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育人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小学语文课不仅要通过听、说、读、写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通过听、说、读、写完成育人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深深懂得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生机,充满趣味性,是学生在快乐的语文学习中即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1课前序导法
讲授每一篇课文之前,笔者精心设计导语部分。讲课开始,利用3~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与课文中心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思想上拉开一个序幕,自然地导入新课。课前序导法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序导法,即所用导语直接与课文中心有关;另一种是间接序导法,即用导语通过联系实际,逐层深入与课文中心相联系。
1.1直接序导语。如在讲《视死如归》一课时,笔者直接引用夏明翰的《就义诗》作导语,全诗感情真切,充分体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视死如归精神的教育。
1.2间接序导语。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上课一开始,笔者便提问:“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的同学有谁?”然后继续问:“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呢?”学生不约而同回答:“她缺少温暖、爱……”这句话拉开这一课的序幕。这篇课文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笔者用激昂的语气讲道:“同学们,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是多么幸福和溫暖呀!我们要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2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的是送别孟浩然的事情。诗歌先写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的情景,点明送别的地点,一个“辞”字,传神地写出了朋友双方的恋恋不舍之情。第二句写出了离别的时间,是在鲜花盛开的三月,朋友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一个“下”字,写出了船顺水行驶得很快,暗喻着朋友离别得太匆匆。第三句紧接前一句,描写船很快地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中,一个“孤”字,写出诗人对朋友只身东去的不尽担忧,一个“尽”字,极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留恋之情。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这首诗,直接写送别的字只用了两个,即“辞”和“下”,后两句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但这客观的景物描写浸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整首诗意境高远,画面清晰,感情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真可谓千古绝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诗歌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通过诗歌情感的体验,逐渐使学生情感变得丰富起来。
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成长的感情大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远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有机渗透深入浅出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地进行,如果仅在学习课文之后加上一个品德教育的尾巴,只会让学生感到“老师要给我们讲大道理了”,而不能真正对学生动之以情。在语言训练中,通过有机渗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实现这种“润物无声”的境界,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与文本对话时一定得静下心来读,沉下心来思,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准结合点。
4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5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是提高语文德育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重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创设德育的环境,重视自身的示范性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时时影响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解读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评价等,无不具体地体现着自身的意识态度,只有情感倾向一致的时候,才能打动人。生活里难免有牢骚,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教师如果借教学活动向学生发泄,就会从根本上抵消课文的教育意义。值得探讨的是语文德育还有赖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因为语文德育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语文训练有机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学
1课前序导法
讲授每一篇课文之前,笔者精心设计导语部分。讲课开始,利用3~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与课文中心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学生思想上拉开一个序幕,自然地导入新课。课前序导法可分两种:一种是直接序导法,即所用导语直接与课文中心有关;另一种是间接序导法,即用导语通过联系实际,逐层深入与课文中心相联系。
1.1直接序导语。如在讲《视死如归》一课时,笔者直接引用夏明翰的《就义诗》作导语,全诗感情真切,充分体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视死如归精神的教育。
1.2间接序导语。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上课一开始,笔者便提问:“看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的同学有谁?”然后继续问:“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呢?”学生不约而同回答:“她缺少温暖、爱……”这句话拉开这一课的序幕。这篇课文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笔者用激昂的语气讲道:“同学们,资本主义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是多么幸福和溫暖呀!我们要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2陶冶学生情操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断走向文明。文明人除了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格。语文学习,是陶冶情操、形成品格的过程。语文课本里的许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去接受文学作品中丰富情感的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高雅、纯洁,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写的是送别孟浩然的事情。诗歌先写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的情景,点明送别的地点,一个“辞”字,传神地写出了朋友双方的恋恋不舍之情。第二句写出了离别的时间,是在鲜花盛开的三月,朋友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一个“下”字,写出了船顺水行驶得很快,暗喻着朋友离别得太匆匆。第三句紧接前一句,描写船很快地消失在诗人的视线中,一个“孤”字,写出诗人对朋友只身东去的不尽担忧,一个“尽”字,极写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留恋之情。最后一句,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离别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这首诗,直接写送别的字只用了两个,即“辞”和“下”,后两句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但这客观的景物描写浸透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整首诗意境高远,画面清晰,感情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真可谓千古绝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诗歌的时候,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通过诗歌情感的体验,逐渐使学生情感变得丰富起来。
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本里的文学作品,是学生成长的感情大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作品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培养作用和熏陶功能。高尚的情操,高远的境界,就是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3有机渗透深入浅出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离开语言训练孤立地进行,如果仅在学习课文之后加上一个品德教育的尾巴,只会让学生感到“老师要给我们讲大道理了”,而不能真正对学生动之以情。在语言训练中,通过有机渗透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实现这种“润物无声”的境界,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在自己的与文本对话时一定得静下心来读,沉下心来思,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找准结合点。
4在指导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5发挥教师思想品德和学识修养的示范性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是提高语文德育效果的关键。教师要有明确的育人意识,重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调动学生受教育的主动性,创设德育的环境,重视自身的示范性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时时影响着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解读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评价等,无不具体地体现着自身的意识态度,只有情感倾向一致的时候,才能打动人。生活里难免有牢骚,教师也不例外。但是教师如果借教学活动向学生发泄,就会从根本上抵消课文的教育意义。值得探讨的是语文德育还有赖于教师的学识修养,因为语文德育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语文训练有机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场所和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好语文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以及掌握好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潜移默化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