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教学工作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在一直不停地发展和变化的,所以教学工作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目前教育界广为流传着“创新教育”,这其实就是一种尽最大努力把学生的创造力全面解放出来的教育方式。笔者是一名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实践者,笔者深知在教学工作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要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启迪兴趣、改进方法、发散思维等方面努力尝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以改革创新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改革创新;初中数学;启迪兴趣;改进方法;发散思维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之前不曾出现过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初中数学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呢?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启迪兴趣、改进方法、发散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胆大心细的改革创新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不管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不管是在形形色色的各行各业中,学习知识都是需要有兴趣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知识充满兴趣,不管有多么艰难,他都一定能够把这项知识学好。相反,如果他对某项知识不感兴趣,恐怕对于再简单的东西他也难以学会。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这节课的效率百分之百是低下的,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是相当困难的,创新就更是无从谈起。与之相反,如果教师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弄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掌握知识也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创新的潜力才能被真正激活。针对数学学科,很多初中生是存在畏难情绪的,他们普遍认为初中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效率,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授法,教学形式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已经被批判为“填鸭式教育”、“灌入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因此完全谈不上创新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因此,改进教法已经成为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作出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是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把“讲坛”变为“论坛”,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轻松而活跃,以此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是善于提问和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我们教师首先要善于提问题,通过问题质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问;而且提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所提的问题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努力去逾越,因为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踊跃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要有让学生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发挥。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所谓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我们还要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要尽量避免学生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把所学知识有所升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教师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可以抓住应用题教学的契机,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平时在练习题目的设置上,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推进。
第三,我们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一条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当众展示和相互点评,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抓住某些典型题目,让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寻求多种途径的解题方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分析。
总之,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改革创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当然,面对创新教育这一课题,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尝试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推进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才能切实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改革创新;初中数学;启迪兴趣;改进方法;发散思维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之前不曾出现过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初中数学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呢?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启迪兴趣、改进方法、发散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胆大心细的改革创新为初中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毋庸置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不管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在社会教育中,不管是在形形色色的各行各业中,学习知识都是需要有兴趣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知识充满兴趣,不管有多么艰难,他都一定能够把这项知识学好。相反,如果他对某项知识不感兴趣,恐怕对于再简单的东西他也难以学会。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这节课的效率百分之百是低下的,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是相当困难的,创新就更是无从谈起。与之相反,如果教师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弄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提高,掌握知识也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创新的潜力才能被真正激活。针对数学学科,很多初中生是存在畏难情绪的,他们普遍认为初中数学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学起来很吃力。因此,要想提升教学效率,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讲授法,教学形式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现在已经被批判为“填鸭式教育”、“灌入式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因此完全谈不上创新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和培养。因此,改进教法已经成为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认为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教师可以作出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是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把师生关系变为朋友关系、伙伴关系,把“讲坛”变为“论坛”,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轻松而活跃,以此鼓励学生创新,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是善于提问和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我们教师首先要善于提问题,通过问题质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提问;而且提问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得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教师所提的问题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努力去逾越,因为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踊跃创新。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要有让学生提问的环境,让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充分发挥。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所谓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和创新性,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我们还要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要尽量避免学生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并加以引伸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把所学知识有所升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教师该怎么办?我认为我们可以抓住应用题教学的契机,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平时在练习题目的设置上,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引伸和推进。
第三,我们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一条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课堂上,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当众展示和相互点评,达到既增长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我们也可以抓住某些典型题目,让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寻求多种途径的解题方法,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思考分析。
总之,创新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改革创新为它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当然,面对创新教育这一课题,我们初中数学教师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我们要尝试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这样才能推进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才能切实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