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其二
〔宋〕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②从③,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④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⑤。
注释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恣游:纵情游览;纵情游荡。
③从:同“纵”,放任。
④隙驹:比喻易逝的光阴。
⑤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译文
我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我觉得是虚度光阴。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自己依然感到惭愧,不敢说继承了文翁的卓越政绩。
阅读训练
1.下列對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首联后一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前一句承接并收束前文,后一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
惊蛰二月节
〔唐〕元 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①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②,鹰老化春鸠③。
时候争催迫④,萌芽互矩⑤修。
人间务生事⑥,耕种满田畴。
注释
①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②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
③春鸠:春天的鸠鸟。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
④催迫:催促逼迫。
⑤矩:规则,法则。
⑥生事:指生计、境遇。
译文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的“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首联后一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凸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2.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②居穷道不穷③,乱时④还与静时⑤同。
家山⑥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
①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②何事:为什么。
③居穷道不穷: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④乱时:战乱时期。
⑤静时:和平时期。
⑥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讁?訛书案:书桌。案,几案。
终身事: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中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颔联前后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答:
〔宋〕范仲淹①
西湖载客恣游②从③,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④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⑤。
注释
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恣游:纵情游览;纵情游荡。
③从:同“纵”,放任。
④隙驹:比喻易逝的光阴。
⑤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译文
我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我觉得是虚度光阴。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自己依然感到惭愧,不敢说继承了文翁的卓越政绩。
阅读训练
1.下列對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首联后一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前一句承接并收束前文,后一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答:
惊蛰二月节
〔唐〕元 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①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②,鹰老化春鸠③。
时候争催迫④,萌芽互矩⑤修。
人间务生事⑥,耕种满田畴。
注释
①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②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
③春鸠:春天的鸠鸟。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
④催迫:催促逼迫。
⑤矩:规则,法则。
⑥生事:指生计、境遇。
译文
冬至之后,阳气上升,刚到惊蛰,韶光显现,弥漫大地。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天空翱翔的老鹰,知趣地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树梢上飞来的春鸠。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人们为了生计,走进田间地头耕种,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的“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首联后一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凸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2.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②居穷道不穷③,乱时④还与静时⑤同。
家山⑥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释
①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②何事:为什么。
③居穷道不穷:处在不顺利的时候,但仍然注重道德修养。
④乱时:战乱时期。
⑤静时:和平时期。
⑥家山:家乡的山,这里代指故乡。
戈:干和戈本是古代打仗时常用的两种武器,这里代指战争。
礼乐:这里指儒家思想。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体系。乐,音乐。儒家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讁?訛书案:书桌。案,几案。
终身事:这里表示少年时辛苦是为了终身的大事。
寸功:形容极小的功夫。
译文
虽然住的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我还是与往常一样,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故乡虽然在打仗,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阅读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一句中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
B.颔联前后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
C.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