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一步发挥地勘事业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来源 :四川地质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点将地质灾害项目分为区域性基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围绕具体地质灾害隐患点或具体建设工程的防治工作两类,讨论通过对其实行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地勘事业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地勘事业单位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升级转型,进而达到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基础理论和技术的进步,提高主动防灾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广域电磁与伪随机信号电磁法采用伪随机信号发射,突破远区限制,可观测面积大,信号强、精度高、只观测场的一个分量,野外效率高。伪随机信号电磁法一次能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强度大体相当的主频率信号,成倍地提高电磁法的野外效率。本文将广域电磁与伪随机信号电磁法应用于四川盆地某页岩气区块,结果表明它在干扰较强的地区仍然能够获得深部5~6km的有效数据,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勘探深度大的优点;同时广域电磁法在大套地层划分、油气层识别、断层及构造识别方面的效果显著。
针对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发现汶川地震区各流域右岸发生滑坡形成堰塞体的比例普遍高于左岸,河谷坡度明显右岸大于左岸的现象,经提取研究区滑坡前河谷断面的有关基础数据,计算出河谷坡度和不对称系数等河谷特征指标,发现研究区近七成河谷右岸坡度大于左岸,“左倾型”河谷的占比超过半数,这与科氏力在北半球对运动质点的作用结果一致,得出科氏力与汶川地震堰塞体形成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