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有时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尴尬现象:某些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反倒不如某些深受学生厌弃的教师的教学效果。
笔者多年前发现这一尴尬现象,予以关注、对比、思考,现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这些教师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大多是因为他们有学识,富于信服力;有激情,富于感染力;有思想,富于吸引力。他们语文功底深厚,甚至学问渊博,能够比较轻易地通过学生“求疑问难”的“考试”,让学生信服;他们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娓娓动听,抑扬顿挫,让学生听着有趣,学着轻松;他们有个性,不人云亦云,能够就书本、现实,就学习、生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眼前开辟一片清新的令人神往的色彩斑斓的天地,令学生仰慕。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他们、佩服他们、尊敬他们、爱戴他们、信任他们,甚至依赖他们,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一些教师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厌弃,大多是因为他们或语文基本功欠扎实,在学生“择师”、“考师”的“求疑问难”中未过关;或者教学过程沉闷,没有波澜,语言干瘪,有如催眠;或者教学照本宣科,照搬教参,毫无新意,让学生听着没劲;或者以上三占其二甚至三点全占。这样的老师,学生当然会不信任他们,甚至讨厌他们.不与之合作,不听他们的课。
教师本身条件优秀,当然是好事;教师讲得深,讲得透,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讲得有新意,学生乐于听,这当然还是好事。但在学生于听中快意、陶醉之时,问题就萌生了:一是学生在陶醉中自主学习的神经受到了麻醉,产生了惰性,由对教师的高度喜欢和信任产生了对教师的严重依赖,不愿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只想听老师讲;二是在学生陶醉神态的鼓励和他们渴望的眼光的感动下,教师就讲得更多更起劲了。教师乐于讲,留给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的时间就少了。教师乐于讲,学生乐于听,师生课堂的教学气氛倒是融洽,但学生却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时间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那么教学效果再好也就有限了。
教师本身有问题,学生不愿听他的课,这当然是坏事。但坏事常常能转变成好事。老师的课不堪听,但语文这门课他们还得学。老师靠不住时,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开始虽然较为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自然会逐渐把握其中的门道,接近语文学习的真谛。如此学来,其效果再差也有七八成了。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中学语文教学尴尬的实质是:学生长期听讲的学习效果不如学习自学的效果。
那么,是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不需要语文教师了呢?不是的。重讲轻学效果有限,有学无教同样制约着学习的效果。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当中,传道是关键、是灵魂,解惑是重点,授业要适当。道主要包括学习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宇宙之道,传授学习之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使其把握学习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宇宙之道,是教学的归宿。要在授业中传道、解惑,在解惑中授业传道,在传道中授业解惑,最后使学习自能明道,自能求业、自能解惑。有学无教,会让学生多走弯路,甚至行不由径,浪费宝贵时间;教师重讲轻学,即过分重视授业解惑,轻视传道,使学生大道难明,难以自己求惑解惑,难以自己求业。
讲得通俗点、狭义点,教师教书不是把书本教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自己读书,中学语文教师教语文,当然不是把语文课本教给学生,而是精选课本中的文章为例子,通过分析讲授,传授方法,使学生能自读课本中的其他文章及其他书籍。讲课是必然的,关键是讲课要吝啬些,只能偶儿大方。一类文章,只需精讲一两篇,授之以道,其余由其揣摩自学。精讲文章也不需面面俱到,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即可。对难点疑点的突破与解决,不宜包办,要忍心,可多启发、引导,宜引而不发,由学生自己突破解决。具体到一堂课,你可以讲45分钟,传道、示例,这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况不宜多;你可以讲一二十分钟,攻难解惑,可能大部分课应当如此;你也可以只讲几句话,质疑悬赏,这有时当然还是必要的。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由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教师只在一旁引导他们,点拨他们。
教学有点像走路。教师不过是个指路人,你可以给行人指路,但不能代替行人走路,学生就是那走路人,要到哪里去,是要他自己走下去的,教师不过是就自己所知给他指一条近路罢了。明乎此,对自己精彩的讲授就能忍痛割爱了。能“舍”讲,就真懂得教了。
如果自己讲课富于吸引力、感染力、信服力,同时惜言如金,能放能收,重道重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那么,教学的尴尬会不存在,你的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笔者多年前发现这一尴尬现象,予以关注、对比、思考,现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这些教师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大多是因为他们有学识,富于信服力;有激情,富于感染力;有思想,富于吸引力。他们语文功底深厚,甚至学问渊博,能够比较轻易地通过学生“求疑问难”的“考试”,让学生信服;他们的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娓娓动听,抑扬顿挫,让学生听着有趣,学着轻松;他们有个性,不人云亦云,能够就书本、现实,就学习、生活,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眼前开辟一片清新的令人神往的色彩斑斓的天地,令学生仰慕。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他们、佩服他们、尊敬他们、爱戴他们、信任他们,甚至依赖他们,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一些教师之所以深受学生的厌弃,大多是因为他们或语文基本功欠扎实,在学生“择师”、“考师”的“求疑问难”中未过关;或者教学过程沉闷,没有波澜,语言干瘪,有如催眠;或者教学照本宣科,照搬教参,毫无新意,让学生听着没劲;或者以上三占其二甚至三点全占。这样的老师,学生当然会不信任他们,甚至讨厌他们.不与之合作,不听他们的课。
教师本身条件优秀,当然是好事;教师讲得深,讲得透,讲得生动,讲得精彩,讲得有新意,学生乐于听,这当然还是好事。但在学生于听中快意、陶醉之时,问题就萌生了:一是学生在陶醉中自主学习的神经受到了麻醉,产生了惰性,由对教师的高度喜欢和信任产生了对教师的严重依赖,不愿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只想听老师讲;二是在学生陶醉神态的鼓励和他们渴望的眼光的感动下,教师就讲得更多更起劲了。教师乐于讲,留给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的时间就少了。教师乐于讲,学生乐于听,师生课堂的教学气氛倒是融洽,但学生却一直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时间不能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之中,那么教学效果再好也就有限了。
教师本身有问题,学生不愿听他的课,这当然是坏事。但坏事常常能转变成好事。老师的课不堪听,但语文这门课他们还得学。老师靠不住时,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领悟。开始虽然较为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自然会逐渐把握其中的门道,接近语文学习的真谛。如此学来,其效果再差也有七八成了。
至此,我们也就明白了中学语文教学尴尬的实质是:学生长期听讲的学习效果不如学习自学的效果。
那么,是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不需要语文教师了呢?不是的。重讲轻学效果有限,有学无教同样制约着学习的效果。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具体到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当中,传道是关键、是灵魂,解惑是重点,授业要适当。道主要包括学习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宇宙之道,传授学习之道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使其把握学习之道、人生之道、社会之道、宇宙之道,是教学的归宿。要在授业中传道、解惑,在解惑中授业传道,在传道中授业解惑,最后使学习自能明道,自能求业、自能解惑。有学无教,会让学生多走弯路,甚至行不由径,浪费宝贵时间;教师重讲轻学,即过分重视授业解惑,轻视传道,使学生大道难明,难以自己求惑解惑,难以自己求业。
讲得通俗点、狭义点,教师教书不是把书本教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能够自己读书,中学语文教师教语文,当然不是把语文课本教给学生,而是精选课本中的文章为例子,通过分析讲授,传授方法,使学生能自读课本中的其他文章及其他书籍。讲课是必然的,关键是讲课要吝啬些,只能偶儿大方。一类文章,只需精讲一两篇,授之以道,其余由其揣摩自学。精讲文章也不需面面俱到,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即可。对难点疑点的突破与解决,不宜包办,要忍心,可多启发、引导,宜引而不发,由学生自己突破解决。具体到一堂课,你可以讲45分钟,传道、示例,这有时也是必要的,但这种情况不宜多;你可以讲一二十分钟,攻难解惑,可能大部分课应当如此;你也可以只讲几句话,质疑悬赏,这有时当然还是必要的。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由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悟,教师只在一旁引导他们,点拨他们。
教学有点像走路。教师不过是个指路人,你可以给行人指路,但不能代替行人走路,学生就是那走路人,要到哪里去,是要他自己走下去的,教师不过是就自己所知给他指一条近路罢了。明乎此,对自己精彩的讲授就能忍痛割爱了。能“舍”讲,就真懂得教了。
如果自己讲课富于吸引力、感染力、信服力,同时惜言如金,能放能收,重道重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那么,教学的尴尬会不存在,你的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