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迅速行动,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超前部署,使基础教育的发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在2.0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必将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我们应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创新发展,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一、立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動三个转变”“创新三个模式”,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基于新时代、新定位的要求和新技术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广东新时代新教育”的构想,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八个方面着手构建广东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构建广东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必须要从重视技术,转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从重视基础条件和普及性应用,进入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的2.0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支撑、引领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二、以实现“课堂革命”为目标,推动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融合创新,融合创新的重点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难点在课堂改革。为此,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项目,并将其作为广东省今后几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抓手之一。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资源”项目,而是一个“提质”项目。数字教材跟纸质教材一样,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看“谁来用、为什么用、怎么用”,这就涉及应用者的培训、应用的模式、应用的效果等因素。因此,提质要从应用者着手,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是关键;提质要从应用模式入手,要用数字教材“教”,而不是“教”数字教材,深入研究并建立基于数字教材的新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核心;提质要从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入手,不只是公开课用、部分教师用、偶尔用,而是常态化用、规模化用,建立持续性应用激励机制是重点。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地各学校要紧紧围绕“提质”这个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以实现“课堂革命”、建构“新课堂”为目标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将课程与教学放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进行设计和推进。课堂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战场。“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课堂革命是一场心灵革命,一场观念革命,一场技术革命和一场行动革命,革命是颠覆性的。素养导向、学生发展为本、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富媒体资源促进个性发展将成为新课堂生态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从芬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来看,富媒体教材资源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从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一等奖成果来看,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主流。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就是要将改革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战场,要破解教育改革和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向课堂要质量。因此,各地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时,一定要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数字教材项目不是一个资源项目,而是一个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项目,要在内容重建的基础上,强化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目标重建,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革命”。
(二)要以提高教师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为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者,是课堂革命的“代言人”。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是整个项目取得成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项目的落地要在教师培训培养上舍得投入资金、人力和时间,在培训内容上要理念、模式、策略、技术操作、案例示范等全方位涵盖,在培训方式上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专家引领、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多样化运用,在技术支撑和服务上要7×24不间断持续,绝不可以启动仪式轰轰烈烈、人声鼎沸,过程实施无人过问、无处可问。各地要结合实际,组建应用和技术专家团队,分级、分学科、分不同应用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全员培训,让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了解、掌握数字教材应用。项目组也会在丰富培训案例、培养实践型专家团队,以及提高应用平台的易用性、开放性和资源丰富性等方面不断优化,让教师真正感到易学、易会,有用、好用,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课堂革命”的获得感。
(三)要以实现应用全覆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这就意味着,信息化应用不是几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时一课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学校、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都用,常态用、持续用,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教育信息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我国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了2.0时代。在2.0时代,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必将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我们应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与信息化创新发展,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一、立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動三个转变”“创新三个模式”,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基于新时代、新定位的要求和新技术的优势,我们提出了“广东新时代新教育”的构想,从“新学校、新课程、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评价、新治理”八个方面着手构建广东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构建广东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是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广东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重心必须要从重视技术,转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轨道上来;从重视基础条件和普及性应用,进入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为重点的2.0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支撑、引领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
二、以实现“课堂革命”为目标,推动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融合创新,融合创新的重点在课程与教学改革,难点在课堂改革。为此,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数字教材规模化应用全覆盖项目,并将其作为广东省今后几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抓手之一。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资源”项目,而是一个“提质”项目。数字教材跟纸质教材一样,不会自然而然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要看“谁来用、为什么用、怎么用”,这就涉及应用者的培训、应用的模式、应用的效果等因素。因此,提质要从应用者着手,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应用水平是关键;提质要从应用模式入手,要用数字教材“教”,而不是“教”数字教材,深入研究并建立基于数字教材的新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是核心;提质要从规模化、常态化应用入手,不只是公开课用、部分教师用、偶尔用,而是常态化用、规模化用,建立持续性应用激励机制是重点。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地各学校要紧紧围绕“提质”这个目标,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以实现“课堂革命”、建构“新课堂”为目标
国家《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将课程与教学放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进行设计和推进。课堂是课程的具体体现,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战场。“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课堂革命是一场心灵革命,一场观念革命,一场技术革命和一场行动革命,革命是颠覆性的。素养导向、学生发展为本、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富媒体资源促进个性发展将成为新课堂生态的重要特征,而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从芬兰、美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来看,富媒体教材资源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从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特等奖、一等奖成果来看,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主流。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就是要将改革落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战场,要破解教育改革和信息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向课堂要质量。因此,各地各学校在推进数字教材规模化全覆盖项目时,一定要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数字教材项目不是一个资源项目,而是一个教学改革和创新的项目,要在内容重建的基础上,强化课堂教学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目标重建,推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革命”。
(二)要以提高教师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为关键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是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者,是课堂革命的“代言人”。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是整个项目取得成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项目的落地要在教师培训培养上舍得投入资金、人力和时间,在培训内容上要理念、模式、策略、技术操作、案例示范等全方位涵盖,在培训方式上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专家引领、实践指导和技术服务多样化运用,在技术支撑和服务上要7×24不间断持续,绝不可以启动仪式轰轰烈烈、人声鼎沸,过程实施无人过问、无处可问。各地要结合实际,组建应用和技术专家团队,分级、分学科、分不同应用模式开展线上线下的全员培训,让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了解、掌握数字教材应用。项目组也会在丰富培训案例、培养实践型专家团队,以及提高应用平台的易用性、开放性和资源丰富性等方面不断优化,让教师真正感到易学、易会,有用、好用,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课堂革命”的获得感。
(三)要以实现应用全覆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这就意味着,信息化应用不是几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时一课的事,而是需要全体学校、全体教师、全体学生都用,常态用、持续用,才能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创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