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成都人眼里,自己的城市是时尚的,他们觉得春熙路汇集了全世界所有奢侈品品牌,而且他们都买得起;成都人有一种海纳百川的豪迈感,他们会把一切好的都归于四川,然后再归于成都,比如当年的四川全兴队,他们觉得这就是支成都队,也不管这个球队是一个自贡人魏群、两个重庆人马明宇和姚夏、以及一个贵州人黎兵撑起来的……
生活在天府之国的成都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优哉游哉的气息,他们随时抱着一种“关你铲铲事”(关你什么事)的态度,过着自己的舒坦日子:泡茶馆,听评书,摆龙门阵……任何一次慵懒的机会,成都人都不会放过。而在关键时刻,成都人又会迅速地收起他们的慵懒本色,变成骁勇善战的“斗士”,速度堪比四川的绝活“变脸”。
“全国最懒城市”
前些年一直流传着关于成都人的段子,说俩成都人在街上吵架,相距5米站着,一个说“有本事你过来”,另一个当复读机,也说“有本事你过来”,就这样吵半小时不动弹——若是换成重庆人,120和110都已经收拾完现场了。
这就是身处平原中心的成都人,没有穷山恶水的纷扰,也没有大江大河的冲击,富庶的生活让每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招人嫉妒的慵懒。他们不用每天爬坡上坎地求生活,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饭钱,更不用水里土里种庄稼。
他们可以在茶馆里坐上一个下午,把一份《成都商报》翻得连寻人启事的电话号码都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才优哉游哉地回家去赶晚饭;也可以拎着一根钓鱼竿在小河沟边坐到天荒地老,然后回家的时候在菜市场去买几条鲫鱼回去跟老婆交差。一到春秋季节,满街都是穿棉睡衣的年轻人,潇潇洒洒地聊着天,全然不顾临近的重庆人正在拼死拼活地加班挣钱。尤其是前些年流行杀人游戏的时候,一群成都人用软绵绵的语气说着“筋绊绊”的语言,一说就是几个小时,碰到这样的场景你才能看出来,成都人已经无聊到了什么地步。
“全国最懒城市第三名”的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跟组委会送票子拉关系才得到的,懒得连省委领导都发言了,要求“破除休闲观念,树立爬坡意识”。
成都作为一个休闲之都、美食之都,慵懒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否则卓文君也不会抛下金山银山的家业和司马相如去开一个小酒馆。倘若她不是这么慵懒,恐怕早就继承家业奋发图强,成为寡妇清之后的又一个著名的女企业家了。所以,你千万不要责怪成都人的慵懒,这是一种气质。说句得罪人的话,谁不想慵懒?慵懒的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资本。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什么时候胆敢慵懒一下子?
当然,似乎这种逻辑对成都人也行不通,他们的意识里,慵懒和金钱无关,态度和命运无关,理想跟现实无关,习惯和别人无关。你爱怎么说怎么说,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块的小职员,一样可以挎着LV、穿着Prada、拿着iPhone5s去挤地铁上班,面对别人的非议,他们只会回答一句:你说个铲铲,关你球事……
成都人的“变脸”
千万不要以为成都人的慵懒就代表着软弱,他们只是不想改变这种休闲的生活习惯,而一旦出现了让他们不得不改变的外因,他们也会变得极其骁勇善战。
比如持续多年的成渝之争,原本同处四川的两个大城市之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成都人不允许重庆威胁自己四川第一大城市的称号,甚至连并列都不行。挟着八朝古都王者之气的成都人爆发了自三国以来最丰富的口才,不遗余力地挖苦重庆人;重庆人则满含着“收我们重庆的钱建设成都”的委屈和悲壮,与成都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1997年,随着重庆升级为直辖市,双方的骂战随之加剧,扬眉吐气的重庆人终于觉得比成都人高了一个级别,成都人则看不惯爬坡上坎的重庆乡巴佬居然成了正儿八经的城市人。轰轰烈烈的骂战,恐怕全国都没有任何两个城市能够达到这样的战斗级别。这就是成都人,涉及到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的时候,他们会像川剧绝活“变脸”一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气质。
他们维护成都的利益,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家是不允许外人来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的;他们维护四川的利益,因为他们觉得成都是省会,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是四川人的龙头老大,或者是四川人的家长(尽管周边的邛崃,雅安很多时候不卖帐);他们甚至学会了维护全国的利益,因为打起仗来,四川就是全国的大后方,他们是最后的保障。必要的时候,他们会一改慵懒的形象,高喊着雄起,“把他龟儿整到住”!
日本侵华那几年,作为全国大后方的四川为抗战贡献了350万兵员。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伤亡64万人,也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四川打了二十年内战的五大军阀,同时以国家大义为重,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支部队。率领这群穿得破破烂烂、拿着鸦片战争年代武器的四川人冲向全国战场的人,就是一个成都人——刘湘。
在徐州会战中死守滕县确保台儿庄大捷的川军一二二师,全师五千余人战至最后一人依然死守不退,师长身中数十弹杀身成仁。这位师长叫王铭章,也是一个成都人。如果时间久远一点,成都人还会告诉你,当年的保路运动,成都尤其激烈,激烈到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如果莫得我们成都人扎起,中国人脑壳上的长辫子,可能还要多蓄几年嘛。”这就是成都人对自己的认识。
奇怪的“天生优越感”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乡下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农民工”;成都人也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弯弯”。这个名词的得来,估计是因为成都人觉得外地人都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腰已经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弯了吧。
从“弯弯”这个词,就能看出成都人的奇特优越感。从三国时代就树立的汉室正统的观念,一代一代地遗传到现在的成都人的血管里。成了省会城市之后,这种观念愈发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大有横行四川乃至西南的做派。以至于这些年为了和重庆争夺火锅的起源打了不少口水仗,完全不管火锅是一种码头食品,而成都根本就没得一个像样的码头。
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文化的,他们有杨雄杜甫巴金,有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所以他们也很文化,不能给文化的老祖先人“脏班子”(丢脸);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音乐的,因为2005年他们出了李宇春张靓颖这两个闻名全国的超女,还有一大帮子快男;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传统的,因为他们有宽窄巷子和锦里,每次来了外地人都要盛情邀请他们去这里坐坐,仿佛外地人没有见过老房子一样。
在成都人眼里,成都是一个美貌的城市,因为成都出了很多帅哥美女,王子文、张歆艺、欧阳奋强……如果有人胆敢说重庆姑娘比成都姑娘漂亮,成都人一定不服气地说“重庆有个啥子美女嘛,我们成都姑娘才叫乖”;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重要的,因为美国法国德国这些超级大国都在他们成都开设了总领事馆,西南片区的人要办个签证都必须到成都来……
这就是成都人,一群有天生优越感,到哪里都说着一口成都话的省城人——不是因为他们爱成都话,是因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当然,对此他们也有解释:1955年全国投票选普通话的时候,成都话是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话的,要不是这一票,《新闻联播》都得用成都话播音……
生活在天府之国的成都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优哉游哉的气息,他们随时抱着一种“关你铲铲事”(关你什么事)的态度,过着自己的舒坦日子:泡茶馆,听评书,摆龙门阵……任何一次慵懒的机会,成都人都不会放过。而在关键时刻,成都人又会迅速地收起他们的慵懒本色,变成骁勇善战的“斗士”,速度堪比四川的绝活“变脸”。
“全国最懒城市”
前些年一直流传着关于成都人的段子,说俩成都人在街上吵架,相距5米站着,一个说“有本事你过来”,另一个当复读机,也说“有本事你过来”,就这样吵半小时不动弹——若是换成重庆人,120和110都已经收拾完现场了。
这就是身处平原中心的成都人,没有穷山恶水的纷扰,也没有大江大河的冲击,富庶的生活让每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招人嫉妒的慵懒。他们不用每天爬坡上坎地求生活,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地挣饭钱,更不用水里土里种庄稼。
他们可以在茶馆里坐上一个下午,把一份《成都商报》翻得连寻人启事的电话号码都背得滚瓜烂熟,然后才优哉游哉地回家去赶晚饭;也可以拎着一根钓鱼竿在小河沟边坐到天荒地老,然后回家的时候在菜市场去买几条鲫鱼回去跟老婆交差。一到春秋季节,满街都是穿棉睡衣的年轻人,潇潇洒洒地聊着天,全然不顾临近的重庆人正在拼死拼活地加班挣钱。尤其是前些年流行杀人游戏的时候,一群成都人用软绵绵的语气说着“筋绊绊”的语言,一说就是几个小时,碰到这样的场景你才能看出来,成都人已经无聊到了什么地步。
“全国最懒城市第三名”的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跟组委会送票子拉关系才得到的,懒得连省委领导都发言了,要求“破除休闲观念,树立爬坡意识”。
成都作为一个休闲之都、美食之都,慵懒已经成为一种基因,否则卓文君也不会抛下金山银山的家业和司马相如去开一个小酒馆。倘若她不是这么慵懒,恐怕早就继承家业奋发图强,成为寡妇清之后的又一个著名的女企业家了。所以,你千万不要责怪成都人的慵懒,这是一种气质。说句得罪人的话,谁不想慵懒?慵懒的前提是,你得有足够的资本。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什么时候胆敢慵懒一下子?
当然,似乎这种逻辑对成都人也行不通,他们的意识里,慵懒和金钱无关,态度和命运无关,理想跟现实无关,习惯和别人无关。你爱怎么说怎么说,一个月工资只有2000块的小职员,一样可以挎着LV、穿着Prada、拿着iPhone5s去挤地铁上班,面对别人的非议,他们只会回答一句:你说个铲铲,关你球事……
成都人的“变脸”
千万不要以为成都人的慵懒就代表着软弱,他们只是不想改变这种休闲的生活习惯,而一旦出现了让他们不得不改变的外因,他们也会变得极其骁勇善战。
比如持续多年的成渝之争,原本同处四川的两个大城市之间,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成都人不允许重庆威胁自己四川第一大城市的称号,甚至连并列都不行。挟着八朝古都王者之气的成都人爆发了自三国以来最丰富的口才,不遗余力地挖苦重庆人;重庆人则满含着“收我们重庆的钱建设成都”的委屈和悲壮,与成都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1997年,随着重庆升级为直辖市,双方的骂战随之加剧,扬眉吐气的重庆人终于觉得比成都人高了一个级别,成都人则看不惯爬坡上坎的重庆乡巴佬居然成了正儿八经的城市人。轰轰烈烈的骂战,恐怕全国都没有任何两个城市能够达到这样的战斗级别。这就是成都人,涉及到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的时候,他们会像川剧绝活“变脸”一样,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气质。
他们维护成都的利益,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家是不允许外人来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的;他们维护四川的利益,因为他们觉得成都是省会,所以他们理所当然是四川人的龙头老大,或者是四川人的家长(尽管周边的邛崃,雅安很多时候不卖帐);他们甚至学会了维护全国的利益,因为打起仗来,四川就是全国的大后方,他们是最后的保障。必要的时候,他们会一改慵懒的形象,高喊着雄起,“把他龟儿整到住”!
日本侵华那几年,作为全国大后方的四川为抗战贡献了350万兵员。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伤亡64万人,也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在四川打了二十年内战的五大军阀,同时以国家大义为重,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支部队。率领这群穿得破破烂烂、拿着鸦片战争年代武器的四川人冲向全国战场的人,就是一个成都人——刘湘。
在徐州会战中死守滕县确保台儿庄大捷的川军一二二师,全师五千余人战至最后一人依然死守不退,师长身中数十弹杀身成仁。这位师长叫王铭章,也是一个成都人。如果时间久远一点,成都人还会告诉你,当年的保路运动,成都尤其激烈,激烈到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如果莫得我们成都人扎起,中国人脑壳上的长辫子,可能还要多蓄几年嘛。”这就是成都人对自己的认识。
奇怪的“天生优越感”
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乡下人”;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农民工”;成都人也看不起外地人,他们把外地人叫做“弯弯”。这个名词的得来,估计是因为成都人觉得外地人都是辛勤劳作的农民,腰已经被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弯了吧。
从“弯弯”这个词,就能看出成都人的奇特优越感。从三国时代就树立的汉室正统的观念,一代一代地遗传到现在的成都人的血管里。成了省会城市之后,这种观念愈发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大有横行四川乃至西南的做派。以至于这些年为了和重庆争夺火锅的起源打了不少口水仗,完全不管火锅是一种码头食品,而成都根本就没得一个像样的码头。
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文化的,他们有杨雄杜甫巴金,有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所以他们也很文化,不能给文化的老祖先人“脏班子”(丢脸);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音乐的,因为2005年他们出了李宇春张靓颖这两个闻名全国的超女,还有一大帮子快男;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传统的,因为他们有宽窄巷子和锦里,每次来了外地人都要盛情邀请他们去这里坐坐,仿佛外地人没有见过老房子一样。
在成都人眼里,成都是一个美貌的城市,因为成都出了很多帅哥美女,王子文、张歆艺、欧阳奋强……如果有人胆敢说重庆姑娘比成都姑娘漂亮,成都人一定不服气地说“重庆有个啥子美女嘛,我们成都姑娘才叫乖”;成都人认为自己的城市是重要的,因为美国法国德国这些超级大国都在他们成都开设了总领事馆,西南片区的人要办个签证都必须到成都来……
这就是成都人,一群有天生优越感,到哪里都说着一口成都话的省城人——不是因为他们爱成都话,是因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当然,对此他们也有解释:1955年全国投票选普通话的时候,成都话是一票之差输给了北京话的,要不是这一票,《新闻联播》都得用成都话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