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他的老友李振翩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著名的美籍华人医学家李振翩是一对感情真挚的老朋友。从青年时期相识相知开始,在几十年的风雨沧桑里,二人虽然聚少离多,但友情越来越深、至死不渝。
  
  “水”字兄弟
  
  虽说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李振翩是湖南湘乡(今属娄底)人,二人是紧紧相邻的小同乡,但在1919年以前,他们还是未曾相识的陌生人。
  


  1919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与蔡和森等人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但他自己又放弃留学的机会,到一师附小担任校长。此时在湘雅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前身)读书的李振翩,被推选为该校学生会负责人并兼任《新湖南》学生周刊的编辑。
  有一天,李振翩正在学校阅览室读书,一个身着白色长衫、风度翩翩的年轻人迈着大步跨了进来。通过互相介绍,李振翩得知来者就是毛泽东,他此次是应邀前来担任《新湖南》学生周刊特约编辑的。在交谈中,毛泽东发现李振翩的湘乡口音很浓重,他把“我”说成“喔”,好像水牛叫一样,喜欢给人取外号的毛泽东友善地送了他一个“水牛”的外号。而李振翩也不甘示弱,他也给毛泽东取了个“水佬倌”的外号。因为在李振翩的家乡,都认为相邻的湘潭人比较圆滑机灵,而“水佬倌”正是这样的一种人。从此,毛泽东和李振翩便结成了一对“水”字兄弟,彼此常以“水牛”和“水佬倌”相称呼。为了引导李振翩走上革命道路,毛泽东经常邀请他参加新民学会组织的活动,一道去江边漫游,任清风吹拂,抒报国之志。
  
  并肩战斗
  
  比李振翩大五岁的毛泽东曾发动并指挥了一场学生运动,配合当时正在湖南蓬勃兴起的“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作为湘雅医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李振翩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这场学生运动。
  毛泽东很有斗争艺术,既周密部署,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又不轻易抛头露面。在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代表赴北京请愿时,他把行程安排好后,自己先行一步,到湖北汉口一家旅馆等候。代表们都到了汉口后,他便将大家召集到旅馆开会,讨论行动方案。会上,大家把这次运动的组织取名为“驱张请愿团”,公推毛泽东为团长。毛泽东将请愿代表兵分三路:留下两三个代表驻在汉口;派几个代表到上海等大城市联络、筹款;李振翩等大队人马跟随毛泽东进京请愿。
  在这次驱张运动中,李振翩表现十分积极,也最为勇敢。他带领驱张请愿团成员到北京,大步迈进总统府大楼,向总统冯国璋递交了驱张请愿书。直系军阀冯国璋名义上是总统,但实权却操纵在皖系军阀头子、总理段祺瑞的手里。段和张敬尧同属皖系,请愿自然是无功而返。加上李振翩等人缺乏战略,锋芒过露,斗争结束后,有13人被反动政府列为通缉对象,而李振翩名列其首。真正的领导者——毛泽东由于隐蔽得好,没有受到通缉。这次运动加深了毛泽东和李振翩的友情。从北京归来后,毛泽东介绍李振翩加入了新民学会,二人经常在一起开展革命活动。李振翩对毛泽东的印象很好,评价很高。在认识毛泽东以前,他很自负,把自己看成是医学院的学生领袖,暗暗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整个国民的领袖。自从遇到毛泽东以后,他发现毛泽东不但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而且具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而这些都正是他自己所缺乏的。所以,他对毛泽东佩服得五体投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总是跟在毛泽东的鞍前马后,与毛泽东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
  
  志同道“异”
  
  李振翩选择学医,与他小时候先后两次被略懂医道的母亲和一位草药郎中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有关。后来,一位年仅16岁的中学生陈自宝突然死于天花的悲剧,更坚定了他终身从事医学研究的决心,并促使他告别了毛泽东,放弃政治救国,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
  陈自宝是当时长沙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毛泽东、李振翩都是朋友。他死后,毛泽东很伤心,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并引用杜甫的诗句给他写了一副挽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寄托了他对学友之死的痛惋之情。而李振翩在悲痛之余,对这件在他看来不应发生的事陷入了痛苦的深思,于是,决定去从事病毒学研究,以寻找制止天花的更好途径。当时,毛泽东正准备离开长沙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并邀请李振翩一同前往,但他没有接受邀请,而是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书信,表达了自己立志终生致力于医学的决心。他在信的开头这样写道:亲爱的朋友,陈自宝本来是不应该死的。革命的道路何止一条?改变政治制度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如果人民大众都因为有病不能医治而过早地死了的话,即使有了好的政治制度又有什么用呢?!我已决定留在这里学医了。在信的最后,李振翩说:“你搞政治运动,我从事医学研究,虽然走的道路不同,却都是为了救国救民这一个共同的目的。将来,我们还会为了这同一个目的相会到一起来的。”
  毛泽东尊重他的选择,并回信给了他以衷心的祝愿。
  
  为毛岸英接生
  
  1922年10月24日凌晨,杨开慧临产了。毛泽东且喜且忧,喜的是年已29岁的他眼看就要作爸爸了,忧的是开慧前天上午开始腹痛,到现在都还没能顺利地产下孩子,看来不请接生婆是不行了。可是,这么一大早去哪儿请接生婆呢?正在犯难的时候,毛泽东猛然想起了正在从医的朋友李振翩。于是,他找来一件对襟短褂,化装成一名洋车夫,从清水塘直奔湘雅医学院。在学院门口,他递给传达员几个铜板和一张写有“李振翩”三个字的纸条,对他说:“请你进去通报这位李先生,就说有个外号叫‘水佬倌’的人要见他。”
  传达员找到李振翩,把纸条交给他,说外面有个叫“水佬倌”的洋车夫要见他。李振翩听说“水佬倌”三个字,看了纸条上那熟悉的字迹,迫不及待地说:“在哪里?快领我去见他!”
  一会儿,传达员领着李振翩出来了。李振翩一见身着短褂、脚穿草鞋的毛泽东,异常欣喜,笑着说:“你这个水佬倌,怎么当起洋车夫来了啊!”毛泽东一把拉住李振翩,着急地说:“管他洋车夫、土车夫,水佬倌、火佬倌的,霞要生了,快跟我走!”李振翩听说杨开慧要生孩子了,说了声:“等一下,我就来!”说着,返回学院取出接生器具,然后与毛泽东一道,赶到他们夫妻的住处。
  李振翩仔细地给杨开慧作了检查,估计会难产,便对毛泽东说:“得把她送医院去!”毛泽东有点顾虑地说:“我正在领导长沙的泥木工人举行罢工运动,当局密切注视着我的行踪,把开慧送医院安全吗?”李振翩毫不犹豫地说:“你就少操心吧,有我呢!”
  李振翩把杨开慧接进湘雅医院后,精心地照料着她。为了减轻产妇的痛苦,他利用医院先进的助产设备和自己平时训练有素的助产技巧,没有施行难产手术,却把毛岸英平安地接生下来了。
  
  念念不忘
  
  自从为毛岸英接生后,李振翩和毛泽东竟一别50年未能见上一面。在彼此分别的日子里,他们互相思念着并设法和对方取得联系。
  1946年,李振翩写了一封长信,托在南京的周恩来转交毛泽东,倾诉思念之情。因为信封上没有写地址,毛泽东无法回信,也找不到李的住处。
  1948年,美国驻华文化处从中国请了30名教授去美开展学术交流。李振翩在被请之例,他只得带着家人,带着对老朋友的思念去了美国。
  1954年,在国务院举行的一次大会上,毛泽东到会讲话,许多学者应邀参加,其中有湖南籍病毒学家魏曦。当大会休息时,毛泽东向魏曦打听李振翩的下落,当听说“李在美国”时,当即提出:“你写封信给他,叫他回中国来吧!”
  可是,魏曦考虑到当时中美关系正处于高度紧张之际,怕给李振翩带来危险,没有给他写这封信。
  也就在同一年,李振翩的老同学龙伯坚见到了毛泽东,毛又问到李振翩,要龙写信请他回来,但是龙也害怕,没敢写信。后来龙在湖北碰见了当年的老师叶教授,说起这件事。叶教授给李振翩写了一封信,李收到了,但限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未能成行。1971年,中美关系有所改善,李振翩亲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见见面。
  
  北京重逢
  
  1972年10月,中国医学代表团首次访美,副团长林巧稚特意拜会了老同学李振翩夫妇,并向他们转达了毛泽东希望他们回国见面的心愿。
  于是,李振翩夫妇开始了重返祖国的准备。他们参加了美国访华医学代表团,于1973年7月回到北京。访问团集体活动结束后,中央办公厅的轿车来到李振翩夫妇下榻的饭店,把他们接到毛泽东的住地。听说老朋友来了,毛泽东走出书房,一双大手紧紧地握住李振翩的双手,久久地不放,好像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弟,彼此都有一种说不出的特殊的感情。
  李振翩想和毛泽东谈谈国际形势,但是,毛泽东却岔开话题,和他愉快地回首往事,说到张敬尧如何错把李振翩当成毛泽东而要杀他的头,说到他们当时尽管都发誓为国捐躯,但是现在都还活得好好的。
  他们谈到朋友,谈到家庭,也谈到对未来的憧憬……
  谈着谈着,李振翩夫人汤汉志注意到毛泽东开始面露倦色,而且气色也不好,便询问起他的健康情况,并取出听诊器听了他的胸部,推荐了一些药疗方法。毛泽东对此十分感激。
  李振翩觉得应该告辞了。毛泽东劝阻说:“天还不晚,不必着急。”李振翩几次起身想走,都被毛泽东留了回来。他们饶有兴趣地用方言畅谈着家乡的生活习俗。当谈到在长沙吃过的冬苋菜和空心菜时,李振翩说,可惜在所住的饭店没能吃到这两种菜。
  他们一直谈到深夜11点才依依分手。回到饭店,李振翩夫妇正准备睡觉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毛泽东派人给他们送来了一大篮子蔬菜,是毛泽东在自己菜园里种的空心菜和冬苋菜。这一篮蔬菜是毛泽东送给老朋友的告别礼物。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的消息传到美国,李振翩在纽约《华侨日报》上发表了《回忆和毛泽东主席在一起的时候》的纪念文章,并撰诗悼念:“仰望巨星今不见,长使世人泪满襟;愿化悲痛成力量,加紧服务为人民。”
  1978年6月2日,李振翩夫妇再次率团回国考察,他们专程来到北京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老朋友的遗容,并以他们夫妇的名义在这位巨人的座像前敬献了花圈。
  (责编 郄智)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