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从哪里切入.好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指思想感情,“采”指表达技法。文本解读可以任取“情”和“采”的某一点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创新解读。
一、诗意解读
很多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有着闪光的思想、独特的视野、深刻的见解、美丽的情怀、高雅的格调、绚丽的生机……那五彩缤纷的文字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符号,本来就是魅力四射的诗。学生正值诗意年华,理所当然要对诗意文本做出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我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作者第一本课本的故事。作者牛汉和乔元贞是好友,乔元贞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本,牛汉就将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与乔元贞各用一半。结果,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父亲不仅没责骂牛汉,还用白纸将两半本书补充、装订成两本书,让牛汉和乔元贞都拥有了完整的课本。这是一篇写同学、父子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份浓浓的情感,教学时,笔者将课文解读成这样一首诗:
一本书/被荒寒的岁月/裁成了两半//一半是我/一半是你/合在一起/是友情/是祝愿/还有父辈的慈爱
书页轻轻地打开/春天悄悄地走来/秋天默默地等待//墨香点点/绽放如花/氤氲诗意一片/渐渐地/我在改变/你在改变/世界在改变
读着这样的诗句,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和同学的友谊等都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心中。
教师示范解读,目的是“抛砖”,如果引不出“美玉”,这样做的价值就不能彰显。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不仅给出了一块块玉,而且这些玉灿烂绚目,美不胜收。以下是学生解读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蝉》《贝壳》《紫藤萝瀑布》时所作的诗歌——
山的那一边/如果没有山/我们的理想就不复存在……
透明的羽翼/闪动着透明的歌声/奉献一个热情的夏天……
为着不朽的闪光/?不惜付出满腔的柔情……
紫色的瀑布/流淌着人生的悲欢……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还有理由怀疑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吗?还有必要用支离破碎的讲解扰乱学生阅读的宁静吗?
把课文解读成诗,需要把握三个要领:一,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不能偏离文本;二,既要提炼文本精华,又要进行語言加工,不能拘泥于文本;三,既要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不能故弄玄虚。
二、配乐解读
音乐是发自人类心灵深处的天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或紧张急促、或轻松舒缓、或幽雅宁静、或活泼欢快的境界中解读文本,他们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享受。这里所说的配乐解读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朗读课文时直接播放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二是用带词的歌曲对课文进行类比解读,三是用音乐吟唱课文改写成的歌词。
进行配乐解读,首先要为文本选择恰当的曲目,随后调试适当的音量,预设播放的环节及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如何,音乐只能作为背景,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对文本的解读。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八年级上册)可以用腾格尔的代表作《父亲和我》来解读。这首歌的词是这样的:
是你创造了这个家/又创造了我/是你拖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啊……我慈祥的爸爸/你是我未来的偶像/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当你走进这属于你的家/关心的还是我回来没回来/一袋烟你抽到天刚亮/一壶酒使你忘却忧和烦
……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轻声播放这支歌,苍凉而粗犷的歌声一定会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品析过程中,当学生读到“父亲执意爬过月台为我买桔子”的片段时,教师可以变换歌词,以渲染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比如,教师结合课文,化用《父亲和我》的歌词,这样深情地解读:“是你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拖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啊……我慈祥的爸爸/你是我未来的偶像/当你拖着蹒跚的身躯/为我买来一大堆桔子/当你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中/关心的还是我回不回来……”结课时,教师让学生再次齐读这首歌词。在深情的朗诵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
三、对比解读
对比解读就是把几篇具有可比性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比如: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放在一起,用“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与巴金的《月》,则可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解读“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对比解读的关键是选准“对比点”。选取对比点的方法很多,如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语言运用、写作技法等。这些方面论述很多,不再展开论述。笔者着重谈谈同一篇课文因选取的角度不同,用同一种方法可以做出多种多样解读的问题。比如用“如梦令”来解读《我的第一本书》,如果解读的角度是爸爸,解读结果可以写成“都说孩子淘气,其实你很懂事。慷慨把书撕,差点儿错怪你。支持,支持,爸要向你学习”;如果解读的角度是同桌乔元贞,解读结果可以写成“幸运儿是元贞,好在同桌帮衬,得到书半本,必将感动一生。童真,童真,实在难舍难分”;如果解读的角度是作者自己,解读结果可以写成“我要感谢爸爸,其实他很伟大。撕书我害怕,爸爸并没打骂。理解,理解,助人为乐佳话”。
比上述三种解读更为形象的解读还有图画解读、影视解读、小品解读等,这里不再赘述。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创作和读者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文本(课文)的意义,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语言表达实际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各有差异。作者在文本中的意图是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于当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和“认识差距”是不可能克服,也不应当克服的。文本创新解读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苛求接收文本里的一切,而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通过某种灵动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其终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文本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责任编辑 姜楚华
一、诗意解读
很多课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有着闪光的思想、独特的视野、深刻的见解、美丽的情怀、高雅的格调、绚丽的生机……那五彩缤纷的文字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符号,本来就是魅力四射的诗。学生正值诗意年华,理所当然要对诗意文本做出诗意解读。
诗意解读离不开教师的引领。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和册数)《我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作者第一本课本的故事。作者牛汉和乔元贞是好友,乔元贞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本,牛汉就将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与乔元贞各用一半。结果,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父亲不仅没责骂牛汉,还用白纸将两半本书补充、装订成两本书,让牛汉和乔元贞都拥有了完整的课本。这是一篇写同学、父子之间真挚感情的课文。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份浓浓的情感,教学时,笔者将课文解读成这样一首诗:
一本书/被荒寒的岁月/裁成了两半//一半是我/一半是你/合在一起/是友情/是祝愿/还有父辈的慈爱
书页轻轻地打开/春天悄悄地走来/秋天默默地等待//墨香点点/绽放如花/氤氲诗意一片/渐渐地/我在改变/你在改变/世界在改变
读着这样的诗句,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和同学的友谊等都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学生心中。
教师示范解读,目的是“抛砖”,如果引不出“美玉”,这样做的价值就不能彰显。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不仅给出了一块块玉,而且这些玉灿烂绚目,美不胜收。以下是学生解读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蝉》《贝壳》《紫藤萝瀑布》时所作的诗歌——
山的那一边/如果没有山/我们的理想就不复存在……
透明的羽翼/闪动着透明的歌声/奉献一个热情的夏天……
为着不朽的闪光/?不惜付出满腔的柔情……
紫色的瀑布/流淌着人生的悲欢……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还有理由怀疑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吗?还有必要用支离破碎的讲解扰乱学生阅读的宁静吗?
把课文解读成诗,需要把握三个要领:一,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不能偏离文本;二,既要提炼文本精华,又要进行語言加工,不能拘泥于文本;三,既要展开合情合理的联想,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不能故弄玄虚。
二、配乐解读
音乐是发自人类心灵深处的天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音乐,让学生在或紧张急促、或轻松舒缓、或幽雅宁静、或活泼欢快的境界中解读文本,他们能得到深刻的理解和完美的享受。这里所说的配乐解读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朗读课文时直接播放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二是用带词的歌曲对课文进行类比解读,三是用音乐吟唱课文改写成的歌词。
进行配乐解读,首先要为文本选择恰当的曲目,随后调试适当的音量,预设播放的环节及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如何,音乐只能作为背景,不能喧宾夺主,影响对文本的解读。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八年级上册)可以用腾格尔的代表作《父亲和我》来解读。这首歌的词是这样的:
是你创造了这个家/又创造了我/是你拖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啊……我慈祥的爸爸/你是我未来的偶像/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当你走进这属于你的家/关心的还是我回来没回来/一袋烟你抽到天刚亮/一壶酒使你忘却忧和烦
……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轻声播放这支歌,苍凉而粗犷的歌声一定会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品析过程中,当学生读到“父亲执意爬过月台为我买桔子”的片段时,教师可以变换歌词,以渲染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比如,教师结合课文,化用《父亲和我》的歌词,这样深情地解读:“是你创造了这个家/然后又创造了我/是你拖着我的手/从昨天走到现在/啊……我亲爱的爸爸/你是我最崇敬的人/啊……我慈祥的爸爸/你是我未来的偶像/当你拖着蹒跚的身躯/为我买来一大堆桔子/当你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中/关心的还是我回不回来……”结课时,教师让学生再次齐读这首歌词。在深情的朗诵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
三、对比解读
对比解读就是把几篇具有可比性的课文放在一起阅读。比如:把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放在一起,用“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解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与巴金的《月》,则可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解读“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对比解读的关键是选准“对比点”。选取对比点的方法很多,如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语言运用、写作技法等。这些方面论述很多,不再展开论述。笔者着重谈谈同一篇课文因选取的角度不同,用同一种方法可以做出多种多样解读的问题。比如用“如梦令”来解读《我的第一本书》,如果解读的角度是爸爸,解读结果可以写成“都说孩子淘气,其实你很懂事。慷慨把书撕,差点儿错怪你。支持,支持,爸要向你学习”;如果解读的角度是同桌乔元贞,解读结果可以写成“幸运儿是元贞,好在同桌帮衬,得到书半本,必将感动一生。童真,童真,实在难舍难分”;如果解读的角度是作者自己,解读结果可以写成“我要感谢爸爸,其实他很伟大。撕书我害怕,爸爸并没打骂。理解,理解,助人为乐佳话”。
比上述三种解读更为形象的解读还有图画解读、影视解读、小品解读等,这里不再赘述。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创作和读者解读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文本(课文)的意义,具体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语言表达实际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各有差异。作者在文本中的意图是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于当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和“认识差距”是不可能克服,也不应当克服的。文本创新解读要正确地认识这些方面的问题,不苛求接收文本里的一切,而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通过某种灵动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其终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文本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作者单位:襄阳四中义教部)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