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两部电影作为主角较上了劲。一部当然是风光无限的《阿凡达》,许多人都翘首企盼着《阿凡达》能否超越神话般的《泰坦尼克号》;另一部是稍显陌生的《拆弹部队》,一部女性导演拍摄的战争电影,而这位女导演凯瑟琳·比格罗恰巧就是《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阿凡达》与《泰坦尼克号》历史对决,卡梅隆与毕格罗的前夫妻对决,使得奥斯卡颁奖的收视率达到了五年来的最高。对决结果是,《拆弹部队》拿到了几乎所有重要的艺术类奖项,而《阿凡达》拿到了与技术联系密切的三个奖项,奥斯卡的评委也在国际妇女节的前夕把最有分量的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凯瑟琳·毕格罗。
现在来说说《拆弹部队》。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奥斯卡把最佳影片奖颁发给美国军队题材的影片,上一次要追溯到1987年的《野战排》。战争题材,尤其是二战和越战题材历来是奥斯卡青睐的对象,可是最近几年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入不了奥斯卡评委的法眼,而美国军队题材的影片更是乏善可陈。想想这几年美国也没少打仗,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不知是什么原因,美国的电影制作者们却没有迸发出类似于对待二战、越战题材的热情,《拆弹部队》的成功有些出人意料,拿句大俗话说就是“一匹黑马”。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把视角对准了鲜为人知的美国EOD——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OD的拆弹专家们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开始了他们真正危险的战争。与《野战排》、《现代启示录》或者《猎鹿人》不同,《拆弹部队》并非表现战争困境和人性扭曲,而是用纪录片风格生动再现了EDO人员极度危险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排除爆炸隐患的拆弹士兵似乎成为了美军在伊拉克的某种象征。这么一部票房平平并且在2008年就已经上映的电影能够惊艳奥斯卡,多少有点时代背景。近些年恐怖主义盛行,防爆排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美国人更是对恐怖袭击有着切肤之痛,美国大兵在伊拉克反恐,爱国的美国公民怎能不关注,怎能不支持。如果说美国的二战影片充满了反法西斯的救世主情结的话,那么美国的越战片则因为意识形态阴谋而充满着讽刺与反省。而反映新时期战争的影片《拆弹部队》将注意力放在排爆防爆上,似乎体现出美国在伊拉克所进行的战争有更多反恐自保的意味,而且美国人自认为是在替全世界处理恐怖主义的危机,影片中观看美国大兵冒着生命危险做拆弹表演的伊拉克平民当然也受到了美军的保护,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怎么感谢。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战争有着差别明显的态度,电影就是这种态度的一个表现方式,而这个态度似乎与美国主流舆论宣传合拍,这也是奥斯卡的态度。虽然导演自己说电影与政治无关,可是拿了奥斯卡奖以后,电影还真难说与政治毫无瓜葛。
现在来说说《拆弹部队》。说起来可能很多人会感到奇怪,奥斯卡把最佳影片奖颁发给美国军队题材的影片,上一次要追溯到1987年的《野战排》。战争题材,尤其是二战和越战题材历来是奥斯卡青睐的对象,可是最近几年战争题材的电影总是入不了奥斯卡评委的法眼,而美国军队题材的影片更是乏善可陈。想想这几年美国也没少打仗,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不知是什么原因,美国的电影制作者们却没有迸发出类似于对待二战、越战题材的热情,《拆弹部队》的成功有些出人意料,拿句大俗话说就是“一匹黑马”。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把视角对准了鲜为人知的美国EOD——爆炸物处理控制中心,EOD的拆弹专家们在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开始了他们真正危险的战争。与《野战排》、《现代启示录》或者《猎鹿人》不同,《拆弹部队》并非表现战争困境和人性扭曲,而是用纪录片风格生动再现了EDO人员极度危险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排除爆炸隐患的拆弹士兵似乎成为了美军在伊拉克的某种象征。这么一部票房平平并且在2008年就已经上映的电影能够惊艳奥斯卡,多少有点时代背景。近些年恐怖主义盛行,防爆排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美国人更是对恐怖袭击有着切肤之痛,美国大兵在伊拉克反恐,爱国的美国公民怎能不关注,怎能不支持。如果说美国的二战影片充满了反法西斯的救世主情结的话,那么美国的越战片则因为意识形态阴谋而充满着讽刺与反省。而反映新时期战争的影片《拆弹部队》将注意力放在排爆防爆上,似乎体现出美国在伊拉克所进行的战争有更多反恐自保的意味,而且美国人自认为是在替全世界处理恐怖主义的危机,影片中观看美国大兵冒着生命危险做拆弹表演的伊拉克平民当然也受到了美军的保护,虽然他们可能并不怎么感谢。人们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战争有着差别明显的态度,电影就是这种态度的一个表现方式,而这个态度似乎与美国主流舆论宣传合拍,这也是奥斯卡的态度。虽然导演自己说电影与政治无关,可是拿了奥斯卡奖以后,电影还真难说与政治毫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