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社团是学生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以专业类社团为分析对象,从构建融合型育人队伍、创新融合社团活动、改革社团教育方法与载体和建构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四个方面入手,研究、探索“社团思政”的实施路径,达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要求。
[关 键 词] 专业类社团;社团思政;社团活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01-03
高职专业类社团以专业为依托,是由对某一专业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自愿加入而形成的学生团体,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大思政”背景下,学生社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以专业类社团为分析对象,研究、探索“社团思政”的实施路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要求。
一、构建融合型育人队伍,强化价值引领的效度
强化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思政政治素质和专业业务能力,形成教书育人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合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干的社团育人队伍,为“社团思政”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育人支撑。
(一)建立“2+1”导师制社团队伍
“2”是指一个社团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思政指导教师两位指导教师,“1”是指学生社团的学生负责人。一是要选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专业教师,负责制定社团发展规划、社团活动设计和社团成员培养方案,以确保社团成员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要选配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管教辅人员作为思政指导教师,负责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稳社团的政治方向和原则问题,加強社团活动融合思政元素的实践,与专业教育同向同力,协同育人[1]。三是要选拔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学生作为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组织与管理、制定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带领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团氛围。
(二)健全和完善育人队伍培训体系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指导部门是校级团委,校级团委应建立健全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着力提升社团育人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指导能力[2]。依托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学生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督导作用
学生社团具体管理机构原则上由学生社团联合会或学生会社团部负责,社团管理机构应监督社团的注册、纳新、换届、竞选、活动报备、总结等工作,通过深入社团活动现场,精准分析社团建设状态和社团成员的学习、活动动态,为高效开展相关社团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创新融合社团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推进“社团思政”建设要找准育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使学生“入脑入心”。通过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播、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企业项目实战类社团活动
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专业类社团活动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专业类社团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差异化需求。专业类社团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将企业实战项目引入校园,开辟校企合作教育的新途径。社团成员通过自由组合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余时间完成企业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知职业环境、任务评价方式和任务评价标准,学生团队通过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职业素养,培养了工匠精神。
(二)技能大赛类社团活动
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专业类社团可以作为组织方,面向所有学生举办各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以点带面,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又能为社团选拔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3];另一方面构建“课堂教学—专业社团—专业大赛”梯队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由组织、培训和竞赛相结合的社团竞赛活动体系。
(三)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专业社团可以在学生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全方位服务,营造创新行动力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在专业岗位中创新创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高阶学习能力[4]。在活动设计中,以实现社团活动成果为目标导向,设计专利申报、论文写作、创新项目和实践项目等活动载体,要求学生从解决固定方案发展到解决发展问题,通过完成这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可以增强其专业领域的研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
在校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志愿服务活动应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地区,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获得感。专业类社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服务社区,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提供持续的或阶段性的非营利性免费服务,既锤炼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有效输出。 三、改革社团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社团思政”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增长点”,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整体系,形成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大思政”育人环境。
(一)社团专业教育与思政学术融合,构筑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催生了高职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因此,社团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盐”与时兴的网络化话语“佐料”相调和,做出五味俱全的“精神大餐”,使学生乐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社团思想政治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努力寻找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隐性向显性转变[6]。
社团专业指导教师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社团思政”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要素巧妙融合进来,实现教育语言与思想政治学术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密切依赖,既传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很多学生自愿加入专业类社团,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专业目标和职业素养,因此,社团在举办各类线下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随时学习的“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的内容和形式由社团指导教师提供,既要实现线上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又要保障线上资源内容的多样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1+X”职业技能证书学习资源、创新与创业知识、职业标准等都是很好的网络学习资源。
(三)利用新媒体阵地,突出服务主题,体现人文关怀
学校应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打造集微信、微博、直播、网站等于一体的新媒体宣传矩阵。用价值观为技术赋能,网络技术便可以承载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突出学生服务主题,以展示、宣传、竞争、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展示社区活动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鲜明,通过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教育人、引导人、打动人。把承载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将青年的积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四)切入专业和社会热点议题,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网络环境中,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容易成为热点问题,并且容易传播和扩大。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应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指导,以正确指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是生活中的科学真理,这些科学真理是衡量对与错、善与恶的标尺,它可以帮助学生拨开不同观点的迷雾,掌握科学理论的实质,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
四、建构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相互融通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规划与设计,具体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在专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重于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活动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课程形态,既并列又互为补充,能够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确定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是专业类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单一活动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可行、教育过程可控,二是由多种活动组成的活动体系应满足培养学生多维职业关键能力的需要[7]。应遵循“活动即课程”的建设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综合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反思学习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构建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技术框架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关键点在于厘清专业与活动的逻辑关系,科学构建社团活动课程的框架体系,以确保社团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从理论层面来讲,框架体系应该严格遵循课程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流程,同时又要体现社团活动灵活性和综合性的本质属性。从组织和实施层面来讲,框架应包含计划、实施和评估三个部分,计划部分应包含活动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部分应包含组织架构和实施流程,评估部分应包含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使用。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团为主体”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和自我建构,推动社团活动以项目化课程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面向问题的学习、同伴互学和团队学习。
(三)强化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多主体联动育人
要抓住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社团干部育人主体,实现协同增效。在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后,专业教师应指导研究项目的建立,实时跟踪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为学生回答问题,并通过探索启发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应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贯穿始终[8],协调各类资源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企业指导教师应作为良好的合作者和评价者,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实践项目是否能准确地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关键能力。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要发挥学生领导者和联结者的作用,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营造研究和学习的氛围,做好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朋辈引领和文化传承。
(四)融合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多学科交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工作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等特点,复合型人才可以满足企业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是营造专业类社团多学科融合的良好氛围。依托社团实践类项目,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师;吸引各专业的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从参与主体上实现专业类社团学科交叉融合的硬环境。二是创建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改革单一专业背景下原项目的组织形式,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通过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和跨学科项目平台,学生可以开展跨学科合作学习。三是拓展专业类社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作方式。要创造更多机会,鼓励专业类社团与思政学生社团开展联合活动,鼓励专业类社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实践考察或者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将市场需求与专业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五、结语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社团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具有显著的自由性,在民主意识、权力意识等方面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社团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通过社团思想政治指导教师和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蔡风涛,黄丽梅,王慧峰.基于“互联网+”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139-141.
[2]俞慧刚.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2(23):107-112.
[3]李文.高职技能类社团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6(51):165-167.
[4]吴海英,于琦,邢芳凝.“需求层次塔”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0):43-44.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陈荟洁,黄海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7(14):88-91.
[7]刘梅,袁敏敏.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社团的创业教育功能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0):9-12.
[8]宋立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14-17.
编辑 李建军
[关 键 词] 专业类社团;社团思政;社团活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0-0001-03
高职专业类社团以专业为依托,是由对某一专业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自愿加入而形成的学生团体,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大思政”背景下,学生社团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以专业类社团为分析对象,研究、探索“社团思政”的实施路径,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要求。
一、构建融合型育人队伍,强化价值引领的效度
强化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负责人的思政政治素质和专业业务能力,形成教书育人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合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干的社团育人队伍,为“社团思政”实施提供强有力的育人支撑。
(一)建立“2+1”导师制社团队伍
“2”是指一个社团要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思政指导教师两位指导教师,“1”是指学生社团的学生负责人。一是要选配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专业教师,负责制定社团发展规划、社团活动设计和社团成员培养方案,以确保社团成员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要选配政治素质高、组织能力强的学管教辅人员作为思政指导教师,负责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稳社团的政治方向和原则问题,加強社团活动融合思政元素的实践,与专业教育同向同力,协同育人[1]。三是要选拔理想信念坚定、学习成绩优秀、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学生作为社团负责人,负责社团组织与管理、制定社团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带领社团成员参加社团活动,形成良好的社团氛围。
(二)健全和完善育人队伍培训体系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指导部门是校级团委,校级团委应建立健全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着力提升社团育人队伍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指导能力[2]。依托系统化、常态化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团,将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学生社团管理和社团活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联合会的督导作用
学生社团具体管理机构原则上由学生社团联合会或学生会社团部负责,社团管理机构应监督社团的注册、纳新、换届、竞选、活动报备、总结等工作,通过深入社团活动现场,精准分析社团建设状态和社团成员的学习、活动动态,为高效开展相关社团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
二、创新融合社团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推进“社团思政”建设要找准育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真正使学生“入脑入心”。通过创新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传播、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企业项目实战类社团活动
高职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专业类社团活动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用性。专业类社团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差异化需求。专业类社团可以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将企业实战项目引入校园,开辟校企合作教育的新途径。社团成员通过自由组合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课余时间完成企业的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知职业环境、任务评价方式和任务评价标准,学生团队通过自主学习和持续改进合作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职业素养,培养了工匠精神。
(二)技能大赛类社团活动
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专业类社团可以作为组织方,面向所有学生举办各种具有专业特色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代练、以点带面,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又能为社团选拔和培养大批优秀人才[3];另一方面构建“课堂教学—专业社团—专业大赛”梯队培养模式,培养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从而形成由组织、培训和竞赛相结合的社团竞赛活动体系。
(三)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
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专业社团可以在学生的创新行动力和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提供“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全方位服务,营造创新行动力培养和创业能力提升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在专业岗位中创新创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高阶学习能力[4]。在活动设计中,以实现社团活动成果为目标导向,设计专利申报、论文写作、创新项目和实践项目等活动载体,要求学生从解决固定方案发展到解决发展问题,通过完成这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可以增强其专业领域的研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
(四)志愿服务类社团活动
在校大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志愿服务活动应深入企业、社区和农村地区,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获得感。专业类社团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服务社区,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提供持续的或阶段性的非营利性免费服务,既锤炼了专业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有效输出。 三、改革社团教育方法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在“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社团思政”成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增长点”,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整体系,形成了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大思政”育人环境。
(一)社团专业教育与思政学术融合,构筑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和海量的网络信息催生了高职学生个性化的思想和独特的价值观。因此,社团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特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盐”与时兴的网络化话语“佐料”相调和,做出五味俱全的“精神大餐”,使学生乐意听、听得懂、记得住。
社团思想政治指导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努力寻找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隐性向显性转变[6]。
社团专业指导教师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社团思政”最基本的思维工具。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将思想政治要素巧妙融合进来,实现教育语言与思想政治学术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密切依赖,既传授了知识,又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
(二)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很多学生自愿加入专业类社团,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专业目标和职业素养,因此,社团在举办各类线下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提供随时学习的“线上学习平台”。“线上学习平台”的内容和形式由社团指导教师提供,既要实现线上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又要保障线上资源内容的多样性。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1+X”职业技能证书学习资源、创新与创业知识、职业标准等都是很好的网络学习资源。
(三)利用新媒体阵地,突出服务主题,体现人文关怀
学校应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工作联动,打造集微信、微博、直播、网站等于一体的新媒体宣传矩阵。用价值观为技术赋能,网络技术便可以承载更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关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突出学生服务主题,以展示、宣传、竞争、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展示社区活动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鲜明,通过生动、丰富的内容来教育人、引导人、打动人。把承载正能量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将青年的积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四)切入专业和社会热点议题,增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在网络环境中,社会生活中的任何矛盾都容易成为热点问题,并且容易传播和扩大。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应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指导,以正确指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是生活中的科学真理,这些科学真理是衡量对与错、善与恶的标尺,它可以帮助学生拨开不同观点的迷雾,掌握科学理论的实质,领悟科学理论的真谛。
四、建构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课程思政”与“社团思政”相互融通
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的规划与设计,具体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在专業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着重于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活动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课程形态,既并列又互为补充,能够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确定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目标
课程目标是专业类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单一活动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可行、教育过程可控,二是由多种活动组成的活动体系应满足培养学生多维职业关键能力的需要[7]。应遵循“活动即课程”的建设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拓展综合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反思学习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构建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技术框架
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关键点在于厘清专业与活动的逻辑关系,科学构建社团活动课程的框架体系,以确保社团活动有序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从理论层面来讲,框架体系应该严格遵循课程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流程,同时又要体现社团活动灵活性和综合性的本质属性。从组织和实施层面来讲,框架应包含计划、实施和评估三个部分,计划部分应包含活动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部分应包含组织架构和实施流程,评估部分应包含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使用。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社团为主体”的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和自我建构,推动社团活动以项目化课程开展,促进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面向问题的学习、同伴互学和团队学习。
(三)强化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多主体联动育人
要抓住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企业导师、社团干部育人主体,实现协同增效。在了解学生的研究兴趣后,专业教师应指导研究项目的建立,实时跟踪项目的实施进度,及时为学生回答问题,并通过探索启发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思想政治教师应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思想政治素养培育贯穿始终[8],协调各类资源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企业指导教师应作为良好的合作者和评价者,指导和评估学生的实践项目是否能准确地满足行业的市场需求,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关键能力。最重要的主体是学生。要发挥学生领导者和联结者的作用,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营造研究和学习的氛围,做好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朋辈引领和文化传承。
(四)融合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多学科交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工作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思维复合等特点,复合型人才可以满足企业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是营造专业类社团多学科融合的良好氛围。依托社团实践类项目,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师;吸引各专业的学生参加社区活动,从参与主体上实现专业类社团学科交叉融合的硬环境。二是创建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改革单一专业背景下原项目的组织形式,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模式,通过组建跨学科指导团队和跨学科项目平台,学生可以开展跨学科合作学习。三是拓展专业类社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作方式。要创造更多机会,鼓励专业类社团与思政学生社团开展联合活动,鼓励专业类社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进行实践考察或者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将市场需求与专业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五、结语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社团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具有显著的自由性,在民主意识、权力意识等方面应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社团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通过社团思想政治指导教师和社团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课程化”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蔡风涛,黄丽梅,王慧峰.基于“互联网+”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引导路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6):139-141.
[2]俞慧刚.高职院校专业型社团活动课程化: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12(23):107-112.
[3]李文.高职技能类社团与“工匠精神”融合培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6(51):165-167.
[4]吴海英,于琦,邢芳凝.“需求层次塔”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A0):43-44.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陈荟洁,黄海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9,7(14):88-91.
[7]刘梅,袁敏敏.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视角下大学生创业社团的创业教育功能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0):9-12.
[8]宋立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4):14-1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