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在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变革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结合实际才能使电子政府更好的促进政府管理变革。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问题对策
1 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变革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观念及传统作风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管制”观念根深蒂固,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衙门作风严重。电子政务的发展首先要求政府部门从对社会进行管制到主动提供服务的观念转变。尽管近年来这种观念转变也在逐步地进行,但进展缓慢,远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电子政务良性发展,必须要搞好战略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由于缺乏跨部门的统筹规划,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大项目均以单个部门牵头建设,而且协调机制不畅,认为造成当前电子政务严重的“烟囱”现象,使得跨部门应用的推进困难重重,导致信息化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现有政府结构及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还任重道远。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而来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结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行政效率有待提高,透明度较低等。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障碍。这些我国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瓶颈制约因素。因此,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加快推动政府转型。
1.4 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起步较晚,其相应的立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尽管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与规范电子政务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显得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许多现有法律规范中的具体规定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有的与电子政务发展相抵触。从整体看,中国电子政务立法还处于一个“无纲领性立法,无明确的立法规划,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同时中国对信息安全法较为偏重,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明显不足。立法的滞后严重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利于政府管理创新。
1.5 开放性和透明度不够
新时期政府管理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认真对待外界需求,办事流程、办事规则规范化、公开化,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覺接受公众的监督,促进民众的民主参与。但在传统的政府公务中,政府既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又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制定者,相对于公众,处于明显的信息强势地位。此外,在政府运行的规范化方面,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也不够;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也还不够完善。
1.6 地区差异的解决
在当今社会中,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外来投资环境,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的特征
2.1 技术支撑
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2.2 整合
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2.3 服务
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2.4 交互
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
2.5 开放
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2.6 知识化
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3 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管理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必须加强政府的管理变革。
3.1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改正政府管理中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及传统作风。以民为本,服务大众。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公务员的计算机水平。
3.2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的选择和定位,是行政管理的前提、行政组织建设的依据和行政运作的规范。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职能之一。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滥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上审批的深入推进,要求政府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定审批项目的范围,本质上也就是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电子政务实施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以下要求: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要建立便民服务制度;要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和事后监督。
3.3 再造政务流程,改革职能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政务流程再造。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为目标,利用流程再造技术,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重新构建政府业务模型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后台对各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接轨”并有机整合。这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3.4 加强政府业务规范化、制度化
电子政务既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也不是单纯地将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联网,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对政府业务进行重构或再造,要建立以业务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础上,实现政府在信息流通、工作组合、制度执行、事务控制、时间管理等管理环节的计算机化。否则,将出现在技术与业务的矛盾中徘徊的现象。
政府的信息建设必须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政府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电子政务的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手段的运用,会对政府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0,(8)
【作者简介】
王贺(1987—),女,辽宁大连人,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
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带来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影响。在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变革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的结合实际才能使电子政府更好的促进政府管理变革。
【关键词】
电子政务;政府管理;问题对策
1 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变革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观念及传统作风制约电子政务的发展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管制”观念根深蒂固,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衙门作风严重。电子政务的发展首先要求政府部门从对社会进行管制到主动提供服务的观念转变。尽管近年来这种观念转变也在逐步地进行,但进展缓慢,远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
1.2 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领导机构不健全
电子政务良性发展,必须要搞好战略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缺乏宏观规划,国家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各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各不相同。机构还很不健全,作用也很有限。由于缺乏跨部门的统筹规划,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重大项目均以单个部门牵头建设,而且协调机制不畅,认为造成当前电子政务严重的“烟囱”现象,使得跨部门应用的推进困难重重,导致信息化难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现有政府结构及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还任重道远。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继承而来的,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结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行政效率有待提高,透明度较低等。这些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障碍。这些我国电子政务当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瓶颈制约因素。因此,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加快推动政府转型。
1.4 电子政务立法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起步较晚,其相应的立法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尽管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与规范电子政务发展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显得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许多亟待法律规范的事项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许多现有法律规范中的具体规定不适应电子政务发展需要,有的与电子政务发展相抵触。从整体看,中国电子政务立法还处于一个“无纲领性立法,无明确的立法规划,无有效的立法评价及监督机制”的三无状态。同时中国对信息安全法较为偏重,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明显不足。立法的滞后严重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利于政府管理创新。
1.5 开放性和透明度不够
新时期政府管理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认真对待外界需求,办事流程、办事规则规范化、公开化,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覺接受公众的监督,促进民众的民主参与。但在传统的政府公务中,政府既掌握着大量的公共信息,又是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制定者,相对于公众,处于明显的信息强势地位。此外,在政府运行的规范化方面,依法行政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也不够;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也还不够完善。
1.6 地区差异的解决
在当今社会中,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外来投资环境,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需要体现的特征
2.1 技术支撑
网络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模式的核心,包括计算机辅助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办公信息系统、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内的网络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共同实现了电子政务管理的程序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2.2 整合
在网络管理模式下,政府机构的每一个部门,由网络连接起来协同工作,打破了原有的地域、层级、部门上的限制,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冲突,促使政府组织和职能的整合,让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流通、共享,使公众享受到无组织边界的政府服务。
2.3 服务
服务的理念是电子政务的主要管理理念。在这种理念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是政府管理机构的客户,政府要确定服务标准,向客户作出承诺。这使得政府的职能由控制型转向控制—服务型。
2.4 交互
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下,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利用网络与政府打交道,将改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层次进行书面审核的工作方式,任何个人、企业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直接通过交互式的技术手段表达和传递信息,政府与公众和企业等团体组织可以直接的交流沟通。
2.5 开放
开放的特征一是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让社会和公众容易获得政府信息,为公众获得政府信息提供便利。二是指管理和沟通的渠道公开,便于公众办事和监督。
2.6 知识化
与传统的以日常事务为主的政务活动不同,在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中贯穿着一种知识的理念和创新的精神。
3 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
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政府管理变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必须加强政府的管理变革。
3.1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改正政府管理中不正确的传统观念及传统作风。以民为本,服务大众。加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公务员的计算机水平。
3.2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明确政府职能范围
政府职能的选择和定位,是行政管理的前提、行政组织建设的依据和行政运作的规范。行政审批是政府的职能之一。行政审批的过多过滥是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网上审批的深入推进,要求政府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确定审批项目的范围,本质上也就是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电子政务实施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出以下要求: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制度;要建立便民服务制度;要加强对审批行为的监督和事后监督。
3.3 再造政务流程,改革职能运作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是政务流程再造。以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众服务质量为目标,利用流程再造技术,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重新构建政府业务模型和后台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后台对各政府部门的协同支持。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接轨”并有机整合。这是电子政务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3.4 加强政府业务规范化、制度化
电子政务既不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也不是单纯地将各部门的计算机网络联网,而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对政府业务进行重构或再造,要建立以业务流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在完整、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基础上,实现政府在信息流通、工作组合、制度执行、事务控制、时间管理等管理环节的计算机化。否则,将出现在技术与业务的矛盾中徘徊的现象。
政府的信息建设必须与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在规范政府行为、依法行政、建立透明公开办事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政府业务管理的重组优化,从而实现电子政务的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手段的运用,会对政府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李传军.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00,(8)
【作者简介】
王贺(1987—),女,辽宁大连人,同济大学软件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