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三大功能之一,在传播和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每个博物馆的陈展的内容及方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目的是鼓舞人、教育人、启发人,给人以知识和美的享受。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博物馆传统的陈展方式有的已不再符合当今人们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只有不断对博物馆的陈列方式进行改造,加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思维,才能吸引到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博物馆,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场景再现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成为了一个研究课题,它具有空间可视化、艺术的立体化、情景的模拟化,可以很好地还原历史,营造氛围,使观众深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震撼体验。本文就以宣城市博物馆新馆设计制作的几个历史场景为例来浅析其在陈展中的应用,以供各位同仁更广泛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场景再现;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
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
宣城历史悠久,水阳江流域原始人类活动延续时间长达70万年。该流域不但有距今10万年至80万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阳陈山旧石器遗址,而且有遍布全市各地数量众多的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遗址,如宣州区孙埠遗址、郎溪县磨盘山遗址、广德市下阳遗址等。经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这些都为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史前文化展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但由于这一时代过于遥远,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存来研究推测当时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用工具及社会关系。如果只是用展板、图片和出土文物简单组合的这种传统的陈列方式来展示就过于平面化、单一化,显得展览枯燥无味,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求知和欣赏的需求,所以在新馆新石器时代展示篇章里采用了大型走入式的场景再现艺术和出土文物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设计人员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等有关专业人员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研究、分析及描述,找到了最具时代特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了场景艺术再现,通过360°半景油画,原始森林地面塑形,人物用雕塑、道具、巢居、灯光、多媒体等艺术元素的缜密结合,塑造出了一个原始人类居住、狩猎、捕鱼、烧烤、摘果等立体逼真的三维生活空间,观众可在这空间内自由穿梭,如同时光倒流,走进了那个远古刀耕火种年代,亲身感受到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开始使用磨制工具进行生活、生产活动,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激发了观众自发探索历史寻找文化根源的浓厚兴趣。
“宣州窑”场景
湛蓝的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白云下一座座龙窑蜿蜒匍匐在皖东南丘陵的山坡上,溪水从旁边淌过,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群窑工正在龙窑前忙碌着,有的正抱着柴木朝着正在燃烧的窑口走去;有的正在淘土、洗土、炼土;有的正在制坯、画彩……,一群大雁叫着从天空中一划而过。这些美丽的景象和劳动场面并不是出现在山野之外,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展厅之中,是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反映“宣州窑火”篇章内容的一处场景艺术再现。宣州窑烧造年代为五代至明代,它并不是单一窑场,而是一群窑。它的遗迹遍及如今的宣州区水阳江小河口一带。有的瓷片堆积层高达数米,出土的陶瓷器众多。为了再现“古宣州窑”的盛况,承建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根据这一历史事实,以史料记载为切入点,以遗址遗存及出土文物标本为根据,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论证,决定采用半景画、人物雕塑,制陶工具、地面塑形等艺术手段和实物标本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多方位、多层次投影仪的应用,使整个场景活了起来,跳动的窑火、袅袅的炊烟、云朵在飘动、大雁在飞翔,繁忙的窑工有序地来回走动……这一切让现场观众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在整个场景的设计制作中穿插了用人物雕塑方式展示古代制陶工艺流程和制作工艺,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制陶过程,增强了知识,见证了历史。
移民大潮人物雕塑场景
在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展示“近代纪事”篇章中有一组是以人物雕塑为主的场景再现,表现的是近代由江北农民移民宣城的生活场景。近年来人物雕塑艺术在博物馆陈展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通过人物雕塑方式制作场景可以营造出特定的历史环境,起到生动再现和说明某个时期特定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使参观者有观史见事,如见其人之感,有助于对历史的进一步认识。在宣城近代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就有清末太平军三占宁国府和战后发生瘟疫的重要事件,受重创后的宣城满目疮痍、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在社会生产几乎停顿的情况下,再次迎来了移民大潮。该组大型人物雕塑场景正是选取了人们携老带幼从江北奔江南长途跋涉的瞬间。一个老人低头拄杖挎着布袋步履蹒跚,一条活泼可爱的小狗走在他身旁,在其身后有一男子吃力地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来年撒播的种子,一中年妇女正在拉拽着自己的孩子走在中间,最后面的是一位中年汉子,挑着一担箩筐,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被子,就这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地前往他们未来的家。场景中的人物形象、衣着、精神风貌准确,贴近历史,人物动态,流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刻画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穷苦百姓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形象,展现出了他们背井离乡、寻找新生活的悲壮历程,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吾土吾情实景再现
宣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自秦时置县,历代均为郡、州、府、道及行署和市驻地,经济富庶、文化兴盛、民风淳朴、文化遗产丰富。唐代大诗人李白到宣城曾赋诗曰:“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可见在唐代宣城已成为“赋多口众,最于江南”的重要商业城市,在之后的历代社会经济均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皖東南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市井文化。但到了近代几经战火的毁损和环境气候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老宣城的街容巷貌已荡然无存,传统的手工艺及技能也逐渐散失,再也听不到走街串巷手艺人的吆喝声了。为了让现代的年轻人了解老宣城的街坊市井的乡土文化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在宣城市博物馆新馆陈展设计中特别加入了“吾土吾情”这一篇章,采用实景再造再现的方法,以1:1的比例再造老宣城清末民初时期一段老街坊,选取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整个街区有机结合,重现老宣城历史风貌,营造出了一个地道的老宣城民风民俗的体验空间。一进该展示厅的入口,一处古老的牌坊印入了眼帘,脚下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弯延着伸向远方,街道两旁均是粉墙黛瓦兼有中原和徽派建筑特点的二层小楼,突显出皖东南建筑的特征。下层营业、上层居住,其中有宣城当时最有名的高祥丰布庄、宣大祥酱坊、蔚山照相馆等老字号,还有一些是反映当时手工艺传统制作技艺的店铺,如“水东木梳”“后山剪刀”“皖南竹编”等,再加上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的配合应用,使整个街景再造逼真、独特、韵致,再现了宣城清末民初市井的繁华景象,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街头巷尾。店铺内外高分子人物造型生动,形象传神有趣,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让观众想看、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真正起到博物馆对外展示、传播、教育的作用。
场景再现是一门集雕塑、绘画、装置、灯光、多媒体等元素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从宣城市博物馆新馆设计制作这几个场景案例可以看出其在陈展中的重要性,它极大地丰富了陈展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视野,通过这种方式把以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又一次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和历史面对面的交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事件的社会状况,从中得到认知和教育。就其形式的趣味性、直观性、体验性、艺术性是传统的二维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于陈展的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及大众生活、审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参观博物馆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参与感和亲身体验感。所以作为陈展设计专业人员要善于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场景再现艺术、人物雕塑、多媒体技术等这些好的展示方式更好、更丰富、更精彩、更恰如其分地应用在现代博物馆的展陈中。
(作者简介:唐德普,文博馆员,本科,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陈列展示与文物修复,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
关键词:场景再现;博物馆;陈列展览;应用
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
宣城历史悠久,水阳江流域原始人类活动延续时间长达70万年。该流域不但有距今10万年至80万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阳陈山旧石器遗址,而且有遍布全市各地数量众多的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遗址,如宣州区孙埠遗址、郎溪县磨盘山遗址、广德市下阳遗址等。经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这些都为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史前文化展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但由于这一时代过于遥远,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人类生活只能通过考古发现的遗存来研究推测当时人类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用工具及社会关系。如果只是用展板、图片和出土文物简单组合的这种传统的陈列方式来展示就过于平面化、单一化,显得展览枯燥无味,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求知和欣赏的需求,所以在新馆新石器时代展示篇章里采用了大型走入式的场景再现艺术和出土文物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设计人员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等有关专业人员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研究、分析及描述,找到了最具时代特征、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了场景艺术再现,通过360°半景油画,原始森林地面塑形,人物用雕塑、道具、巢居、灯光、多媒体等艺术元素的缜密结合,塑造出了一个原始人类居住、狩猎、捕鱼、烧烤、摘果等立体逼真的三维生活空间,观众可在这空间内自由穿梭,如同时光倒流,走进了那个远古刀耕火种年代,亲身感受到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已开始使用磨制工具进行生活、生产活动,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激发了观众自发探索历史寻找文化根源的浓厚兴趣。
“宣州窑”场景
湛蓝的天上飘浮着朵朵白云,白云下一座座龙窑蜿蜒匍匐在皖东南丘陵的山坡上,溪水从旁边淌过,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一群窑工正在龙窑前忙碌着,有的正抱着柴木朝着正在燃烧的窑口走去;有的正在淘土、洗土、炼土;有的正在制坯、画彩……,一群大雁叫着从天空中一划而过。这些美丽的景象和劳动场面并不是出现在山野之外,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展厅之中,是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反映“宣州窑火”篇章内容的一处场景艺术再现。宣州窑烧造年代为五代至明代,它并不是单一窑场,而是一群窑。它的遗迹遍及如今的宣州区水阳江小河口一带。有的瓷片堆积层高达数米,出土的陶瓷器众多。为了再现“古宣州窑”的盛况,承建博物馆的设计人员根据这一历史事实,以史料记载为切入点,以遗址遗存及出土文物标本为根据,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论证,决定采用半景画、人物雕塑,制陶工具、地面塑形等艺术手段和实物标本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多方位、多层次投影仪的应用,使整个场景活了起来,跳动的窑火、袅袅的炊烟、云朵在飘动、大雁在飞翔,繁忙的窑工有序地来回走动……这一切让现场观众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具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在整个场景的设计制作中穿插了用人物雕塑方式展示古代制陶工艺流程和制作工艺,使观众直观地了解制陶过程,增强了知识,见证了历史。
移民大潮人物雕塑场景
在宣城市博物馆新馆展示“近代纪事”篇章中有一组是以人物雕塑为主的场景再现,表现的是近代由江北农民移民宣城的生活场景。近年来人物雕塑艺术在博物馆陈展中的运用非常广泛。通过人物雕塑方式制作场景可以营造出特定的历史环境,起到生动再现和说明某个时期特定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使参观者有观史见事,如见其人之感,有助于对历史的进一步认识。在宣城近代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就有清末太平军三占宁国府和战后发生瘟疫的重要事件,受重创后的宣城满目疮痍、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在社会生产几乎停顿的情况下,再次迎来了移民大潮。该组大型人物雕塑场景正是选取了人们携老带幼从江北奔江南长途跋涉的瞬间。一个老人低头拄杖挎着布袋步履蹒跚,一条活泼可爱的小狗走在他身旁,在其身后有一男子吃力地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来年撒播的种子,一中年妇女正在拉拽着自己的孩子走在中间,最后面的是一位中年汉子,挑着一担箩筐,一头是孩子,一头是被子,就这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地前往他们未来的家。场景中的人物形象、衣着、精神风貌准确,贴近历史,人物动态,流线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刻画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穷苦百姓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形象,展现出了他们背井离乡、寻找新生活的悲壮历程,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艺术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吾土吾情实景再现
宣城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自秦时置县,历代均为郡、州、府、道及行署和市驻地,经济富庶、文化兴盛、民风淳朴、文化遗产丰富。唐代大诗人李白到宣城曾赋诗曰:“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可见在唐代宣城已成为“赋多口众,最于江南”的重要商业城市,在之后的历代社会经济均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具有皖東南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和市井文化。但到了近代几经战火的毁损和环境气候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改善生活条件的需要,老宣城的街容巷貌已荡然无存,传统的手工艺及技能也逐渐散失,再也听不到走街串巷手艺人的吆喝声了。为了让现代的年轻人了解老宣城的街坊市井的乡土文化及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在宣城市博物馆新馆陈展设计中特别加入了“吾土吾情”这一篇章,采用实景再造再现的方法,以1:1的比例再造老宣城清末民初时期一段老街坊,选取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整个街区有机结合,重现老宣城历史风貌,营造出了一个地道的老宣城民风民俗的体验空间。一进该展示厅的入口,一处古老的牌坊印入了眼帘,脚下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弯延着伸向远方,街道两旁均是粉墙黛瓦兼有中原和徽派建筑特点的二层小楼,突显出皖东南建筑的特征。下层营业、上层居住,其中有宣城当时最有名的高祥丰布庄、宣大祥酱坊、蔚山照相馆等老字号,还有一些是反映当时手工艺传统制作技艺的店铺,如“水东木梳”“后山剪刀”“皖南竹编”等,再加上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的配合应用,使整个街景再造逼真、独特、韵致,再现了宣城清末民初市井的繁华景象,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街头巷尾。店铺内外高分子人物造型生动,形象传神有趣,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让观众想看、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真正起到博物馆对外展示、传播、教育的作用。
场景再现是一门集雕塑、绘画、装置、灯光、多媒体等元素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从宣城市博物馆新馆设计制作这几个场景案例可以看出其在陈展中的重要性,它极大地丰富了陈展的内容和形式,拓宽了人们的视野,通过这种方式把以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又一次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观众和历史面对面的交流,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事件的社会状况,从中得到认知和教育。就其形式的趣味性、直观性、体验性、艺术性是传统的二维展示方式所不能比拟的。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于陈展的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及大众生活、审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参观博物馆会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会更加注重自身的参与感和亲身体验感。所以作为陈展设计专业人员要善于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让场景再现艺术、人物雕塑、多媒体技术等这些好的展示方式更好、更丰富、更精彩、更恰如其分地应用在现代博物馆的展陈中。
(作者简介:唐德普,文博馆员,本科,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陈列展示与文物修复,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