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一部具有创伤感的作品,母亲茹灵移民前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移民后,经历了种族主义歧视以及被“他者”化的伤痛。女儿露丝尽管优秀,却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处于“边缘人”的位置。这些境遇给母女带来的心理创伤无以言说。这部作品中,谭恩美某种程度上把书写作为一种治愈心理创伤的工具。茹灵通过书写讲述了自己的创伤性经历,重视自己的过去,使自身走出创伤成为可能。
露丝通过梳理母亲的手稿,懂得母亲种种怪异的行为源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亲的言说赋予露丝力量,使她重新认清身份,露丝重新思忖与其生命中重要的他者的关系,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坚定自身的“中国性”,不再排斥自身双重文化身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 创伤 愈合 心理创伤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79-02
茹灵经历了多重创伤。创伤使茹灵从一个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姑娘变成一个沉默寡言、行为怪异,并有些神经质的怨妇,她经历的创伤可以分为三类:她作为一个中国妇女所受到的父权制度压迫的创伤,移民美国遭受的失去丈夫的精神创伤和性别歧视的心理创伤。为了走出创伤,茹灵开始漫长的创伤恢复过程。
创伤研究者认为,一个人所做、所想或所感觉的都与大脑活动有关,无论这活动是如何短暂或无关紧要。所以,创伤事件有可能改变大脑功能。
茹灵一生经历无数坎坷,虽然第一次婚姻带给她幸福与安全,但是却被战火掳走了一切。她怀着“美国梦”来到美国,为了开始新的生活,付出改变身份的代价,嫁给第二个丈夫,然而幸福却是转瞬即逝,惟一留给她的只有一个女儿。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打击,她勇敢而坚定地走了过来。或许因为经历了许多创伤性质的事件,伤痛的经历改变了茹灵的大脑结构,到了暮年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茹灵的失忆是由她的心理创伤所导致的,治疗心理创伤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创伤叙事的治疗方法,谭恩美给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茹灵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唐先生通过翻译茹灵的手稿,见证了她的过去,了解她的创伤经历。露丝根据手稿,倾听妈妈讲述自己的故事。创伤叙事进一步巩固了茹灵与露丝之间的母女关系。唐先生做为茹灵的忠实听众,轻松地引导茹灵去面对过去的经历,不仅帮助茹灵重新认识自己,而且也使她的生活充满阳光。此外,通过茹灵创伤叙事,露丝见证了茹灵的创伤经历,进而理解母亲的种种怪异行为的根源,体会到茹灵作为一位华裔母亲所做出的种种付出和牺牲。她开始真正理解和同情母亲,也能够懂得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心血。于是,茹灵与露丝的母女关系得到修复,二人重新建立起正常、融洽的母女关系。母女关系的和谐成为茹灵治愈心理创伤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上分析诠释了创伤叙事对帮助创伤者走出创伤的重要意义。然而,仅仅进行创伤叙事不能完全治愈创伤,还需要创伤者能够与生命中重要的人和周围的社群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唐先生的帮助下,茹灵不但与露丝的母女关系变得融洽,而且同妹妹高灵的姐妹情谊恢复如初,茹灵变得快乐的同时,与周围社群相处由格格不入转变为和谐自然。总之,谭恩美小说对结局的安排为读者呈现出走出创伤并且会拥有一个美好、幸福未来的茹灵。
《接骨师之女》这部作品跨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旧社会和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现代社会。母亲茹灵和女儿露丝是作品中的两个叙述者。茹灵——露丝的母亲,出生在北京南面面山一个叫做“仙心村”的一户姓刘人家。移民之前,茹灵经历了母亲自杀,成为可怜的孤儿以及痛失爱人等各种磨难后,上帝向她开启了另一扇窗——移民美国,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准备迎接崭新的未来,打算在美国安度她的余生。然而,茹灵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瞬间,其实已经失去了文化身份。因为,为了顺利得到通往美国的签证,她除了改变她的年龄和与高灵的关系等个人信息外别无选择。由于身份的改变导致茹灵失去了自我。
在美国,茹灵仅仅是一位中国逗留者,是少数族裔中的一员,一直都被主流文化所忽略、轻视。在家庭生活中,她再次失去了丈夫。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使茹灵与女儿露丝产生数不胜数的摩擦,母女间龃龉不断致使茹灵绝望,永远对周围的人与事抱怨不断,总是沉浸在绝望的氛围中。这种感觉与巴巴定义的“无归属感”相映衬。茹灵一生都感觉无家可归,即使是在她八十岁的年龄,这种感觉仍旧很清晰。尽管生活在美国,她缺乏归属感,是无根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空间与文化相脱节的一种反应。令人欣慰的是,茹灵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并没有切断她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纽带,她在观念上一直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在来势汹汹的美国文化洪流中完全迷失自己。
相对于母亲而言,露丝是完全生活在主流社会的环境中,她不愿意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也无法认同移居美国的母亲,因为移居美国的先辈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任何“痕迹”都被美国的主流文化所湮没。缺乏认同感导致华裔后代产生自卑心理。作为少数族裔群体,他们逐渐内化本身产生的自卑心理而心甘情愿地接受主流文化的同化,同化的结果却是他们既不被母文化所接受,同时也无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华裔后代生活在中美文化的两个世界之间,两种文化的冲突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双重身份感到茫然。谭恩美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她在面对双重文化和身份时所留露出的困惑。
在《接骨师之女》中,露丝通过探求母亲及其家族的历史,了解传统中国文化,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母亲费尽苦心向她传递的信息等各种方式,使母亲找回自己的身份,重新建立起族裔身份治愈母亲的心理创伤。通过母亲对历史的追忆,露丝对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明白了母亲各种怪异行为的原因,找到了中国永远是自己可以依托的文化之根,愈合了自己内心的创伤。
回到露丝的视角。由于找到治愈创伤的根本方法,露丝的“失声”现象也不治自愈。露丝回归母文化达到的自信,无疑将会成为她恢复心理健康的良药。在母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两极寻找到的平衡,不仅消解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的对峙,而且使华裔的后代重新在审视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找回自我,重塑族裔身份,在主流文化中认识到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是取长补短,融合两种文化的同时选择性的适应主流文化。小说的意图是借此启迪饱受心理创伤的华裔们只有植根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坚定母文化,在美国强大的主流文化中坚持自身的“中国性”,认同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才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参考文献】
[1]陆微.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书局,2007.
[2]蒲若西.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美)谭恩美(著),张坤(译).接骨师之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4]udith A
露丝通过梳理母亲的手稿,懂得母亲种种怪异的行为源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亲的言说赋予露丝力量,使她重新认清身份,露丝重新思忖与其生命中重要的他者的关系,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坚定自身的“中国性”,不再排斥自身双重文化身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创伤。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 创伤 愈合 心理创伤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79-02
茹灵经历了多重创伤。创伤使茹灵从一个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姑娘变成一个沉默寡言、行为怪异,并有些神经质的怨妇,她经历的创伤可以分为三类:她作为一个中国妇女所受到的父权制度压迫的创伤,移民美国遭受的失去丈夫的精神创伤和性别歧视的心理创伤。为了走出创伤,茹灵开始漫长的创伤恢复过程。
创伤研究者认为,一个人所做、所想或所感觉的都与大脑活动有关,无论这活动是如何短暂或无关紧要。所以,创伤事件有可能改变大脑功能。
茹灵一生经历无数坎坷,虽然第一次婚姻带给她幸福与安全,但是却被战火掳走了一切。她怀着“美国梦”来到美国,为了开始新的生活,付出改变身份的代价,嫁给第二个丈夫,然而幸福却是转瞬即逝,惟一留给她的只有一个女儿。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打击,她勇敢而坚定地走了过来。或许因为经历了许多创伤性质的事件,伤痛的经历改变了茹灵的大脑结构,到了暮年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茹灵的失忆是由她的心理创伤所导致的,治疗心理创伤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创伤叙事的治疗方法,谭恩美给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茹灵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唐先生通过翻译茹灵的手稿,见证了她的过去,了解她的创伤经历。露丝根据手稿,倾听妈妈讲述自己的故事。创伤叙事进一步巩固了茹灵与露丝之间的母女关系。唐先生做为茹灵的忠实听众,轻松地引导茹灵去面对过去的经历,不仅帮助茹灵重新认识自己,而且也使她的生活充满阳光。此外,通过茹灵创伤叙事,露丝见证了茹灵的创伤经历,进而理解母亲的种种怪异行为的根源,体会到茹灵作为一位华裔母亲所做出的种种付出和牺牲。她开始真正理解和同情母亲,也能够懂得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所付出的心血。于是,茹灵与露丝的母女关系得到修复,二人重新建立起正常、融洽的母女关系。母女关系的和谐成为茹灵治愈心理创伤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上分析诠释了创伤叙事对帮助创伤者走出创伤的重要意义。然而,仅仅进行创伤叙事不能完全治愈创伤,还需要创伤者能够与生命中重要的人和周围的社群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在唐先生的帮助下,茹灵不但与露丝的母女关系变得融洽,而且同妹妹高灵的姐妹情谊恢复如初,茹灵变得快乐的同时,与周围社群相处由格格不入转变为和谐自然。总之,谭恩美小说对结局的安排为读者呈现出走出创伤并且会拥有一个美好、幸福未来的茹灵。
《接骨师之女》这部作品跨越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旧社会和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的现代社会。母亲茹灵和女儿露丝是作品中的两个叙述者。茹灵——露丝的母亲,出生在北京南面面山一个叫做“仙心村”的一户姓刘人家。移民之前,茹灵经历了母亲自杀,成为可怜的孤儿以及痛失爱人等各种磨难后,上帝向她开启了另一扇窗——移民美国,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准备迎接崭新的未来,打算在美国安度她的余生。然而,茹灵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瞬间,其实已经失去了文化身份。因为,为了顺利得到通往美国的签证,她除了改变她的年龄和与高灵的关系等个人信息外别无选择。由于身份的改变导致茹灵失去了自我。
在美国,茹灵仅仅是一位中国逗留者,是少数族裔中的一员,一直都被主流文化所忽略、轻视。在家庭生活中,她再次失去了丈夫。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使茹灵与女儿露丝产生数不胜数的摩擦,母女间龃龉不断致使茹灵绝望,永远对周围的人与事抱怨不断,总是沉浸在绝望的氛围中。这种感觉与巴巴定义的“无归属感”相映衬。茹灵一生都感觉无家可归,即使是在她八十岁的年龄,这种感觉仍旧很清晰。尽管生活在美国,她缺乏归属感,是无根的。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空间与文化相脱节的一种反应。令人欣慰的是,茹灵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并没有切断她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纽带,她在观念上一直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在来势汹汹的美国文化洪流中完全迷失自己。
相对于母亲而言,露丝是完全生活在主流社会的环境中,她不愿意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也无法认同移居美国的母亲,因为移居美国的先辈们在历史上所留下的任何“痕迹”都被美国的主流文化所湮没。缺乏认同感导致华裔后代产生自卑心理。作为少数族裔群体,他们逐渐内化本身产生的自卑心理而心甘情愿地接受主流文化的同化,同化的结果却是他们既不被母文化所接受,同时也无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美国华裔后代生活在中美文化的两个世界之间,两种文化的冲突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对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的双重身份感到茫然。谭恩美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她在面对双重文化和身份时所留露出的困惑。
在《接骨师之女》中,露丝通过探求母亲及其家族的历史,了解传统中国文化,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母亲费尽苦心向她传递的信息等各种方式,使母亲找回自己的身份,重新建立起族裔身份治愈母亲的心理创伤。通过母亲对历史的追忆,露丝对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明白了母亲各种怪异行为的原因,找到了中国永远是自己可以依托的文化之根,愈合了自己内心的创伤。
回到露丝的视角。由于找到治愈创伤的根本方法,露丝的“失声”现象也不治自愈。露丝回归母文化达到的自信,无疑将会成为她恢复心理健康的良药。在母体文化和客体文化的两极寻找到的平衡,不仅消解了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的对峙,而且使华裔的后代重新在审视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找回自我,重塑族裔身份,在主流文化中认识到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是取长补短,融合两种文化的同时选择性的适应主流文化。小说的意图是借此启迪饱受心理创伤的华裔们只有植根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坚定母文化,在美国强大的主流文化中坚持自身的“中国性”,认同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才能走出心灵的阴霾。
【参考文献】
[1]陆微.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中华书局,2007.
[2]蒲若西.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美)谭恩美(著),张坤(译).接骨师之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4]udit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