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0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与创新实践。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及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由国家教育部发起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全面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地实践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实施了具体的推进措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卓越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总体思路是,依托专业传统特色优势,联合广东沿海大型石化企业——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石化、广州石化等,按2010、2011级从校内本专业学生中遴选及2012级起直接从高考学生中录取的办法组成卓越班,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在实施中不断总结和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科学定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领域,精心制订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标准和校、企培养方案,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探索适应华南地区和石化行业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适应各种工程实践需求的能力。为此,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突破口,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卓越计划”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以国家通用标准为指导,按照行业专业标准要求,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制定了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标准。[1]
  在专业学校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企业深度参与“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外语能力培养和人文、艺术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电气与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生产管理与组织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对外交流合作需要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工业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仪表等专业领域的生产管理、开发与设计、项目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以知识、能力、素质学校培养标准为指导,在企业深度参与“3+1”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了专业三级进阶模块化结构的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在大一、大二学年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人文素质培养和基本能力训练,参加社会实践,并安排一个引导性的初级项目以培养基本的工程意识。
  第二阶段:在大二、大三学年按学生个性发展分方向完成核心专业课学习、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技能实训、校内工程训练等)教学。课程教学过程以多级多目标的项目驱动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
  第三阶段:在大三、大四学年走进企业课堂现场学习,完成企业工程实训项目、顶岗实习、职业培训,并在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题目完成毕业设计。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卓越电气工程师后备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针对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综合素质等五个中心点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
  1.推进主动式、实践性和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
  在实践性较强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课程中,通过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研讨、课程论文、讲演、观点陈述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分析和推理、工程思维、创新思维和能力等。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隐含能力训练不仅改变了被动接受式学习的枯燥乏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进实施“课堂内小项目训练,课堂外实际项目研发”的教学方法,采用“集中授课,分组讨论,项目化运作,公司化管理”的组织形式,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资料信息综合与分析判断能力、表达与辩论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能力。
  2.推进“开放式”课外创新实践
  以开放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为载体,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满足学生自主实验、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学科(专业)竞赛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2010级、2011级卓越试点班为核心,带动普通班学生开展课外创新实践立项,每个专业(两个年级)申报立项了20余个项目。为使学生能够真正通过项目的完成有所收获,为每个项目组指定了指导教师,安排了专用场地,配备了常用工具等。自项目立项以来,两个年级的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和启发,自发学习和要求参与课外活动的学习意愿强烈。
  3.推进工程教育企业化
  坚持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把与工程教育有关的教学环节移到企业中进行,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参与教学,聘请企业行家兼职辅导企业实践环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有3门核心专业课程分别安排为校内理论部分(A)和企业课程(B)部分。目前已完成了“控制仪表及装置”(电气)企业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案的修订,聘请了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师人员承担企业课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了课程的教学计划。   4.强化外语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对外语模块进行了改革,把原分4个学期开设的大学英语分为阅读与理解、外语写作、听说训练3个模块单独进行授课,并额外增加了外教口语辅修课程。
  四、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企业培养方案包括企业学习活动、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等环节。
  1.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
  企业培养方案旨在通过参加企业的工程项目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培养过硬的吃苦耐劳的作风,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的控制系统产品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或控制系统工程项目施工、运行、维护、基本方案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学习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系统的生产管理、系统运行、系统维护等实践知识,增强专业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2,3]
  专业在经历了充分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专业教师研讨等几个阶段后,结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及专业的特点制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该方案。[4]
  企业学习期间,以企业各类工程项目为引导,以企业生产工艺及流程、生产装置和控制系统为背景进行专业的工程素能教育;同时以企业生产管理、产品开发、设备维护等为实习实训内容,参与工程实践并进行企业工程技术培训,进行石油加工项目、电气工程项目的工程实习和技能实训。专业企业培养方案中共设置企业课程4门(3周)、企业工程技术实训5周、实习(含认识实习、企业顶岗实习)16周、企业调研与创新实践3周、毕业设计14 周,合计43周。
  2.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
  企业培养方案已在电气2010级卓越试点班中实施,按计划已完成了认识实习、一门企业课程和一周的技术综合实训三个环节。认识实习选择在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的自来水公司进行,经过企业技术人员的讲解,学生清楚地了解了生产全过程,认识了生产工艺及所用到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让学生懂得了专业范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企业课程“控制仪表及装置B”在开设前半年已由外聘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经过共同探讨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以企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仪表设备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重点讲解如何正确控制流量、温度和压力及正确使用、维护和安装仪表设备与如何正确选择仪表设备、系统联调、投运方法等内容。以企业实际的工程实例为引导,让学生对生产过程及控制系统中的物料走向、设备如何接线、设备位号的标识等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企业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和校内教学难以学到的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世界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2]李东升,李文军,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3]左晓明,许兆美,郑晓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7).
  [4]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在对高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榜样激励学生是常用的教育方法。然而,在不同的时间和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榜样的激励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正确分析产生榜样激励效果差异性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积极的价值取向、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榜样激励;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谢云(1979-),女,江苏南京人,南
期刊
摘要:新媒体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这对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在微博语境下青年学生注重个体主义,价值观取向多样化且不稳定,缺乏理性等现象入手,客观地指出了微博时代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原因,并提出了共青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微博;青年学生;价值观;共青团  作者简介:张霞(1979-),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孙俊(1978-),男,江苏泰兴人,江苏大
期刊
摘要: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是课程建设中的四大基本要素。探讨了面向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离散数学”课程的课程规划与建设,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离散数学;课程建设;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蕾(1975-),男,江西宜春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张迎周(1978-),男,安徽合肥人,南京
期刊
摘要: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籍管理的理念必须与时俱进,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此,要构建并完善学校教务系统,实现学籍全程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做好学校教务系统与教育部学生信息网两大平台的对接,从而实现面向对象个体的信息化动态管理,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学籍管理;信息化;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刘春玲(19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高校信息“孤岛”现象也随之产生,通过健全高校信息化统一管理制度,实施高校信息标准化,规范信息编码,统一构建数据中心基本信息公共数据库等基本手段,化解了高校内信息“孤岛”现象,全面实现了校园内信息资源的共享,推进了高校信息化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信息标准化;资源共享  作者简介:王娟琳(1962-),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信息中心,高级实验师;封
期刊
摘要:总结介绍我国高校行为观察实验室建设的称谓、机构、功能等方面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功能和结构缺乏整合、重教学科研轻社会应用、行为观察实验重视不够以及行为观察实验教学不规范等问题。未来我国高校行为观察实验室的建设有四种趋势,即多学科综合实验室倾向、实训室倾向、“活动型”实验室倾向、多领域服务倾向。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行为观察室;实验教学;实验心理学  作者简介:欧贤才(1981-)
期刊
摘要:面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局面针对性地构建了人机交互式、开放交互式、适时交互式和本地资源交互式四种培训模式,旨在更好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科研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交互式培训模式  作者简介:苏丽(1980-),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语系,讲师;张倩(1976-),女,河北保定人,保定学院外
期刊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是高职院校建设的内在诉求和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专业群和企业群的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单一到群体的拓展,促进了双方交叉融合、多方位交流,拓展实践教学优势,增强办学实力,提升“专业协同效应”与“岗位协同效应”的效果。实践表明,群体合作有效地提升了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关键词:专业群;企业群;校企合作 
期刊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相当发达,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业评定等方面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其教学特色所在。同时,有选择地引入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模式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  1.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任  (1)德国实施“双元制
期刊
摘要:传播军事思想、传承中国军事文化是军事著作翻译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如何通过翻译工作传播军事思想文化,通过何种翻译策略让目标语读者感受中国的特色军事文化是目前翻译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将《孙子兵法》两英译本中部分重点语句进行比较,探索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读本并又能达到传播源文军事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交际翻译;孙子兵法;军事文化  作者简介:吴海燕(1986-),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