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点阐述了凝碧萤石矿区构造特征,对区内主要构造进行了论述,总结了矿区的成矿规律和地质找矿标志,分析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构造特征 萤石 凝碧
0、绪言
凝碧萤石矿区已发现工业矿体4个,各矿体皆赋存于断裂带中,显示区内成矿与构造有着密切相关性。
1、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区域位于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南西部之龙泉—遂昌断隆北东端。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及下白垩统永康群火山沉积岩。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及潜流纹岩。
2、构造特征
2.1区域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发育,按空间展布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主要断裂有:西溪—石柱北东向断裂、缙云—前溪北东向断裂和谷雨川—向店北西向断裂。
(1)西溪—石柱北东向断裂
断裂总体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75°以上,为一高角度的仰冲断裂,区内长约42公理。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60米,破碎带中以及断裂两盘岩石十分破碎,硅化强烈,局部北西盘岩石被挤压呈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南东盘受牵引几乎直立。为矿区的控矿构造。
(2)缙云—前溪北东向断裂
断裂走向由近南北逐渐向北东偏转,总体走向北东20°左右,被北西西向张裂切呈数段,总长约35公里。断裂挤压破碎带宽窄不一,15—50米不等,带内具构造透镜体及与断裂平行的密集劈理为主要特征,并强烈硅化。北西盘朝川组和方岩组,受牵引而直立甚至倒转。有些地段具大量水平擦痕,表明断裂后期曾再次有扭动活动,断裂局部地段倾向北东外,几乎倾向北西,倾角80°,为一高角度的仰冲断裂。
(3)谷雨川—向店北西向断裂
走向北西320°,倾向南西,倾角70°以上,区内长约14公里。断裂破碎带宽3~10米,发育构造角砾岩,岩石硅化。为矿区的北西向控矿构造
2.2矿区构造特征
受多期次区域构造作用,区内断裂发育,主要呈北东向及北西向。区内萤石矿成矿主要受构造控制,阐述如下:
(1)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主要有:F1、F2、F4、F5、F6和F7。断裂特征如下:
F1断裂:区内延伸长4.5公里,总体走向50左右,倾向120—150°,倾角70—81°,北东段局部反倾,倾向320—322°,倾角70—80°,宽1—50米。断裂有多期活动特征,可见早期充填于断裂破碎带中萤石石英脉经断裂后期活动形成构造角砾,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为矿区主要导矿、容矿构造。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三个,呈透镜状,特别是其与北西向F8构造交汇处,发现宽约50m矿体。为主要含矿构造。图1
F2断裂:区内延伸长4.1公里,总体走向50左右,倾向128—156°,倾角65—85°,北东段反倾倾向320—352°倾角75—86°,带宽5—30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带内北东端发现工业矿体一个。为主要含矿构造。
F4断裂:区内延伸长4.0公里,走向60°左右,倾向125—140°,倾角76—80°,带宽0.5—5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两个,透镜状。为主要含矿构造。
F5、F6和F7为控岩构造。为压扭性。
(2)北西向断裂
矿区北西向断裂主要有:F3、F8和F9,断裂特征如下:
F3断裂:矿区内出露约2.4公里,总体走向130左右,倾向南西,倾角70
凝碧矿区地质略图
—87,近地表局部反倾,宽为0.5—10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张扭性。为含矿构造,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一个。
F8断裂:矿区内出露约350米,倾向240—245°,倾角80°,在其与F1断裂交汇处带内充填有萤石细脉。断层性质为张性。推测为含矿构造。
F9断裂:矿区内出露约1.8公里,断裂带倾向207—210°,倾角62—78°。断层性质为张性。为控岩构造。
(3)其他构造
区内还发育多条小型构造,主要为控岩构造。
3、矿床成因初探及找矿标志
矿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既是导矿断裂,又是容矿断裂,矿液运移至断裂破碎带中,随着矿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充填成矿。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矿化活动也具多期性,早期形成的萤石经过破碎改造,并为后期的萤石、石英、方解石等胶结,形成角砾状萤石矿。
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床。
找矿标志:地表硅化带,及具有蜂窝状、骨架状硅帽、细脉状萤石矿、矿化露头、采矿老硐及采坑等,为直接找矿标志。
4、找矿方向
(1)矿区主要矿体大多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其内矿体为透镜状。故,以已发现矿体为依托,沿断裂带展布方向寻找新的工业矿体可能会取得较好找矿突破。
(2)北西向构造,重点了解其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含矿性。
【关键词】构造特征 萤石 凝碧
0、绪言
凝碧萤石矿区已发现工业矿体4个,各矿体皆赋存于断裂带中,显示区内成矿与构造有着密切相关性。
1、地质概况
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华南褶皱系,区域位于浙东南褶皱带丽水—宁波隆起南西部之龙泉—遂昌断隆北东端。出露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及下白垩统永康群火山沉积岩。区内侵入岩发育,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及潜流纹岩。
2、构造特征
2.1区域构造特征
断裂构造发育,按空间展布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四组。主要断裂有:西溪—石柱北东向断裂、缙云—前溪北东向断裂和谷雨川—向店北西向断裂。
(1)西溪—石柱北东向断裂
断裂总体走向北东30°,倾向北西,倾角75°以上,为一高角度的仰冲断裂,区内长约42公理。断裂挤压破碎带宽30~60米,破碎带中以及断裂两盘岩石十分破碎,硅化强烈,局部北西盘岩石被挤压呈构造透镜体及片理化,南东盘受牵引几乎直立。为矿区的控矿构造。
(2)缙云—前溪北东向断裂
断裂走向由近南北逐渐向北东偏转,总体走向北东20°左右,被北西西向张裂切呈数段,总长约35公里。断裂挤压破碎带宽窄不一,15—50米不等,带内具构造透镜体及与断裂平行的密集劈理为主要特征,并强烈硅化。北西盘朝川组和方岩组,受牵引而直立甚至倒转。有些地段具大量水平擦痕,表明断裂后期曾再次有扭动活动,断裂局部地段倾向北东外,几乎倾向北西,倾角80°,为一高角度的仰冲断裂。
(3)谷雨川—向店北西向断裂
走向北西320°,倾向南西,倾角70°以上,区内长约14公里。断裂破碎带宽3~10米,发育构造角砾岩,岩石硅化。为矿区的北西向控矿构造
2.2矿区构造特征
受多期次区域构造作用,区内断裂发育,主要呈北东向及北西向。区内萤石矿成矿主要受构造控制,阐述如下:
(1)北东向断裂
该组断裂主要有:F1、F2、F4、F5、F6和F7。断裂特征如下:
F1断裂:区内延伸长4.5公里,总体走向50左右,倾向120—150°,倾角70—81°,北东段局部反倾,倾向320—322°,倾角70—80°,宽1—50米。断裂有多期活动特征,可见早期充填于断裂破碎带中萤石石英脉经断裂后期活动形成构造角砾,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为矿区主要导矿、容矿构造。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三个,呈透镜状,特别是其与北西向F8构造交汇处,发现宽约50m矿体。为主要含矿构造。图1
F2断裂:区内延伸长4.1公里,总体走向50左右,倾向128—156°,倾角65—85°,北东段反倾倾向320—352°倾角75—86°,带宽5—30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带内北东端发现工业矿体一个。为主要含矿构造。
F4断裂:区内延伸长4.0公里,走向60°左右,倾向125—140°,倾角76—80°,带宽0.5—5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压扭性。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两个,透镜状。为主要含矿构造。
F5、F6和F7为控岩构造。为压扭性。
(2)北西向断裂
矿区北西向断裂主要有:F3、F8和F9,断裂特征如下:
F3断裂:矿区内出露约2.4公里,总体走向130左右,倾向南西,倾角70
凝碧矿区地质略图
—87,近地表局部反倾,宽为0.5—10米。断裂主要活动期性质为张扭性。为含矿构造,带内发现工业矿体一个。
F8断裂:矿区内出露约350米,倾向240—245°,倾角80°,在其与F1断裂交汇处带内充填有萤石细脉。断层性质为张性。推测为含矿构造。
F9断裂:矿区内出露约1.8公里,断裂带倾向207—210°,倾角62—78°。断层性质为张性。为控岩构造。
(3)其他构造
区内还发育多条小型构造,主要为控岩构造。
3、矿床成因初探及找矿标志
矿区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既是导矿断裂,又是容矿断裂,矿液运移至断裂破碎带中,随着矿液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充填成矿。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特征,矿化活动也具多期性,早期形成的萤石经过破碎改造,并为后期的萤石、石英、方解石等胶结,形成角砾状萤石矿。
认为本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型萤石矿床。
找矿标志:地表硅化带,及具有蜂窝状、骨架状硅帽、细脉状萤石矿、矿化露头、采矿老硐及采坑等,为直接找矿标志。
4、找矿方向
(1)矿区主要矿体大多受北东向构造控制,其内矿体为透镜状。故,以已发现矿体为依托,沿断裂带展布方向寻找新的工业矿体可能会取得较好找矿突破。
(2)北西向构造,重点了解其于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含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