻,为人母,到作为社会职责的承担者。
期刊
自从陈忠实196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夜过流沙河》以来,他结集出版的散文已达十余册。他在散文中讲述着他的生活、他的亲身体验,以自己深厚的艺术素养和舒缓的话语,叙述着他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学的热爱。诚如弗洛姆所言:“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能生存。”(1)对文学痴迷让陈忠实“每当在生活中受到冲击,有了颇以为新鲜的理解,感受到一种生活的哲理的时候,强烈的不可压抑的要求表现欲念,就会把以前曾经忍受过的痛苦和寂寞
期刊
作为战争状态的抗战早已结束,但抗战仍是一场场远没停止的较量与拷问,从政治博弈、民间质证、学术研讨到文艺表现,抗战均渗透进了我们的当代史。很多作家把他们的史诗情结、个人想象和思想内蕴带入了抗战历史的天空,当这类作品在纪念年份扎堆时,我们阅读的期待会变得更加挑剔。随着岁末雾霾的扩散和寒潮的自北向南,我读到了熊育群关于抗战的长篇新作《己卯年雨雪》,随心而生的是雨雪交织中的沉痛与抽思,心结微情以陈词如下:
期刊
“要不断与时俱进,推动巡视向纵深发展,探索市县巡察,完善巡视工作网络格局。”习近平總书记对强化党内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出的新要求,为开展市县巡察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党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市县巡察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巡视巡察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安排、一体推进,初步确立了协调发展、同步规范、互为补充的巡视巡察监督格局,形成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