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十分重视朗读指导,但为什么效果依旧在低水平处徘徊?课堂上被淡忘的范读、不合适的教学情境、不恰当的朗读评价等因素在朗读指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有效把握“范读、情境、评价”等关键词。
关键词 朗读指导 范读 情境 评价
苏教版小语教材有个共性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朗读训练。但很多时候,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会越读越差,看不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效把握“范读、情境、评价”等关键词。
一、要有范读的引领
案例:《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师:“大家捧起书,听听老师读第一小节(朗读第一小节,根据每一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现在老师一句一句地读,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听出乌鸦的心情。‘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乌鸦心情怎么样?”生:“乌鸦这时候心里着急。”师:“为什么着急啊?”生:“它口渴了,但是找不到水,心里一定着急。”师:“是呀,你读读这一句话,让我们明白乌鸦心里很着急吧!”……
思考:有的老师认为朗读是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语文教学。这样说尽管有些夸大,但是足以显示朗读的重要。于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充斥整个课堂,有时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不少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将朗读演绎到极致,对于文本中每一段内容,每一句话,甚至重点词语都进行了指导。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语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但是,尽管如此推敲朗读的技巧,但是学生朗读水平依旧在原地徘徊。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多的时候是在模仿中对话文本的,因此,教师那种以情感人的范读会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应在思考与想象中走进文本,对话作者。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乌鸦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学生走进乌鸦内心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本,如此的范读,引得学生跃跃欲试,因为,学生的心弦在身临其境中被感染了。他们怎么可能不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呢?
二、要有合适的情境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边专心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看课文中的插图(教师范读课文第2节和第3节)。如果你也是一只爱唱歌的蝈蝈,那你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玩呢?”(学生根据提示,结合插图,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中的第3小节)……
思考:教学情境的预设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话作者,感悟文本。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更为了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想方设法利用教学课件预设教学情境,让声、光、电充满了课堂。但是,其效果却不佳。因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太过复杂的教学课件虽然以动态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只是课件本身,而忽视了课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如此的情境创设是无效的。
其实,老师的一次范读,学生看一次插图,听一次音乐……都可以创设与朗读要求相匹配的情境,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在这一案例中,作者并没有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仅仅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同时,配以生动的范读,合适的教学情境便自然形成了。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朗读,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像听到了蝈蝈的歌声,好像看到了流淌的清波,好像跟随着盲婆婆一起回到了童年……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动人的画面。这时候,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朗读课文第3节,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三、要有恰当的评价
案例:《鲁班和橹板》一课教学片段。
师:“谁来读读课文第一小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效果不好)师:“你看,老艄公撑船多累啊!想想,我们平时非常累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再读读好吗?相信你能读好的。”(学生再次朗读第一小节)师:“你看,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老艄公累得大口喘气了,也看到了老艄公满头大汗了。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读好吗?”……
思考:“评价”作为教师有效调节教学节奏与课堂气氛的策略,被运用得如火纯清。但是,似乎感觉到:越是评价,学生越是胆小,越是评价,学生展示水平越低。就朗读教学而言,就存在着不合适的评价:“你读得真棒,老师都不如你!”老师哪里不如学生?如果老师真的读得不如学生,那课怎么上?“谢谢你的朗读,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呀!”是什么原因觉得是一种享受?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好在哪里。“不要紧,坐下去再练练,相信你一定会读好的!”这一典型的否定性评价,毫无疑问,剥夺了孩子进步的权利。坐下去练习了以后,有几个老师真的给这些孩子再次展示朗读的机会了?笔者以为,与其这样,倒不如不要让孩子坐下去,直接再次练习,让全班孩子跟他一起享受朗读水平提高的成功,这才是孩子所需要的评价。这一案例中,当学生第一次未能读好时,教师委婉的点评与指导,学生心领神会,再次朗读,“读得有感情”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比如想象的铺垫,朗读形式的设置,朗读目标的循序渐进等。只要能够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对朗读指导进行有效的预设,学生就一定能够会读、爱读、美读。
关键词 朗读指导 范读 情境 评价
苏教版小语教材有个共性的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朗读训练。但很多时候,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会越读越差,看不到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效把握“范读、情境、评价”等关键词。
一、要有范读的引领
案例:《乌鸦喝水》教学片段。
师:“大家捧起书,听听老师读第一小节(朗读第一小节,根据每一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现在老师一句一句地读,聪明的小朋友一定能听出乌鸦的心情。‘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这时乌鸦心情怎么样?”生:“乌鸦这时候心里着急。”师:“为什么着急啊?”生:“它口渴了,但是找不到水,心里一定着急。”师:“是呀,你读读这一句话,让我们明白乌鸦心里很着急吧!”……
思考:有的老师认为朗读是最简单而且最有效的语文教学。这样说尽管有些夸大,但是足以显示朗读的重要。于是,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充斥整个课堂,有时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不少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将朗读演绎到极致,对于文本中每一段内容,每一句话,甚至重点词语都进行了指导。这个字怎么读,那个词语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但是,尽管如此推敲朗读的技巧,但是学生朗读水平依旧在原地徘徊。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很多的时候是在模仿中对话文本的,因此,教师那种以情感人的范读会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应在思考与想象中走进文本,对话作者。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乌鸦的内心世界,于是,在学生走进乌鸦内心的时候,让学生读读文本,如此的范读,引得学生跃跃欲试,因为,学生的心弦在身临其境中被感染了。他们怎么可能不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呢?
二、要有合适的情境
案例:《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边专心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看课文中的插图(教师范读课文第2节和第3节)。如果你也是一只爱唱歌的蝈蝈,那你想把盲婆婆带到哪里去玩呢?”(学生根据提示,结合插图,有感情地读出课文中的第3小节)……
思考:教学情境的预设是每一位老师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更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话作者,感悟文本。但是,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更为了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想方设法利用教学课件预设教学情境,让声、光、电充满了课堂。但是,其效果却不佳。因为,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太过复杂的教学课件虽然以动态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只是课件本身,而忽视了课件所包含的思想意义,如此的情境创设是无效的。
其实,老师的一次范读,学生看一次插图,听一次音乐……都可以创设与朗读要求相匹配的情境,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提高。在这一案例中,作者并没有设计精美的教学课件,仅仅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同时,配以生动的范读,合适的教学情境便自然形成了。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朗读,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好像听到了蝈蝈的歌声,好像看到了流淌的清波,好像跟随着盲婆婆一起回到了童年……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动人的画面。这时候,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朗读课文第3节,指导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三、要有恰当的评价
案例:《鲁班和橹板》一课教学片段。
师:“谁来读读课文第一小节?”(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效果不好)师:“你看,老艄公撑船多累啊!想想,我们平时非常累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再读读好吗?相信你能读好的。”(学生再次朗读第一小节)师:“你看,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老艄公累得大口喘气了,也看到了老艄公满头大汗了。来,同学们,咱们一起读读好吗?”……
思考:“评价”作为教师有效调节教学节奏与课堂气氛的策略,被运用得如火纯清。但是,似乎感觉到:越是评价,学生越是胆小,越是评价,学生展示水平越低。就朗读教学而言,就存在着不合适的评价:“你读得真棒,老师都不如你!”老师哪里不如学生?如果老师真的读得不如学生,那课怎么上?“谢谢你的朗读,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呀!”是什么原因觉得是一种享受?要告诉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好在哪里。“不要紧,坐下去再练练,相信你一定会读好的!”这一典型的否定性评价,毫无疑问,剥夺了孩子进步的权利。坐下去练习了以后,有几个老师真的给这些孩子再次展示朗读的机会了?笔者以为,与其这样,倒不如不要让孩子坐下去,直接再次练习,让全班孩子跟他一起享受朗读水平提高的成功,这才是孩子所需要的评价。这一案例中,当学生第一次未能读好时,教师委婉的点评与指导,学生心领神会,再次朗读,“读得有感情”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比如想象的铺垫,朗读形式的设置,朗读目标的循序渐进等。只要能够根据低年级学生特点,对朗读指导进行有效的预设,学生就一定能够会读、爱读、美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