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的月光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东方莎莎,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此时,月上中天,它像天与地的夜巡使者,在万物睡去的时候,睁开双眼,俯视大地。星星隱去了光亮,空气中弥漫着鸡蛋花的幽香,许美静的歌声《城里的月光》正在我的耳机里婉转迂回,而我的思绪又回到高明明城的青石板路上。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
  总有个记忆挥不散;
  每个深夜某一个地方,
  总有着最深的思量。
  或许这正是我此时的心境,看过高明不少的美景,匆匆而过的明城却成了我心中无法放下的地方。
  明城,虽然曾经威武的城墙早已坍塌,但那浓浓的乡情犹在;曾经如飘带似的护城河虽早已枯竭,但崇文的气息仍旧弥漫周遭;此时无形胜有形。
  有逝去的,就有留下的。比如巷子里的石狗依旧凝视着前方,旧屋前的石狮依旧着沉思状;还有榕树旁那人字封火山墙的祠堂与那俯视城池的文昌古塔,让我看到明城的风霜与荣耀。能够在历史的风云间纵横驰骋500年,从公元1475年(即明朝成化十一年)就担负着重镇地位,没有英雄气度和卓越智慧是难以办到的。城镇的辉煌史更是人的辉煌史,这里只略举几个名字你就知道了它的分量: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谭平山、谭植棠、谭天度;光绪贡生,民国元年任广东第一届参议会议长的罗晓枫,让明城至今熠熠发光。
  不过今天我想写的不是这些重量级的人和事,因为我的笔力太轻。而聚集我笔端的也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却萦绕在我的胸中久久不散,让我觉得城中的月色也染上了几丝暧昧和温暖。
  沉重的木门“嘎吱”一声开了一半,前后从里面溜出来两个身影,一个是中医谭先生17岁的女儿阿雅,一个是采药伙计20岁的小伙子阿青。还是农历二月间,风有些寒意,他们把头往衣领里面缩了缩,来到屋后的一块小坡上,他俩并排坐在榕树下。沧江的水哗啦流着的声音轻轻地从城墙外传来,这是抚慰明城人多年的小夜曲。月光倾洒,如轻纱一般。阿青把手背在身后,对阿雅说:“猜猜我给你带了什么?”阿雅微露羞涩地摇头。阿青把背后的手伸出来。“好美的吊钟花啊!”阿雅忍不住叫起来。阿青忙用食指在嘴边做了个手势:“小声点。”
  阿雅吐了吐舌头,接过吊钟花,在月光下仔细端详。有一支是红色的花盘结出月光白的花,有一支是粉红色的花盘结出桃红色的花,有一支是大红色的花盘结出大红色的花,花边却晕染了月光白。还有些未开的花蕾宛如珍珠一样玲珑可爱。十来个珍珠和吊钟组成一个艳丽的花簇。“太美了!”阿雅啧啧赞叹道。
  阿青点头:“是啊,老香山上好多吊钟花呢,色彩太丰富了,这只是其中几种。”阿青经常去山里给阿雅父亲的药铺采药,足迹遍及老香山的丛林里。
  阿雅做出敲钟的样子:“阿青哥,以后找不到你的时候,我就敲这吊钟花哦。”
  “好啊,你敲我肯定听得到的,肯定会飞到你的身边。即使人不能到,心也会到的。”阿青回答的时候眼睛里浮现出一丝忧伤。
  “阿青哥,什么时候也能带我去老香山里面走走呢?”阿雅没有注意阿青的表情,怀着对老香山无比神往的心情问。
  “你个姑娘家可不行呢,山里有野兽,一不小心就会遇到老虎、野猪、穿山甲、黄猄呢。”阿青吓唬她。
  “有你保护我,我不怕。”阿雅娇憨地说。
  阿青“嘿嘿”地笑起来:“说真的,我真想带你去呢。老香山里真美啊。最高的山顶有成片的香椿树,夏天开满了白云一样的花朵。山中还有座‘石门楼’,好多块巨石交错重迭,好像搭了一座门楼高耸入云。狭谷中,还有被老人们叫作‘麻篮花碗’的泉水,那水真甜。
  阿雅露出神往的表情:“还有呢?再讲再讲。”
  “还有一个山头,叫‘牙鹰石’,简直就像一个东张西望的老鹰头,好像什么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它肯定是想捉小鸡吃吧。”阿雅笑道,想起了老鹰捉小鸡的童趣。
  “还有个叫‘马尾水’的飞瀑,从七八十米高处倾泻而下,如同一匹挣脱了缰绳的烈马,直奔山谷底而去,然后和一块巨石相撞击,水花飞溅四射,而被它撞冲的巨石更像一尊伫立的观音菩萨像,所以老人们又叫它为‘水撞观音’。”
  “嗯,我也听爸爸说过,特别是雨季,山谷里水雾弥漫,水声轰鸣。”阿雅记得父亲也讲过这“马尾水”。
  “是啊,好远好远,就能看到马尾水像一匹白骏马飞腾在山崖上。”阿青说。
  阿青家本来也是这明城里的书香之家,可惜在他幼年之时父母早逝,他只好到阿雅家当伙计,帮助阿雅父亲采药制药。阿雅和阿青也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阿雅父亲是个本分的中医,也知道两个孩子的感情,只是阿雅母亲还在怀起阿雅的时候,就和同城的世交指腹为婚了,阿雅父亲说,人到底是要讲信用的。况且世交的儿子颇为喜欢阿雅,说好到阿雅18岁,就要让阿雅过门。
  私奔吗?阿青觉得这样愧对阿雅父亲,自从去当伙计,阿雅父亲把他当亲儿子一样对待。放弃这段感情吗?又觉得对不起阿雅和自己。
  两难选择已经困惑阿青很久了,对于20岁的他来说,这种压力无从排解。直到远房亲戚的出现。
  今天是最后一次约阿雅出来单独聊天了,阿青已经准备和远房亲戚一起下南洋谋生去。也许只有远离,才能平息这段感情的火焰。他的脸上在笑,心里在哭。
  还蒙在鼓里的阿雅拿出自己一针一线织成的围巾,围在阿青脖子上,两双年轻的手握在一起,但阿青感到,他们握出的并非是一个春天。
  世间万千的变幻,
  爱把有情的人分两端。
  心若知道灵犀的方向,
  哪怕不能够朝夕相伴。
  到了18岁,阿雅出嫁了。父亲陪嫁的一本《本草纲目》已经被她翻皱了,其中,阿青在那个月夜送她的吊钟花已经成了标本,成了书签,与其说吊钟花是夹在书里,不如说是挂在她心里。无论她怎么敲,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听见吧?即使阿青听见又能怎样呢?关山相隔水迢迢啊。   阿青口中的老香山,她一直无缘亲临,但在城中也能远远望见色彩层次丰富的山脉,最远的是蒙了一層雾气的靛蓝,中间是墨绿的,近处的翠绿的,里面夹着黄色。这山在阿雅心中成了阿青的代名词。因为他走过那里的山路,爬过那里的山坡,抚摸过那里的山花,抓过那里的山藤,采过那里的草药。她经常灵魂出窍去和山里的花草树木对话,内容当然是谈她心上的阿青了。
  阿雅记住父亲的教诲,人要讲信用。所以她为人妻,为人母,但心海里也会偶有浪花翻滚。她在文昌塔上远眺,看金湾旭日,迎来了东洲的春浪,又承接到庆林的秋风。明城里的美景伴着她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阿青始终还是没有消息。
  很多年之后,老年的阿青从南洋回到明城,此时阿雅已经作古,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将她埋在老香山里。在阿雅的坟前,阿青紧紧地握着那条围巾,多少年游子的心就靠这条围巾温暖着。
  阿雅已经和他天地永隔,但那月光依旧,在阿青眼中,满满的月盘如同年轻阿雅丰盈的脸庞。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请温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间聚散,
  能不能多点快乐片段。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请守护它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让幸福撒满整个夜晚。
  这是一个很多很多年前的故事,是一个与明城月光有关的故事。然而一个远在新加坡的年轻华裔歌手,竟然在此时唱出了同样的情怀。我望着月亮,轻声追问道:月儿啊月儿,你可否还记得明城的阿雅和阿青?月儿不答,是啊,它见过的悲欢离合太多太多了。沉默是金。
  我的高跟鞋也曾轻轻踏响明城的青石板路,在那幽深的长巷中,我希望遇见一位如阿雅般美丽的姑娘,或者如阿青般壮实的小伙子,但是除了看到在房前屋后的菜地上给青菜浇水或是摘菜的老妪,还有就是在长满了青苔的屋檐上串来串去的猫猫狗狗。
  不过我可以感觉到,当年的阿雅和阿青就是在我走过的路上丰富着明城的内涵,鲜活着明城的记忆。一个有爱的城市,是永远不倒的城市,无论它的外形作何改变。那爱的旋律会滋润人心千年万年。
  一间间旧屋伫立着,静默着,一副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姿态。
  那些过去的城墙砖如今已经成了明城人家宅基地里的基石,这些曾经挡住入侵者枪炮的石头,今天仍然托举着明城人的生活空间,依旧是明城的家园卫士。
  据《高明年鉴》上记载,高明从高要析出设县,明城设为县治,高明故得名。其后近500年间,明城一直是高明的县治地,在高明的历史上,明城一直保持着重镇地位。作为高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聚集地,它曾有过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高明的母亲河沧江日夜奔流,滚滚向前,它带着对明城的敬意流向西江,使得远在85公里外的广州,也闻到了这块“绿洲”的气息。只要走广高公路或者珠肇公路,就可以直达明城这山清水秀之地。
  明城,有机会我还会来看你。相信那时满城一定充溢着吊钟花的芳香。背靠老香山,面朝沧江的明城,定会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写出新的诗篇。
其他文献
简媛,女,现居长沙,湖南省小说学会理事,有小说见于《文艺报》《湖南文学》《四川文学》《芙蓉》《青年作家》《四川文学》《天津文学》《啄木鸟》等刊物,有作品被《小说选刊》《小品文选刊》等转载。著有长篇小说《空巢婚姻》,曾获首届长沙市文艺新人奖等。  我今天是怎么了,竟然敢踩着别人的肩膀爬进火车厢。  我知道我心里窝了火。惹我生气的不只是那个叫良喜的男人说的话,还有别的声音。找到这个叫良喜的男人时,他盯
期刊
作者简介:羌人六,1987年5月生,四川平武人,曾获《人民文学》“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佳作奖、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公开出版作品有诗集《太阳神鸟》,散文集《食鼠之家》,中短篇小说集《伊拉克的石头》。现供职于四川省平武县文化馆。  绵阳,长虹大道和剑南路交汇处,一根雄伟的立柱在空气的皮肤上格外扎眼,放眼望去,就像一株肥壮但没有枝叶的岷江冷杉,耸立在十字路口的心脏位置,默默注视着周围近乎永
期刊
作者简介:陈少林,安徽望江人,现居杭州。作品散见于《散文》《清明》《草原》《诗神》《诗歌报月刊》《西湖》《椰城》《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月亮是盏不灭的灯》。  阴历八月初,秋意已有五分浓了。脱掉果的花生禾还未成垛,散落在农家的房前屋后,已变得温和的阳光覆在上面,一种泥土加熟禾的混合气息就在村庄的上空悠荡开来。这些花生禾不几日就会晒得又干又瘪,将被主妇们扎成把,堆到灶间去。现
期刊
作者简介:陈兴旺,男,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安徽潜山人。现供职于天柱山景区宣传信息中心,从事新闻写作13年。文学爱好者,有部分作品散见于报刊。  一  2014年农历12月29日,小哥打电话给我,说大哥去世了。透过电波,小哥的声音沙哑而低沉,夹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躁。突然降临的噩耗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我只问了大哥何时走的,说把家中简单打理一下就回去,就匆匆挂下电话。不到一分钟,家族的一位叔爷又打电话来,
期刊
作者简介:周金花,安徽庐江人。现为安徽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时代邮刊》《浙江小小说》等报刊发表作品若干。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题记  农贸市场的马路旁,母亲坐在低矮的折叠凳上,专心地揎着芋藤的茎皮,那些卷卷曲曲的茎皮落在地上,松软轻盈,剥好的藤茎水赞赞的,饱满透亮,分成寸余长,装进箩子里。  有路过的行人问:“这些没剥
期刊
作者简介:袁道一,现居长沙,作品刊于《青年文学》《少年文艺》《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湖南文学》《草原》等,出版有散文集《被雨水淋湿的屋檐》。  一  那年,孙代前砌房子,请我父亲前去下的基脚。  我父亲是附近十里八村技艺最为精湛的石匠,按照乡里习俗,修建房子下基脚的时候,要用雄鸡祭祀。雄鸡抓在手里,叫声越激烈越吉祥,叫声越大预示宅基地后人会发得越旺。  天色蒙蒙亮,雄鸡早
期刊
作者简介:张青春,笔名西尧、阳夏村夫,河南太康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开封市尉氏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18岁发表诗歌处女作《赶集路上》,其后笔耕不辍,先后在《河南日报》《大河报》《散文选刊》《海外文摘》《大观·东京文学》《椰城》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近百篇,部分作品获得奖项。  我们那地方儿,老中医俗称“先生”,小诊所俗称“药铺”。若家中有了病人,一家人惶然不安,当家的总是说:
期刊
作者简介:黄文霏,女,1986年生,广东湛江,有作品发表于《北海文学》《源流》《散文诗》《湛江文学》《江门文艺》等刊物。  我无法用无所谓有和无所谓无的理由来宽慰自己那颗近乎破碎的心。无眠的寂野完好地记取着我对老哥哥的一片善心的无限感激之情。  ——题记  时间距离老哥哥的远去已经相当长久,我却总能自然而然地记起老哥哥的音容笑貌来。仿佛这一切正发生在昨天。在我心里,老哥哥好像未曾离开过这里片刻,而
期刊
作者简介:王俊,女,有作品散见《散文》、《山东文学》、《散文百家》《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已出版散文集《风知道,光阴的温度》  白老鼠  打小我就怕白老鼠。她住在马路边上,对面有一个慢坡,铺着形状不一的鹅卵石。坡上是我们的小学。每次去上学,都能遇见白老鼠。她站在大门口,嘴里一直不停地嘟囔着,说的是什么谁也不清楚。原本就爱流涎水的她,一说话涎水就更多了,活像一条吐着无数水泡的鲶鱼。天气冷的时候,
期刊
1  那些年,高加索在我们乡下小镇的中学里出尽了风头。他学港台电影里男明星的样子,给自己烫了个狮子头,鼻梁上卡一副遮光养目的麦克镜,上身穿一件紧身的花格子衬衫,领口往下的两枚扣子弹开,故意露出一块清白的小胸脯。高加索下身穿的那条水磨蓝牛仔裤款式也相当别致,膝盖往下的裤腿变得越来越肥,肥到裤脚就形成一个喇叭筒了,直直地垂到脚面子上。这种新潮打扮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都会里曾经风靡一时,年轻人热衷于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