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做事更方便、更容易,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自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四项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将更为注重在供给侧方面发力,为企业的发展“松绑减负”,助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高成本是致命硬伤
中央提出重视供给侧的作用,正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而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主体,要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完善市场环境,在制度和政策上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松绑”后方能“轻松上阵”。
如今,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死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对媒体表示,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有些方面的成本不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这会导致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另一方面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头受压,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说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从供给侧改革发力,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让企业愿意去生产,从而增加有效供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降低制度成本是关键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链条的成本,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14日召开会议特别强调,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
在现有供给体系下,中国升级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初衷。而当前企业成本负担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是被现行一些不合理的管制制度制约,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因政府的各种制度工具所带来的成本,包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等。
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做事更方便、更容易,“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降低企业成本的初衷。”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而事实上,负面清单管理将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也将发挥作用。“焕发企业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由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限制和规范公权,尤其是规范审批权,从而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激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潜在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企是重点也是难点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命脉,其生存发展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然而近些年来,国企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利润明显下滑,前十个月同比下降近10%,中央企业相比地方企业下滑更为明显。而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持续亏损,债务高筑,运行状况堪忧。
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大,在长期发展中面临制度僵化、投资盲目、在增长上过分追求增“量”而不是提“质”的问题,从而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病根”。一些国有企业投产的观念和项目早已落后,不但成本巨大,而且效益甚微。而一旦建成完工,又关乎着员工就业、企业税收和地方政绩等,各种因素呈现“多重捆绑”状态,让国有企业深陷其中无法挣脱。为了避免企业破产,这些项目又无法转产或者关闭。因此,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
“过去,国有企业就是按照要求和计划生产,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毕竟国企对于地方GDP数字上的增长具有很大意义,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是这样。”河北省唐山市某钢铁企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地方上,国企只讲数量和规模、不讲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非常普遍,经营者和决策者往往只顾自身政绩和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盲目增加新产能,不断要求企业生产、扩大规模。“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负债越来越多,自身竞争力越来越低,面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说。
因此,如何对国企进行改革,把国企带给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解决“僵尸企业”难题,是供给侧改革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本轮供给侧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让国有企业能够从过去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恶性循环中挣脱出来,从政府‘看得见的手’中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
“不把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供给侧改革很难纵深推进,甚至会成为阻力。如果国企的问题能解决好,会形成非常宝贵的经验或模式,那我相信其他企业的问题就都有可能解决。反之,国企在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性质企业问题的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高增长主要由需求拉动,重点解决市场“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需求平稳,要重点解决供给“好不好”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必然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四项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将更为注重在供给侧方面发力,为企业的发展“松绑减负”,助推降低成本,提升效益,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高成本是致命硬伤
中央提出重视供给侧的作用,正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能力。而企业作为市场重要的主体,要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完善市场环境,在制度和政策上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的负担,“松绑”后方能“轻松上阵”。
如今,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成本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的“生死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曾对媒体表示,目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有些方面的成本不仅高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于高收入国家,“这会导致一方面产能过剩,产品不好卖;另一方面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两头受压,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说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
“从供给侧改革发力,这种宏观调控着力激活微观活力,在减税、金融改革等方面努力帮助企业降低成本,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发展能力,让企业愿意去生产,从而增加有效供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正确选择。”
降低制度成本是关键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链条的成本,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14日召开会议特别强调,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
在现有供给体系下,中国升级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初衷。而当前企业成本负担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是被现行一些不合理的管制制度制约,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所谓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因政府的各种制度工具所带来的成本,包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交易成本等。
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做事更方便、更容易,“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降低企业成本的初衷。”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了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而事实上,负面清单管理将是“十三五”时期重要的制度创新,在供给侧改革中也将发挥作用。“焕发企业活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由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限制和规范公权,尤其是规范审批权,从而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激活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潜在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企是重点也是难点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命脉,其生存发展直接关乎着国计民生。然而近些年来,国企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整体利润明显下滑,前十个月同比下降近10%,中央企业相比地方企业下滑更为明显。而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持续亏损,债务高筑,运行状况堪忧。
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灵活度。一些国有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大,在长期发展中面临制度僵化、投资盲目、在增长上过分追求增“量”而不是提“质”的问题,从而为今天的局面埋下了“病根”。一些国有企业投产的观念和项目早已落后,不但成本巨大,而且效益甚微。而一旦建成完工,又关乎着员工就业、企业税收和地方政绩等,各种因素呈现“多重捆绑”状态,让国有企业深陷其中无法挣脱。为了避免企业破产,这些项目又无法转产或者关闭。因此,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也是最大的难点。
“过去,国有企业就是按照要求和计划生产,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毕竟国企对于地方GDP数字上的增长具有很大意义,企业的规模越大,越是这样。”河北省唐山市某钢铁企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地方上,国企只讲数量和规模、不讲质量和效益的问题非常普遍,经营者和决策者往往只顾自身政绩和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盲目增加新产能,不断要求企业生产、扩大规模。“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负债越来越多,自身竞争力越来越低,面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说。
因此,如何对国企进行改革,把国企带给供给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好,解决“僵尸企业”难题,是供给侧改革最为关键和核心的问题。“本轮供给侧改革,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让国有企业能够从过去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从恶性循环中挣脱出来,从政府‘看得见的手’中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
“不把国有企业的问题解决,供给侧改革很难纵深推进,甚至会成为阻力。如果国企的问题能解决好,会形成非常宝贵的经验或模式,那我相信其他企业的问题就都有可能解决。反之,国企在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性质企业问题的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的高增长主要由需求拉动,重点解决市场“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需求平稳,要重点解决供给“好不好”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必然要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