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认真体会和感悟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写作;环境描写;场景
有人说写作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风景画”(自然环境)和另一幅“风俗画”(社会环境)。这是对环境描写最恰切、最形象的诠释。《云南的歌会》就是一篇对自然环境描写的成功范例。作者非常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云托月,处处突出自然和谐之趣。文章选取了三种场景来表现人们唱歌的情景。
第一个场景是写对歌的人“来自四方”,自由随意的对调子。对歌的人们以歌为重,以歌言情,以歌会友。对调子对歌唱者功底、智慧、才华各方面要求很高,带有一种比赛的味道。歌的内容以情歌酬和为主,唱讲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内容涉猎广博、丰富多彩。唱歌的方式或用提问题待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可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的譬喻。一般的参加者都是功底好的高手。这个场景所展现的民歌着眼点在歌本身,使读者了解云南民歌的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技巧精妙等特点。场景描写表现了对调子场地的随意天然,充满了唱山歌随意自然的风情。
第二个场景是在山路上,写赶马女孩唱歌,铺设的是“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还用小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来给赶马姑娘伴唱。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无比秀丽、令人陶醉的景物来烘托女孩轻松、随意、洒脱的山歌。山歌与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民俗风景画,山歌与人们的生活、心灵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并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云南人们与歌密不可分的风俗民情。正是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率直、质朴的人们才会创造出如此淳美的山歌。本段的侧重点是山歌与民俗民风的水乳交融。
第三个场景写“金满斗会”,用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通过写集会人数的众多、序曲的优美和谐、时间的长久、参加者妆扮的精心、身份的多样等展现集会的盛况。介绍了集会的由来、传统、方式、目的、歌曲内容的广博、人们的情绪,说明“金满斗会”历史悠久和长盛不衰。本段的主旨是透过诗歌本身谈就其历史、影响和前景,其悠久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曲调词语的优美已深入人心,成为云南人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赤诚热爱、广泛传唱和不断发扬,让我们相信云南的民歌会带着先人的厚望一直唱下去,越来越有生命力。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云南人民对民歌的钟爱和珍视。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反映人们生活情形的作品是离不开环境描写的。接下来,再看陶渊明的古典散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环境。《桃花源记》中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但诗人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构思和生动的描绘,这是本文的“美”的体现。当渔人“忘路之远近”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桃林的世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情此景,如天堂,似仙境,令人惊叹!于是,渔人未免要探寻究竟。可以说这色彩艳丽的桃林为渔人发现桃花源作了绝妙的铺垫。当渔人穿过“才通人”,来到桃花源,见到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的造型美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和谐美。
有一篇描写我国人民解放军在内蒙古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守卫祖国边疆的文章,为了突出解放军的顽强,作者浓墨重彩进行渲染:
“我们来后,没日没夜,只听风拍门窗嘎嘎响。那黄毛风一刮,坐在装配着双层玻璃的屋里,只觉得一股烟土味呛鼻。怪不得有人说:‘来到内蒙古,一天二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还要补。’四月二十日,我们碰上了这里的典型坏天气:上午,一阵紧似一阵的北风,把地面浮土大片大片地扬上天,远近山丘一概被黄沙遮断。午后,我们到师医院采访觉得屋里光线越来越暗,抬头一看,窗户不知什么时候被雪花糊满了。”
作者着意描写风、雪、沙,取得了以渲染景物来造成强烈气势的效果。
再如《骆驼祥子》中“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篇,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环境气氛。先看天热: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透不过气来。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再看暴风雨:柳枝横飞着,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祥子为了生活还得去拉车。作者把环境渲染得越恶劣,就越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辛,文章的主题就更突出。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认真体会和感悟环境描写所起的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等作用。
关键词:写作;环境描写;场景
有人说写作要画好两幅画,即围绕人物活动的一幅“风景画”(自然环境)和另一幅“风俗画”(社会环境)。这是对环境描写最恰切、最形象的诠释。《云南的歌会》就是一篇对自然环境描写的成功范例。作者非常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云托月,处处突出自然和谐之趣。文章选取了三种场景来表现人们唱歌的情景。
第一个场景是写对歌的人“来自四方”,自由随意的对调子。对歌的人们以歌为重,以歌言情,以歌会友。对调子对歌唱者功底、智慧、才华各方面要求很高,带有一种比赛的味道。歌的内容以情歌酬和为主,唱讲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内容涉猎广博、丰富多彩。唱歌的方式或用提问题待解答,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可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的譬喻。一般的参加者都是功底好的高手。这个场景所展现的民歌着眼点在歌本身,使读者了解云南民歌的内容广泛、方式灵活、技巧精妙等特点。场景描写表现了对调子场地的随意天然,充满了唱山歌随意自然的风情。
第二个场景是在山路上,写赶马女孩唱歌,铺设的是“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还用小鸟的歌声和云雀的轻吟来给赶马姑娘伴唱。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无比秀丽、令人陶醉的景物来烘托女孩轻松、随意、洒脱的山歌。山歌与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的民俗风景画,山歌与人们的生活、心灵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并深入细致地展现了云南人们与歌密不可分的风俗民情。正是在这样美丽的地方,率直、质朴的人们才会创造出如此淳美的山歌。本段的侧重点是山歌与民俗民风的水乳交融。
第三个场景写“金满斗会”,用场面描写来渲染气氛,通过写集会人数的众多、序曲的优美和谐、时间的长久、参加者妆扮的精心、身份的多样等展现集会的盛况。介绍了集会的由来、传统、方式、目的、歌曲内容的广博、人们的情绪,说明“金满斗会”历史悠久和长盛不衰。本段的主旨是透过诗歌本身谈就其历史、影响和前景,其悠久的历史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曲调词语的优美已深入人心,成为云南人民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对它的赤诚热爱、广泛传唱和不断发扬,让我们相信云南的民歌会带着先人的厚望一直唱下去,越来越有生命力。场景描写充分展现了云南人民对民歌的钟爱和珍视。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反映人们生活情形的作品是离不开环境描写的。接下来,再看陶渊明的古典散文《桃花源记》所描写的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环境。《桃花源记》中的环境描写寥寥数笔,但诗人对此进行了艺术的构思和生动的描绘,这是本文的“美”的体现。当渔人“忘路之远近”时,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桃林的世界。“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情此景,如天堂,似仙境,令人惊叹!于是,渔人未免要探寻究竟。可以说这色彩艳丽的桃林为渔人发现桃花源作了绝妙的铺垫。当渔人穿过“才通人”,来到桃花源,见到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的造型美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往来种作”“怡然自乐”的生活和谐美。
有一篇描写我国人民解放军在内蒙古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守卫祖国边疆的文章,为了突出解放军的顽强,作者浓墨重彩进行渲染:
“我们来后,没日没夜,只听风拍门窗嘎嘎响。那黄毛风一刮,坐在装配着双层玻璃的屋里,只觉得一股烟土味呛鼻。怪不得有人说:‘来到内蒙古,一天二两土,白天没吃够,晚上还要补。’四月二十日,我们碰上了这里的典型坏天气:上午,一阵紧似一阵的北风,把地面浮土大片大片地扬上天,远近山丘一概被黄沙遮断。午后,我们到师医院采访觉得屋里光线越来越暗,抬头一看,窗户不知什么时候被雪花糊满了。”
作者着意描写风、雪、沙,取得了以渲染景物来造成强烈气势的效果。
再如《骆驼祥子》中“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篇,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渲染环境气氛。先看天热: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透不过气来。狗爬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象也要晒化。再看暴风雨:柳枝横飞着,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起,联成一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祥子为了生活还得去拉车。作者把环境渲染得越恶劣,就越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辛,文章的主题就更突出。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一技法时认真体会和感悟环境描写所起的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