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常病变部位在颈项部太阳经循经部位,以经络循行路线和异常改变的粘连部位作为治疗点,加以手法整复位移的小关节,使椎动脉卡压症状得以解除,是针刀获得较高疗效的基础。
【关键词】椎动脉;中医机理;经络循行路线;针刀;正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5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23-01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症状及体征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头痛、视物不清,重者可猝倒,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目前传统非手术治疗方法多数病例效果不佳,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后遗症并发症也较多。针刀疗法治疗此类型病例疗效显著,病人痛苦小、显效快且标本兼治。笔者运用中医经络原理用针刀对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了诊断治疗和探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均为我们康复科收治。其中男23女39例。年龄最大患者70岁,最小患者30岁,平均年龄50.3岁,病程最长者8年,短者6个月,平均3年。
1.2诊断标准
1.2.1症状有慢性反复发作的颈、肩、背酸痛,头常以枕后部疼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头痛、视物不清、转动头颈部不灵活。
1.2.2体征转动、侧弯头部至某一位置可诱发头晕、恶心等症状。触诊:颈部两侧多点压痛,压疼部位距后正中线1.5CM,约足太阳膀胱经项部循行线路,背部疼痛部位距后正中线3.0CM,约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循行处,华佗夹脊上方数节相关肌肉韧带附着处压痛,结节状、条索状压痛点,椎体两侧解剖形态不对称,棘突侧歪。
1.2.3X线检查棘突侧歪,椎间隙不等,椎体侧方移位,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变尖、肥厚等异常改变。
1.2.4化验检查,血沉,抗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1.3治疗方法
1.3.1针刀治疗针刀松解点选择以足太阳膀经循行路线,项部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结合部后方(关节囊)。背部在冈上肌、冈下肌,头颈夹肌,斜方肌,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和中线两侧华佗夹脊穴。以上治疗部位均可触及到不同程度的压痛点,结节或条索,这些部位都是针刀的松解点。每次治疗视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8-20点,患者俯卧床上双手支撑前额,常规皮肤消毒用一型四号针刀按针刀四步进针法,适病情的不同,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术后创可贴,贴敷松解部位。
1.3.2术后立即手法正骨,以恢复微小关节的错位。
1.3.3术后预防感染(抗菌素)改变微循环(丹参注射液)物理治疗。
1.3.4疗程及次数15天一疗程,大多数患者,轻者1-2疗程,重者3-4疗程。2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23例占37.1%,显效19例占30.7%,好转15例占24.2%,无效5例占8.1%,总有效率为91.9%,无效率8.1%。3总结与体会
针刀治疗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刀医学的四大基本理论进行临床诊治。本组病例治疗点主要选在项部中线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太阳经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下项循肩膊内。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联系,形成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经脉伏行皮肉之间,在表有皮部,筋膜,筋肉所行为筋经。针刀松解所至经皮部,筋经,中经脉:有强烈的酸胀感,是为得气。针刀松解通经活络,消散筋结,松解頸神经后支,消除椎动脉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改善椎动脉供血。同时切开颈部后支经过狭窄的骨性纤维管,解除后支的卡压,松解项部的痉挛,椎间隙增宽,改善血供,针至病所,得气则行气,气行则血行使经脉通畅,症状消除。这就是针刀兼有中医针刺和西医松解双重治疗的结果。针刀松解后行手法正骨使骨关节移位得到改善,消除了椎动脉的卡压扭曲因素。从而达到了标本同治的目的。
【关键词】椎动脉;中医机理;经络循行路线;针刀;正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654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323-01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症状及体征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头痛、视物不清,重者可猝倒,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目前传统非手术治疗方法多数病例效果不佳,手术治疗风险较大,后遗症并发症也较多。针刀疗法治疗此类型病例疗效显著,病人痛苦小、显效快且标本兼治。笔者运用中医经络原理用针刀对6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了诊断治疗和探讨。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患者均为我们康复科收治。其中男23女39例。年龄最大患者70岁,最小患者30岁,平均年龄50.3岁,病程最长者8年,短者6个月,平均3年。
1.2诊断标准
1.2.1症状有慢性反复发作的颈、肩、背酸痛,头常以枕后部疼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头痛、视物不清、转动头颈部不灵活。
1.2.2体征转动、侧弯头部至某一位置可诱发头晕、恶心等症状。触诊:颈部两侧多点压痛,压疼部位距后正中线1.5CM,约足太阳膀胱经项部循行线路,背部疼痛部位距后正中线3.0CM,约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循行处,华佗夹脊上方数节相关肌肉韧带附着处压痛,结节状、条索状压痛点,椎体两侧解剖形态不对称,棘突侧歪。
1.2.3X线检查棘突侧歪,椎间隙不等,椎体侧方移位,生理曲度变直,椎体前后缘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变尖、肥厚等异常改变。
1.2.4化验检查,血沉,抗O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
1.3治疗方法
1.3.1针刀治疗针刀松解点选择以足太阳膀经循行路线,项部在上关节突与下关节突结合部后方(关节囊)。背部在冈上肌、冈下肌,头颈夹肌,斜方肌,肩胛骨内上角(肩胛提肌止点)和中线两侧华佗夹脊穴。以上治疗部位均可触及到不同程度的压痛点,结节或条索,这些部位都是针刀的松解点。每次治疗视病情和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8-20点,患者俯卧床上双手支撑前额,常规皮肤消毒用一型四号针刀按针刀四步进针法,适病情的不同,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术后创可贴,贴敷松解部位。
1.3.2术后立即手法正骨,以恢复微小关节的错位。
1.3.3术后预防感染(抗菌素)改变微循环(丹参注射液)物理治疗。
1.3.4疗程及次数15天一疗程,大多数患者,轻者1-2疗程,重者3-4疗程。2临床治疗效果
临床治愈23例占37.1%,显效19例占30.7%,好转15例占24.2%,无效5例占8.1%,总有效率为91.9%,无效率8.1%。3总结与体会
针刀治疗以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刀医学的四大基本理论进行临床诊治。本组病例治疗点主要选在项部中线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路。太阳经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下项循肩膊内。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相联系,形成膀胱与肾的表里关系。经脉伏行皮肉之间,在表有皮部,筋膜,筋肉所行为筋经。针刀松解所至经皮部,筋经,中经脉:有强烈的酸胀感,是为得气。针刀松解通经活络,消散筋结,松解頸神经后支,消除椎动脉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改善椎动脉供血。同时切开颈部后支经过狭窄的骨性纤维管,解除后支的卡压,松解项部的痉挛,椎间隙增宽,改善血供,针至病所,得气则行气,气行则血行使经脉通畅,症状消除。这就是针刀兼有中医针刺和西医松解双重治疗的结果。针刀松解后行手法正骨使骨关节移位得到改善,消除了椎动脉的卡压扭曲因素。从而达到了标本同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