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管理理念,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企业化模式,对提高学生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拓展就业岗位、增强就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企业化管理模式
新时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在“校企互融”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学校和企业全方位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给各高职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的变化。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由学校教师是教育管理主体转变为学校教书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承担教育和管理相关事务。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实训指导等方面难免出现标准不一致。企业实训期间,企业指导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但是不一定具备教育管理能力,学校老师因为距离或合作中其他的原因无法兼顾众多学生的管理。
2.管理客体的变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从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企业员工。学校开展的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和校内实训期间,实训指教师会像对待企业员工一样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在校内因为环境影响对学生实行的是柔性的管理,而在企业推行的是刚性管理。此外,准员工的身份让他们感觉现实地位不如一般工人,因而心理落差缩短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积极性不高。
3.管理环境的变化。
关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交替学习。因为企业的环境和学校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学生从学校突然进入企业,受到企业的约束,难免会有一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心理跨度比较大,有些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以致出现一些怠倦、失落、消极的情绪,更有学生出现自信心不足等情况。
4.管理重心的变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在为学生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给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安排较多时间,而对学生的德育和素质形成相对弱化。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强调校企融合,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与企业零对接。那么在这些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学生测评体系没有跟随教学模式改变而改变,还没有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做相应的调整。其次,虽然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校企双方都对学生有教育、管理、培养的责任,但是学校是以培养和教育人为根本目的,而企业却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大多围绕生产展开的,对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柔性手段。
2.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缺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的地点由传统的教室转向了实训车间、生产企业等点,由过去的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而过去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惯有的学生管理模式这个时候显得不适应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多年形成的班级模式被班组替代,还有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都被打乱,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不畅。
3.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强化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后,人们普遍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上高职就是学一门手艺,学一门技术,其他的都无所谓,对学生其他素质毫不关心甚至边缘化。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招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的学生虽然学到了一定的技能,但是社交意识、职业操守、管理意识、市场意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整体综合素质。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企业化的途径
1.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专业化课程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以教学实训过程考核为抓手,以技能鉴定为保障的理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根据专业的特点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织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的一体化训练。将行业和职业规范融入日常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当中沿袭或模拟企业管理,校企双方在制定实习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把学生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而且要当做重要的一环。只有校企双方不断交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过程当中的学生管理机制,才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创新。
2.建立工学结合相适应督导机制。
(1)建立和完善督导运行体系,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标准,做到教学规范、管理规范、质量评估标准规范,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2)建立“校企共参”的综合考核评价系统。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企业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标准建设,学校和企业应该密切合作,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共同监督,将工学结合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3.实行校企双向参与机制。
通过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变我院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强实践教学;以挂职的形式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引、聘、挂”的方式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使教师队伍符合“产学研”教学模式的要求,加强学生管理。 4.构建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
(1)建立一支同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管理队伍。形成“双机制”,即双专业、双班主任、双教师,融通校企之间的学生教学管理[1]。(2)建立校企间的定期反馈机制。学校对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整个过程应该进行全面跟踪和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企业方应该把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及时解决。(3)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模式。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制度和运营方式融入班级管理和教育中,把班级与企业进行对比然后仿照企业设置管理管理架构,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董事长,班长相当于总经理,班级干部相当于企业的中层领导,普通学生就是员工。这样班级成员就有了双重身份即学生和“企业员工”,通过这种“仿真公司”的运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感知企业文化和精神,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5.管理技术创新。
现代高职教育已迈入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自媒体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冲击。我们要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技术更新体制机制、优化流程、充实和提高支撑管理的强有力技术。这就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加强学生管理的科技创新,加大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力度,积极主动地将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高职学生与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班级量化考核、寝室卫生检查、定岗实习考核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只有不断跟进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学生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校企业合作的目标。
6.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和质量管理机制。
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我们应提前为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做好准备:(1)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建立相对完善校行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引入企业员工管理、民主管理、奖惩管理等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些与企业相对接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严格管理。(2)要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实施(PDCA)四步循环质量管理模式。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协调互动,实施的计划、考勤,做到每天都有检查、每周都有统计、每月都有讲评。每周定期召开班会,对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及时找个别违纪学生进行谈话,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使班上出现的问题能尽快解决。
7.形成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在学生管理中,要吸纳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企业的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等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植入,接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和学校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专业竞赛及各种学术讲座,促进两者文化的融合,使育人效果最佳。
面对新的形式,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在管理过程中融合多方资源;在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及管理文化上不断进行探索,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海云.校企合作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4(12).
[2]李小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模式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2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企业化管理模式
新时期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在“校企互融”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学校和企业全方位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给各高职院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主体的变化。
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由学校教师是教育管理主体转变为学校教书和企业指导师傅共同承担教育和管理相关事务。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绩效考核、实训指导等方面难免出现标准不一致。企业实训期间,企业指导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但是不一定具备教育管理能力,学校老师因为距离或合作中其他的原因无法兼顾众多学生的管理。
2.管理客体的变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从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企业员工。学校开展的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和校内实训期间,实训指教师会像对待企业员工一样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在校内因为环境影响对学生实行的是柔性的管理,而在企业推行的是刚性管理。此外,准员工的身份让他们感觉现实地位不如一般工人,因而心理落差缩短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导致学生意志消沉,积极性不高。
3.管理环境的变化。
关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实现交替学习。因为企业的环境和学校的氛围是不一样的,学生从学校突然进入企业,受到企业的约束,难免会有一个难以适应的过程。学生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心理跨度比较大,有些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以致出现一些怠倦、失落、消极的情绪,更有学生出现自信心不足等情况。
4.管理重心的变化。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导致有些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在为学生安排学习计划的时候给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安排较多时间,而对学生的德育和素质形成相对弱化。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在不断改革,强调校企融合,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与企业零对接。那么在这些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学生测评体系没有跟随教学模式改变而改变,还没有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做相应的调整。其次,虽然说在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校企双方都对学生有教育、管理、培养的责任,但是学校是以培养和教育人为根本目的,而企业却是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对学生的管理大多围绕生产展开的,对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柔性手段。
2.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缺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学生学习的地点由传统的教室转向了实训车间、生产企业等点,由过去的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而过去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惯有的学生管理模式这个时候显得不适应学生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多年形成的班级模式被班组替代,还有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等都被打乱,原有的学生管理模式受到冲击,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完全形成,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运行机制不畅。
3.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强化动手能力的实践教学后,人们普遍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上高职就是学一门手艺,学一门技术,其他的都无所谓,对学生其他素质毫不关心甚至边缘化。结果导致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招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的学生虽然学到了一定的技能,但是社交意识、职业操守、管理意识、市场意识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整体综合素质。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企业化的途径
1.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按照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要求为依据,以专业化课程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手段,以教学实训过程考核为抓手,以技能鉴定为保障的理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能力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根据专业的特点编写一体化教学指导方案,组织一体化教学场景,创造一体化教学环境,实现知识、技能与素质的一体化训练。将行业和职业规范融入日常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当中沿袭或模拟企业管理,校企双方在制定实习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应该把学生管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而且要当做重要的一环。只有校企双方不断交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过程当中的学生管理机制,才能够使学生管理工作跟上人才培养模式而不断创新。
2.建立工学结合相适应督导机制。
(1)建立和完善督导运行体系,完善工学结合模式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标准,做到教学规范、管理规范、质量评估标准规范,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有效贯彻执行。(2)建立“校企共参”的综合考核评价系统。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的考核,企业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标准建设,学校和企业应该密切合作,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共同监督,将工学结合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3.实行校企双向参与机制。
通过人员双向互聘机制、人员双向培训机制、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实训基地共管机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变我院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强实践教学;以挂职的形式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通过“引、聘、挂”的方式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和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使教师队伍符合“产学研”教学模式的要求,加强学生管理。 4.构建有效的学生管理机制。
(1)建立一支同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能力的管理队伍。形成“双机制”,即双专业、双班主任、双教师,融通校企之间的学生教学管理[1]。(2)建立校企间的定期反馈机制。学校对于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整个过程应该进行全面跟踪和管理,发现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企业方应该把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及时解决。(3)班级管理的企业化模式。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制度和运营方式融入班级管理和教育中,把班级与企业进行对比然后仿照企业设置管理管理架构,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董事长,班长相当于总经理,班级干部相当于企业的中层领导,普通学生就是员工。这样班级成员就有了双重身份即学生和“企业员工”,通过这种“仿真公司”的运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感知企业文化和精神,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
5.管理技术创新。
现代高职教育已迈入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自媒体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冲击。我们要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不断完善管理技术更新体制机制、优化流程、充实和提高支撑管理的强有力技术。这就要求学生管理部门加强学生管理的科技创新,加大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力度,积极主动地将先进管理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高职学生与人才培养模式向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班级量化考核、寝室卫生检查、定岗实习考核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只有不断跟进新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利用新技术不断优化学生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校企业合作的目标。
6.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和质量管理机制。
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我们应提前为学生适应企业环境做好准备:(1)引入企业管理规范,建立相对完善校行企合作的相关制度。引入企业员工管理、民主管理、奖惩管理等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些与企业相对接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严格管理。(2)要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机制。实施(PDCA)四步循环质量管理模式。企业生产与学生学习协调互动,实施的计划、考勤,做到每天都有检查、每周都有统计、每月都有讲评。每周定期召开班会,对工作进行总结,指出不足,及时找个别违纪学生进行谈话,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使班上出现的问题能尽快解决。
7.形成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在学生管理中,要吸纳企业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企业的竞争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等纳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学校就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植入,接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企业和学校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社团活动、专业竞赛及各种学术讲座,促进两者文化的融合,使育人效果最佳。
面对新的形式,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在管理过程中融合多方资源;在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及管理文化上不断进行探索,才能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海云.校企合作构建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科学,2014(12).
[2]李小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企业化模式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