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城镇化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城镇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直接经济动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为了使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应与劳动力向二、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城镇化与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城镇是第二、三产业集聚的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的直接经济动因。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为了使城镇化与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速度应与劳动力向二、三
其他文献
<正>随着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宣传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计生宣教工作在某些方面仍较为薄弱,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基层服务站宣教功能弱化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仅就宣教方面问题进行一些浅析,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 宣教功能弱的原因 服务站是做好计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贯彻三为主工作方针中,具体承担着宣教、技术服务、药具管理和干部培训四大任务,而宣传教育又是服务站的首要功能。但在检查中,发现不少服务站宣教功能弱化比较明显,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宣
我国乡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乡镇企业仍应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乡镇企业劳动力供求的特点,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接着分析了乡镇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地区差异与形成原因,最后对如何扩展乡镇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提出了四点建议与对策。
本文在对江苏妇女避孕节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节育方法选择模型对2000年前全省育龄妇女节育方法构成及其手术数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这对指导当前江苏的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死亡漏报的一种新的估计方法”一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推广,用于计算分年龄组的死亡漏报估计。本文通过对四普死亡报告数据的计算,首次给出了四普死亡报告分三个半年的分年龄组死亡漏报估计值,数据显示婴幼儿组的死亡漏报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且距普查时点越远漏报程度越大。对影响死亡漏报因素的分析表明,几种漏报原因在时间、性别和年龄方向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表明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
<正>由于人群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及行政制约的影响,尚有相当数量的已婚育龄夫妇不能知己知彼地、自由地选择避孕措施,限制了药具的充分利用,影响了生殖健康的质量。为此我区从1993年开始,一手抓联合社区力量,加强计划生育健康教育,保障生殖健康,另一手抓知情选择避孕措施的试点,探索深化计划生育的新路子。 截止1995年底,全区共有52个单位,13862对夫妇采用了知情选择避孕措施,基层干部都比较满意。本文根据我区的做法,作一分析讨论。 1 步骤和方法 1.1 开发领导,统一思想。明确计划生育是做人
<正>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市场,也搞活了劳动力市场。农村的剩余劳力,城市的待业青年,企事业单位的下岗职工,停薪留职、人才交流、辞职等,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人员大流动。国有企业,原本是一个人员构成、生产方式都比较稳定的整体,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生产经营方式和生产力的构成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口的流出流入,明显地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改变了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的重点。因此,在以往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是大势所趋,否则,既往难以巩固,新绩难以再创,甚至会因为“一票否决”影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
<正> 近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为了研究目前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1%抽样数据和1988年千分之二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出生性别比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正> 出生婴儿性别比系以女婴为100,活产男、女婴儿之比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和男、女婴儿存活至不同年龄的比例共同决定人口的性别构成,从而直接影响婚姻、生育现象,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 中国城镇化相对于经济发展来说是滞后的。中国1990年的人均GNP为1558元人民币,若按1980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计算,达799美元;若按1990年的汇率4.97计算,则为325美元。如果按照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发展模型,在这一经济水平下,中国城镇化水
<正> 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贫困地区加速脱贫和经济起飞的根本条件。因此,如何从当前实际出发,果断采取有效对策,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把潜在人力优势变成现实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从而推动经济脱贫与振兴,乃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