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养蚕过程中,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导治蚕的大量死亡,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本文就蚕白僵病的发病原因、症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给出了防治方法。
关键词:白僵病;真菌;防治;方法
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发病原因主要由白僵真菌经蚕体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因蚕体发生白僵病后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养蚕地区和多雨的季节,蚕很容易发病,无论春蚕和夏秋各个蚕期,都有可能引起危害。蚕期如果忽视清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蚕白僵病的症状
1.初期症状:蚕在感染白僵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无明显病症。
2.中后期症状:白僵病蚕体在病死前一日,体表出现很多油浸状病斑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出現部位不定,形状不规则,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由于白僵菌的侵入引起蚕体外皮变性所致。当感染白僵菌真菌菌量少时,病斑的出现也随之减少乃至完全不显现病斑。但不久后患病蚕体食欲急剧丧失,举动不活泼,继而口吐胃液,有时在蚕体上出现淡色针状油迹湿润性病斑,或在气门周围出现油迹病斑,也有无病斑的。初死的病蚕尸体柔软而有弹性,尸体逐渐变硬,并从腹部开始呈现淡桃红色而干涸硬化。死后1~2天,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出白色菌丝,不久,除头部皮肤外,全身均为菌丝覆盖,最后在菌丝上形成石灰状的白色分生孢子。从感染到死亡,小蚕期经3~4天,大蚕期经5~6 天,熟蚕大部分在营茧中死亡。
3.眠中发病:蚕体渐渐变成黑色,全身肉紧张,新蜕皮不能脱离,蚕体死于眠期中。
4.蛹蛾病症:蛹期发病大都是在蚕簇(蚕笼)中感染,死后不久,蛹的胸部逐渐收缩凹隐,腹部环节皱缩套起,以致完全干瘪变硬,在环节间膜生出菌丝和孢子,通常蚕体全身为菌丝所覆盖。在茧中发病的,不论是蚕还是蛹,所成茧又干又轻。
二、蚕白僵病的发病规律
悬浮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散落到蚕或蛹的皮肤表面,在常温多湿条件下经8 ~24 h发芽侵入蚕体、蛹体内,大多数发生期在夏秋蚕期。蚁蚕各龄起蚕和嫩蛹时期最易感染,温度在24~28 °C、湿度9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发芽。如果桑树害虫感染本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三、蚕白僵病发生的原因
1.小蚕共培的蚕室和蚕具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白僵菌残留量较大。
2.大、小蚕饲养时没有专用蚕室,有的房屋在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屋养小蚕,距离近空间小导致白僵菌扩散到小蚕身上引起发病。
3.发生白僵病的病蚕、死蚕未集中及时处理,扩大了白僵菌的传播范围。
4.蚕室内空气湿度大、除蚕沙(翻蚕)次数较少。
5.养蚕前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蚕体、蚕座翻蚕时用药少或者用品浓度不够。
6.不重视桑园治虫工作,桑园内鳞翅目害虫密度大,发生白僵病后污染了桑叶及周围环境,通过桑叶喂食引起家蚕感染发病。
四、蚕白僵病的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专室、专具、专用,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分开养育制度。
2.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消毒清洁,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防僵灵2号按1000倍液体全面喷洒。
3.经常使用防僵药剂对蚕体、蚕座消毒,各龄期起蚕时更要在蚕体全身撒防僵粉消毒。大蚕发生白僵病后,用“402”水剂1500倍液体进行蚕体喷洒,连续喷3天(每天一次),然后隔天喷1次,可有效控制白僵病的蔓延。
4.喂养过程中病蚕及死蚕要及时捡出,放入消毒缸集中烧毁,切不可乱丢乱扔,更不能收集晒干出售,有病蚕的蚕沙要集中起来焚烧处理,切不可乱倒乱放。
5.用木屑、干草、谷壳粗糠等发烟材料熏烟,关闭门窗,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排烟,每天熏1次,可防止白僵病的发生和蔓延。
6.要调节好蚕室内的湿度,遇阴雨天蚕室内空气湿度大时,可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降低空气湿度。
7.勤除蚕沙,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
8.经常进行桑园病虫害治理,控制室外昆虫的虫口密度,预防交叉传染发病。
9.每季养蚕结束后,蚕具、蚕簇和蚕室内外都要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不留卫生死角。
参考文献:
[1]如何防治白僵病罗平《广西蚕业》《广东蚕业》 2003年02期.
[2] 控温控湿防治白僵病技术在小蚕共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唐高 《广东蚕业》 2011年03期.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项目(JGYQ2019027).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关键词:白僵病;真菌;防治;方法
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发病原因主要由白僵真菌经蚕体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因蚕体发生白僵病后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养蚕地区和多雨的季节,蚕很容易发病,无论春蚕和夏秋各个蚕期,都有可能引起危害。蚕期如果忽视清毒防病工作,就会造成白僵病的大流行。
一、蚕白僵病的症状
1.初期症状:蚕在感染白僵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无明显病症。
2.中后期症状:白僵病蚕体在病死前一日,体表出现很多油浸状病斑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出現部位不定,形状不规则,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由于白僵菌的侵入引起蚕体外皮变性所致。当感染白僵菌真菌菌量少时,病斑的出现也随之减少乃至完全不显现病斑。但不久后患病蚕体食欲急剧丧失,举动不活泼,继而口吐胃液,有时在蚕体上出现淡色针状油迹湿润性病斑,或在气门周围出现油迹病斑,也有无病斑的。初死的病蚕尸体柔软而有弹性,尸体逐渐变硬,并从腹部开始呈现淡桃红色而干涸硬化。死后1~2天,先在气门及环节间膜处生出白色菌丝,不久,除头部皮肤外,全身均为菌丝覆盖,最后在菌丝上形成石灰状的白色分生孢子。从感染到死亡,小蚕期经3~4天,大蚕期经5~6 天,熟蚕大部分在营茧中死亡。
3.眠中发病:蚕体渐渐变成黑色,全身肉紧张,新蜕皮不能脱离,蚕体死于眠期中。
4.蛹蛾病症:蛹期发病大都是在蚕簇(蚕笼)中感染,死后不久,蛹的胸部逐渐收缩凹隐,腹部环节皱缩套起,以致完全干瘪变硬,在环节间膜生出菌丝和孢子,通常蚕体全身为菌丝所覆盖。在茧中发病的,不论是蚕还是蛹,所成茧又干又轻。
二、蚕白僵病的发病规律
悬浮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散落到蚕或蛹的皮肤表面,在常温多湿条件下经8 ~24 h发芽侵入蚕体、蛹体内,大多数发生期在夏秋蚕期。蚁蚕各龄起蚕和嫩蛹时期最易感染,温度在24~28 °C、湿度90%以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发芽。如果桑树害虫感染本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三、蚕白僵病发生的原因
1.小蚕共培的蚕室和蚕具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白僵菌残留量较大。
2.大、小蚕饲养时没有专用蚕室,有的房屋在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屋养小蚕,距离近空间小导致白僵菌扩散到小蚕身上引起发病。
3.发生白僵病的病蚕、死蚕未集中及时处理,扩大了白僵菌的传播范围。
4.蚕室内空气湿度大、除蚕沙(翻蚕)次数较少。
5.养蚕前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蚕体、蚕座翻蚕时用药少或者用品浓度不够。
6.不重视桑园治虫工作,桑园内鳞翅目害虫密度大,发生白僵病后污染了桑叶及周围环境,通过桑叶喂食引起家蚕感染发病。
四、蚕白僵病的防治方法
1.严格执行“专室、专具、专用,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分开养育制度。
2.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要严格按标准进行消毒清洁,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防僵灵2号按1000倍液体全面喷洒。
3.经常使用防僵药剂对蚕体、蚕座消毒,各龄期起蚕时更要在蚕体全身撒防僵粉消毒。大蚕发生白僵病后,用“402”水剂1500倍液体进行蚕体喷洒,连续喷3天(每天一次),然后隔天喷1次,可有效控制白僵病的蔓延。
4.喂养过程中病蚕及死蚕要及时捡出,放入消毒缸集中烧毁,切不可乱丢乱扔,更不能收集晒干出售,有病蚕的蚕沙要集中起来焚烧处理,切不可乱倒乱放。
5.用木屑、干草、谷壳粗糠等发烟材料熏烟,关闭门窗,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排烟,每天熏1次,可防止白僵病的发生和蔓延。
6.要调节好蚕室内的湿度,遇阴雨天蚕室内空气湿度大时,可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降低空气湿度。
7.勤除蚕沙,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
8.经常进行桑园病虫害治理,控制室外昆虫的虫口密度,预防交叉传染发病。
9.每季养蚕结束后,蚕具、蚕簇和蚕室内外都要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不留卫生死角。
参考文献:
[1]如何防治白僵病罗平《广西蚕业》《广东蚕业》 2003年02期.
[2] 控温控湿防治白僵病技术在小蚕共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唐高 《广东蚕业》 2011年03期.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科研项目(JGYQ2019027).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