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都该阅读人文经典。语文课一旦拥有了文学的味道,课堂一定令人期待又充满惊喜。《论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的很多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一致,因此,现代教师应该学习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从“倡导乐学,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学法,在过程中形成习惯、讲究个人修养,注重成才正道”三个方面介绍了孔子培养学生方法的点滴,鼓励教师学习国学,从中汲取孔子教育的智慧,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得更朴实、更完美。
关键词:孔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方法习惯智慧
语文教师多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就表现在悦于学而乐于教。第三句所谓“人不知”,也是指不知以上所说第两方面而言。新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论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很多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一致,因此,现代教师应该学习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也实现教师自己第幸福人生。
一、倡导乐学,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愉快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层层深入直到最佳境界,所以学习起来常常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怎样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
首先是民主平等。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孔子和弟子在学习时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所以会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孔子从不摆教师学术权威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不耻下问”地蹲下身子向他人学习。可见,孔子弟子的乐学是因为孔子的平等观念,“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们共同建立了自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是赏识教育。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看得起”三个字,孩子心灵深处最重要的需求也是赏识。其核心就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孩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以至爆发,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评价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这种教育,与周弘的赏识教育异曲同工,因此今天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习惯和人格。
二、指导学法,在过程中形成习惯
首先,注重在过程中积累是能否掌握知识的前提。博闻强识,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重视复习巩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学习的方法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上的发现,再到课后的复习拓展和实践活动,完全是一个有规律的学习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是学习过程能否内化为自我知识的关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有九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自主学习,而且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思考,进一步的探究,让学习的过程不断有惊喜,不断有成果。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想象思考,从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年龄小,在学习的过程往往有很多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则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就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真是不亦乐乎!
《论语》中还有很多孔子的思想都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融合,如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等。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积极主动的再学习能力,只会食鱼,却不会打鱼,是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
三、讲究个人修养,注重成才正道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富兰克林说:“一个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训词。”今天的学生,在各种媒体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很容易就走上了为人所不耻的道路,所以特别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个意思就是说,只要领导人行得正、做得正,风气也会正了。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可为范,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潜移默化如润物的细雨,才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其次,重视成长,强调正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尤其重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在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行为有所制约,也就有了人间正道,就可以找到学生前进的正确方向,让他们健康成长。“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孔子认为的君子的标准。《侍坐》中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辞让之心,所以孔子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这些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各个学科中都有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习惯的培养,就能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取孔子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之精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其教育智慧,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得更朴实、更完美。
参考文献:
[1]《论语》
[2]《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读物
[3]《于丹<论语>心得》
关键词:孔子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学习方法习惯智慧
语文教师多读人文经典,这不仅是一种自我经验的积累,更是教学的需要。《论语》二十篇开始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为人,就表现在悦于学而乐于教。第三句所谓“人不知”,也是指不知以上所说第两方面而言。新型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教给学生知识,培养能力;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加强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论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很多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一致,因此,现代教师应该学习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此同时也实现教师自己第幸福人生。
一、倡导乐学,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的最好的老师,愉快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层层深入直到最佳境界,所以学习起来常常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怎样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呢?
首先是民主平等。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可见,孔子和弟子在学习时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所以会教学相长。在这种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毫无压抑,畅所欲言,极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我比你们年纪大几岁,不要因此把我看得很了不起。)孔子从不摆教师学术权威的架子,总是与学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也能“不耻下问”地蹲下身子向他人学习。可见,孔子弟子的乐学是因为孔子的平等观念,“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们共同建立了自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应该是令学生乐学的前提。今天,我们更应该像孔子那样,对学生讲平等,讲民主,讲感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是赏识教育。周弘说,赏识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看得起”三个字,孩子心灵深处最重要的需求也是赏识。其核心就是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孩子,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以至爆发,这是让学生乐学的重要手段。孔子就善于从正面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评价颜回:“贤哉,回也!”评价闵子骞:“孝哉闵子骞!”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孔子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这种教育,与周弘的赏识教育异曲同工,因此今天的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习惯和人格。
二、指导学法,在过程中形成习惯
首先,注重在过程中积累是能否掌握知识的前提。博闻强识,孔子要求学生多闻多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重视复习巩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学习的方法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堂上的发现,再到课后的复习拓展和实践活动,完全是一个有规律的学习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都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是学习过程能否内化为自我知识的关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君子有九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自主学习,而且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思考,进一步的探究,让学习的过程不断有惊喜,不断有成果。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想象思考,从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的重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年龄小,在学习的过程往往有很多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则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就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真是不亦乐乎!
《论语》中还有很多孔子的思想都与当前的课程改革相融合,如学习要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子路》);学习要有恒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等。在孔子看来,光有知识,没有积极主动的再学习能力,只会食鱼,却不会打鱼,是达不到提高学生能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仅要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会学。
三、讲究个人修养,注重成才正道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富兰克林说:“一个良好的示范,才是最佳的训词。”今天的学生,在各种媒体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可能很容易就走上了为人所不耻的道路,所以特别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个意思就是说,只要领导人行得正、做得正,风气也会正了。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方可为范,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潜移默化如润物的细雨,才能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人文修养。
其次,重视成长,强调正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尤其重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他说的最高的标准就是一个人在他的行动之间,自己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行为有所制约,也就有了人间正道,就可以找到学生前进的正确方向,让他们健康成长。“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孔子认为的君子的标准。《侍坐》中子路说话的时候那么草率,抢在大家之前就说出一个宏大理想,其言不让,没有一点辞让之心,所以孔子就哂笑他,因为他从内心缺乏这样一种恭敬。这些情感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各个学科中都有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习惯的培养,就能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取孔子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之精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很有必要去好好研究其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其教育智慧,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实施得更朴实、更完美。
参考文献:
[1]《论语》
[2]《新课程标准》及相关读物
[3]《于丹<论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