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哇,你把饭吃光了,你很棒!”“把碗里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饭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饭,使出鼓励甚至不惜威吓等各种手段让他们“把饭吃完”。近期发表在美国《儿科》杂志上的一项实验发现,超过半数的美国父母会要求孩子把盘里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饱后,仍要求他们再多吃点,导致孩子常吃得过饱。
为何父母这么执着于把饭吃完?《纽约时报》网站新闻指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浪费食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和无数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年代,那时代的小孩必须充分把握进食的机会,因为下一餐不知道会在哪里。但如今,我们活在一个有正餐、有下午茶,还可以去夜市吃宵夜、随时去便利商店买零食的时代,小孩多半饿不着,孩子与生俱来有控制饮食的能力。
当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时代转变,仍把焦点放在“吃干净的餐盘”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饱足感”时,孩子会逐步丧失自我控制饮食的能力,为日后的饮食问题埋下因子。
美国宾州儿童肥胖研究中心从1987年起,进行要求儿童“把碗里的食物吃完”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进食过程中,若孩子过于在意碗里还剩多少食物这类外在信息,即便是吃完高热量的一餐,他们仍会比更能觉察内在信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其他研究也发现,被要求把饭吃光的男孩,外食时会点更大份的餐点;有肥胖症的成人,对于小时候家里饮食规范的印象,远比体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饭吃光”是最常见的规矩。
不过,父母在吃饭这件事上给孩子压力,不只是希望孩子能多吃一点,也希望他能营养均衡、不偏食。有些人会帮孩子设定进食顺序,好比要孩子先吃蔬菜再吃肉,或是多吃健康食物就给点心当奖励,甚至训练孩子对把饭吃光光有荣誉感。但这么做,只会让甜点、零食显得更诱人,反而会消弭孩子选择健康食物的内在动机。餐桌上太多的讨价还价也会模糊焦点,让孩子没法专注于内在的饥饿信息。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训练凌驾于直觉,他们只知道要埋头苦吃,把盘里的食物吃完,却搞不清楚“饱”的真正感觉。
好消息是,有愈来愈多研究看到注重内在饥饿信息的好处,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发现,善用饥饿感和饱足感来引导个人饮食的年轻人,身体质量指数比不会这么做的年轻人低,饮食失调的比率也较低,这样的女孩也比较不会刻意减肥或暴饮暴食。
在这个丰衣足食、容易养出小胖子的时代,知道自己何时 “吃饱了”比把盘子“清光光” 更重要。当我们让孩子专心感受内在饥饿感与饱足感的变化,听从自己的内在信息时,不仅能减少餐桌大战,也在帮助他们吃出更健康的未来。
为何父母这么执着于把饭吃完?《纽约时报》网站新闻指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浪费食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祖父母和无数代祖先都活在食物资源匮乏的年代,那时代的小孩必须充分把握进食的机会,因为下一餐不知道会在哪里。但如今,我们活在一个有正餐、有下午茶,还可以去夜市吃宵夜、随时去便利商店买零食的时代,小孩多半饿不着,孩子与生俱来有控制饮食的能力。
当父母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时代转变,仍把焦点放在“吃干净的餐盘”而不是孩子真实的“饱足感”时,孩子会逐步丧失自我控制饮食的能力,为日后的饮食问题埋下因子。
美国宾州儿童肥胖研究中心从1987年起,进行要求儿童“把碗里的食物吃完”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进食过程中,若孩子过于在意碗里还剩多少食物这类外在信息,即便是吃完高热量的一餐,他们仍会比更能觉察内在信息的孩子吃下更多食物。其他研究也发现,被要求把饭吃光的男孩,外食时会点更大份的餐点;有肥胖症的成人,对于小时候家里饮食规范的印象,远比体重正常的成人深刻,而“把饭吃光”是最常见的规矩。
不过,父母在吃饭这件事上给孩子压力,不只是希望孩子能多吃一点,也希望他能营养均衡、不偏食。有些人会帮孩子设定进食顺序,好比要孩子先吃蔬菜再吃肉,或是多吃健康食物就给点心当奖励,甚至训练孩子对把饭吃光光有荣誉感。但这么做,只会让甜点、零食显得更诱人,反而会消弭孩子选择健康食物的内在动机。餐桌上太多的讨价还价也会模糊焦点,让孩子没法专注于内在的饥饿信息。等他们长大成人后,训练凌驾于直觉,他们只知道要埋头苦吃,把盘里的食物吃完,却搞不清楚“饱”的真正感觉。
好消息是,有愈来愈多研究看到注重内在饥饿信息的好处,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发现,善用饥饿感和饱足感来引导个人饮食的年轻人,身体质量指数比不会这么做的年轻人低,饮食失调的比率也较低,这样的女孩也比较不会刻意减肥或暴饮暴食。
在这个丰衣足食、容易养出小胖子的时代,知道自己何时 “吃饱了”比把盘子“清光光” 更重要。当我们让孩子专心感受内在饥饿感与饱足感的变化,听从自己的内在信息时,不仅能减少餐桌大战,也在帮助他们吃出更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