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劳动力迁移理论认为,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要素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农业生产效应将存在差异。以水稻生产为例,利用对中国东部江、浙、粤和西部川、渝、黔六省市的抽样调查的农户数据,实证检验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造成了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务工汇款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没有改变务工汇款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但显著抑制了劳动力流失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市场环境的差别会导致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各地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户技术效率;市场环境;市场化水平;务工汇款;农业生产效率;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1.22;F3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4003008
一、引言
关于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经验结论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比如农业技术效率)会产生何种作用上,学者们的分歧更为明显。对这种差异和分歧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劳动力转移程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影响。农户将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可以避免使用劳动力弥补技术不足的行为,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梁义成,2011;李勋来 等,2005);但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经呈现过度转移状态,这可能引起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户会通过粗放经营来应对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制约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Scott et al,1999;李谷成,2008;Mochebelele et al,2000;Abdulai et al,2001);同时,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给家里的汇款(以下简称务工汇款)可以解除农户的资金约束,农户使用先进要素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流失所产生的负效应(Scott et al,1999)。二是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往往会通过一些环境变量进行传导(钱文荣 等,2011),农户的资源禀赋以及地区的经济特征(如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资产存量、村庄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可能改变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后一种观点更能准确解释劳动力转移效应在地区和农户间的差异,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欠缺。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NELM)强调市场环境与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消极影响,而务工汇款可以帮助农户采取资金替代劳动力策略,部分抵消劳动力不足的负向作用(Stark,1991)。该观点隐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如果在市场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化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也就存在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未得到实证检验,市场完善程度提高是否能够降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消极影响是不明确的。由于渐进式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别,这为对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对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上述观点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进一步厘清劳动力转移效应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利于正确理解要素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的机理,并对我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下改善农户技术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处于小农经济转型期的农户行为是比较复杂的,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等决策和行为除受农户自身食物需求约束以及农户本身的资源限制(如劳动力和资本)外,还受社会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张林秀 等,1996)。目前,我国农村中满足自身需要、依据家庭要素禀赋进行农业生产的小农特点仍然存在,而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市场对小农生产的冲击也日趋显著。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效率的改善还取决于其生产态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先进要素的投入(Mochebelele et al,2000)。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是农户家庭要素禀赋以及所处的市场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力转移通过改变农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态度等对其技术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受到市场环境的调节。
杨宇,高静: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具有调节效应吗?
借鉴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农户生产决策影响的机理分析,可以发现劳动力转移、市场环境和农户技术效率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假设农户家庭拥有要素禀赋为T,可以进行低效率和高效率两种农业技术投资,两种投资的产出分别为Q0和Q1。F代表了一组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它和农户家庭的要素禀赋一起决定着农户在各产品上的生产力。生产可能性前沿(PPF)用生产线PP表示,其产出函数为Q*=f0(T,F)。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运行不畅,农户在进行高效率技术投资时往往会受到一系列约束,如劳动力、资金或风险约束,而且在不同的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函数存在不同。比如生产线PP’为市场约束较低时农户的生产前沿线,生产函数为Q*=f1(T,F);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市场约束越低,农户的生产效率越高,农户的生产线会逐渐与X轴平行。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即土地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租或者租入,农户可以从资本市场上方便地获取资金,劳动要素可以自由地提供给市场,也很容易从市场上获得,同时产品价格能够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变化。此时农户在生产中会以效率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和技术投资,在图中表现为其生产的点为最高点Q*,农户的生产线会完全平行于X轴,这种情况下农户不会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的约束,而是将生产效率最大化以获得最大化利润,但这一理想状态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
假设农户原有的资源禀赋为T(0),此时不同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的生产点可能就有差异,在图中表现为a点和b点,生产效率分别为Ya=(Q1T(0)+Q0T(0))/T和Yb=(Q1T(0)+Q0′T(0))/T。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户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禀赋,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会降低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各种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采用(掌握)的程度,从而降低农户的技术效率。但转移者的务工汇款可以帮助农户采取资金替代劳动力的策略,因而兼业户会倾向于高效率的技术投资。另外由于在主要的生产要素投向、家庭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上存在不同,同时受制于农户劳动时间总量,两种类型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行为方式和决策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最终生产经营目的的不同和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会使得兼业户和纯农户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产生差异(陈超 等,2004),这些差异表现为兼业农户的生产点会发生移动。由于不清楚劳动力转移和务工汇款的影响大小,生产点可能会向上,也可能会向下移动。如果劳动力减少T1,资源禀赋向下移动到T(1),在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户会在c点生产,其生产效率为Yc=(Q1T(1)+Q0T(1))/(T-T1);如果市场约束降低,兼业户会在d点生产,其生产效率为Yd=(Q1T(1)+Q0′T(1))/(T-T1)。 也就意味着市场化水平提高会降低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影响。同样道理也可以证明,市场化水平提高会减弱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市场越完善,农户越能方便地获取各种技术服务,比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迅猛发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投入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的改善,这些便利均可以弥补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不足带来的技术效率下降。同时,由于农户很容易从市场获取资金,务工汇款放松资金约束的作用也可能会减弱。完善的市场通过弥补农户自身要素的不足从而放松要素禀赋对技术效率的约束,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作用可能下降,而务工汇款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会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善而被降低。市场化机制更多的是在农户依据自身禀赋进行决策时提供一种调节和补充。正因为如此,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不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待检验的研究假设: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会使得农户降低技术效率,而务工汇款的流入则有助于农户改善技术效率;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作用会逐渐消失,而务工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也会减小。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1.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测算农户的技术效率。作为一种面向数据的非参数估计方法,DEA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间的函数关系,避免了函数形式的不准确而带来的估计偏差;同时,DEA注重测量个体而非观测量的平均值,因此在对个体的差异尤其是决策单元效率的考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外,DEA将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变量,无需事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有效避免在权重分配时评价结果受到评价者主观意愿的影响(魏权龄,2004)。这些优势使得DEA方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由于我国农户的市场环境并非完全竞争,其规模收益是可变的,因而选择基于投入角度的规模收益可变条件下的BCC模型更为恰当。模型中的产出指标是农户的水稻产量,投入指标包括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劳动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机服务费用和畜力费用,DEA的测算结果为既定产出条件下对投入利用的相对有效程度的纯技术效率。
2.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模型
考虑到农户技术效率具有删截性质,在因变量受限的情况下,OLS是有偏估计(伍德里奇,2007)。所以本文采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该模型可以将不在这个区间段的因变量值截取掉,从而得到一致性和渐进正态性的数据模拟效果,最终保证估计结果的无偏性。
M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月),该变量反映了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数量。考虑到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很可能是内生变量,本文从迁移网络中寻找工具变量来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Zhao,2001),选取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和本村外出务工人数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务工汇款的滞后变量,即上一年外出务工者寄回家的汇款R(-1)来考察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控制变量XT主要包括户主的特征(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的家庭特征(家庭劳动力人数、离集市的距离、除水稻以外其他作物经营面积和地势条件),以反映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其他因素。
3.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调节变量进行分组回归,比较分组回归系数的差异来判断调节效应的显著性;二是将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通过乘积项系数来识别调节作用显著与否(温忠麟 等,2005)。本文中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是连续变量,因而适宜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市场化水平的代表变量Z及其与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和务工汇款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3)中形成模型(4)。乘积项系数的显著与否反映了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作用的显著性,如果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那么市场化水平不同会导致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Z为市场化水平变量,本文选用樊纲等(2010)对基于中国各地市场化进程测算出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该指标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中介组织发育与法律等5 方面来刻画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同时可以反映出市场在农户生产中的决定作用大小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及其市场可获得性在不同地区的相对差异。从2009年测算的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指数较高(江苏为11.54,浙江为11.8,广东为10.42),而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四川为7.56,重庆为8.14,贵州仅为5.56)。
4.样本与数据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样本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4年2月组织的农户问卷调查。考虑到需要检验在市场化水平不同的地区劳动力转移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此次调查对样本农户的分布区域进行了精心安排。首先,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选择了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份,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选择了重庆、四川和贵州三个省市。其次,在六个省市抽选水稻生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因而样本地区的地势条件均为平原和浅丘。最后,在抽中的区域中随机抽选调查村,并在调查村中按照等距抽样的方式抽选样本农户。课题组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调查主要围绕农户的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以及农户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指标展开。此次调查总共访问了900户农户,剔除掉不完整以及数据有明显矛盾的问卷,最后确认了787份有效问卷(江、浙、粤308份,川、渝、黔479份),有效问
卷比例达到了87%。
调查数据表明,2013年样本农户中70%以上的家庭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平均每户有外出劳动力1.98人,每个外出劳动力平均务工9.66个月,外出劳动力寄回(带回)家的汇款平均每户达到3.78万元(2012年)。样本地区农户的水稻种植规模偏小,2013年样本农户户均种植水稻2.94亩,平均亩产420.20公斤。表1展示了样本农户2013年水稻生产投入产出的情况。 四、实证分析结果
1.农户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
表2列示了DEAP 2.1测算的六省市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农户的技术效率平均为0.69,其中纯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8,效率较高(0.8以上)的农户只占了28.45%;兼业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为0.69,效率较高的农户也仅有28.90%。从测算结果来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比较明显。
2.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为了判断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否恰当,首先将内生变量(外出务工时间)与工具变量(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和本村外出务工人数)和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进行OLS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影响非常显著,农户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随着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明劳动力转移决策中迁移网络起着重要作用。然后将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没有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选用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作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的工具变量是较为合适的。
为了检验外出务工时间的内生性,分别对(3)式进行Ivtobit回归和Tobit回归。Ivtobit回归是将外出务工时间与工具变量和控制变量的OLS回归拟合值(外出务工时间拟合值)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的回归分析,Tobit回归是在不使用工具变量的情况下直接将实际的外出务工时间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将两次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其卡方统计值显著,说明两种估计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应该是内生变量,意味着农户同时对劳动力外出务工和水稻生产进行决策,因此采用Ivtobit进行估计的结果才是无偏和一致的。
Ivtobit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观点保持一致,即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的确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务工汇款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但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并不支持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观点。户主的特征以及家庭离集市的距离对农户技术效率没有显著作用;家庭劳动力人数较少和其他作物经营面积较小的农户更愿意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地势条件的优越性在水稻生产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平原地区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丘陵地区的技术效率。
3.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不同的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市场化指数越高,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越低。并且市场化指数对农户外出务工时间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产生了正向调节,即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流失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较小,但是市场化水平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务工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农户外出务工的汇款主要用于消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比较微弱,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并不能改变农户对务工汇款的用途。结合两方面的作用,可以认为研究假设基本得到验证,即不同的市场化水平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的确存在差异。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我国东、西部六省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外出务工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会导致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而务工汇款的流入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技术效率;虽然市场化水平的变化对务工汇款流入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市场化水平提高会降低劳动力减少对技术效率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市场化水平)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选择视为农户家庭的同时共同决策,考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性有利于正确解释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效应差异;同时,重点关注外在条件(市场化水平)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简单分析上;更重要的是,基于市场环境角度解释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为要素变化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降低要素变动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带来损害,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农业发展而言,应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放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让农民享受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构建一个有利于农户依据经济利益来提高效率从而发展生产的市场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服务,尤其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提供各种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将农业生产引向标准化的轨道,并逐渐向市场化发展。这才是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陈超,沈荣海,展进涛.2014.农户兼业视角下的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42(5):404407.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2010.中国市场化指数( 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李勋来,李国平.2005.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3):3943.
李谷成.2008.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J].统计研究(1):542.
梁义成.2011.非农参与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农户层面的新解释[J].软科学(5):102107.
钱文荣,郑黎义.2011.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1):3138.
魏权龄.2004.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37(2):268274.
伍德里奇.2007.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林秀,徐晓明. 1996.农户生产在不同政策环境下行为研究——农户系统模型的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4):2732.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户技术效率;市场环境;市场化水平;务工汇款;农业生产效率;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F241.22;F3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4003008
一、引言
关于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经验结论一直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比如农业技术效率)会产生何种作用上,学者们的分歧更为明显。对这种差异和分歧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劳动力转移程度不同会导致其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差异性影响。农户将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可以避免使用劳动力弥补技术不足的行为,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梁义成,2011;李勋来 等,2005);但我国农村劳动力已经呈现过度转移状态,这可能引起农业劳动力短缺,农户会通过粗放经营来应对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制约农业技术效率的改善(Scott et al,1999;李谷成,2008;Mochebelele et al,2000;Abdulai et al,2001);同时,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后给家里的汇款(以下简称务工汇款)可以解除农户的资金约束,农户使用先进要素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流失所产生的负效应(Scott et al,1999)。二是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往往会通过一些环境变量进行传导(钱文荣 等,2011),农户的资源禀赋以及地区的经济特征(如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资产存量、村庄的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可能改变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后一种观点更能准确解释劳动力转移效应在地区和农户间的差异,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欠缺。
新劳动力迁移理论(NELM)强调市场环境与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关系,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会导致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消极影响,而务工汇款可以帮助农户采取资金替代劳动力策略,部分抵消劳动力不足的负向作用(Stark,1991)。该观点隐含了另外一层含义,即如果在市场较为完善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可能会降低。这也就意味着市场化水平不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生产效率的影响也就存在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并未得到实证检验,市场完善程度提高是否能够降低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消极影响是不明确的。由于渐进式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别,这为对这一观点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条件。本文试图对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上述观点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进一步厘清劳动力转移效应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利于正确理解要素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的机理,并对我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下改善农户技术效率提供政策参考。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处于小农经济转型期的农户行为是比较复杂的,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给等决策和行为除受农户自身食物需求约束以及农户本身的资源限制(如劳动力和资本)外,还受社会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张林秀 等,1996)。目前,我国农村中满足自身需要、依据家庭要素禀赋进行农业生产的小农特点仍然存在,而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市场对小农生产的冲击也日趋显著。另一方面,农户对技术效率的改善还取决于其生产态度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先进要素的投入(Mochebelele et al,2000)。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是农户家庭要素禀赋以及所处的市场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力转移通过改变农户的资源禀赋和生产态度等对其技术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受到市场环境的调节。
杨宇,高静: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具有调节效应吗?
借鉴新劳动力迁移理论中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农户生产决策影响的机理分析,可以发现劳动力转移、市场环境和农户技术效率的内在关系。如图1所示,假设农户家庭拥有要素禀赋为T,可以进行低效率和高效率两种农业技术投资,两种投资的产出分别为Q0和Q1。F代表了一组农户家庭特征变量,它和农户家庭的要素禀赋一起决定着农户在各产品上的生产力。生产可能性前沿(PPF)用生产线PP表示,其产出函数为Q*=f0(T,F)。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机制运行不畅,农户在进行高效率技术投资时往往会受到一系列约束,如劳动力、资金或风险约束,而且在不同的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的生产函数存在不同。比如生产线PP’为市场约束较低时农户的生产前沿线,生产函数为Q*=f1(T,F);在同等的资源条件下,市场约束越低,农户的生产效率越高,农户的生产线会逐渐与X轴平行。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即土地可以不受限制地出租或者租入,农户可以从资本市场上方便地获取资金,劳动要素可以自由地提供给市场,也很容易从市场上获得,同时产品价格能够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变化。此时农户在生产中会以效率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和技术投资,在图中表现为其生产的点为最高点Q*,农户的生产线会完全平行于X轴,这种情况下农户不会受到自身资源禀赋的约束,而是将生产效率最大化以获得最大化利润,但这一理想状态在发展中国家几乎是不存在的。
假设农户原有的资源禀赋为T(0),此时不同市场约束条件下农户的生产点可能就有差异,在图中表现为a点和b点,生产效率分别为Ya=(Q1T(0)+Q0T(0))/T和Yb=(Q1T(0)+Q0′T(0))/T。劳动力转移改变了农户的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禀赋,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下降会降低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各种要素的投入以及技术采用(掌握)的程度,从而降低农户的技术效率。但转移者的务工汇款可以帮助农户采取资金替代劳动力的策略,因而兼业户会倾向于高效率的技术投资。另外由于在主要的生产要素投向、家庭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上存在不同,同时受制于农户劳动时间总量,两种类型的农户在农业生产的行为方式和决策上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最终生产经营目的的不同和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会使得兼业户和纯农户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产生差异(陈超 等,2004),这些差异表现为兼业农户的生产点会发生移动。由于不清楚劳动力转移和务工汇款的影响大小,生产点可能会向上,也可能会向下移动。如果劳动力减少T1,资源禀赋向下移动到T(1),在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户会在c点生产,其生产效率为Yc=(Q1T(1)+Q0T(1))/(T-T1);如果市场约束降低,兼业户会在d点生产,其生产效率为Yd=(Q1T(1)+Q0′T(1))/(T-T1)。 也就意味着市场化水平提高会降低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影响。同样道理也可以证明,市场化水平提高会减弱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市场越完善,农户越能方便地获取各种技术服务,比如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迅猛发展,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投入以及信息咨询服务的改善,这些便利均可以弥补农户人力资本水平不足带来的技术效率下降。同时,由于农户很容易从市场获取资金,务工汇款放松资金约束的作用也可能会减弱。完善的市场通过弥补农户自身要素的不足从而放松要素禀赋对技术效率的约束,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作用可能下降,而务工汇款带来的积极影响也会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善而被降低。市场化机制更多的是在农户依据自身禀赋进行决策时提供一种调节和补充。正因为如此,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不同,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待检验的研究假设: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会使得农户降低技术效率,而务工汇款的流入则有助于农户改善技术效率;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作用会逐渐消失,而务工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积极作用也会减小。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1.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来测算农户的技术效率。作为一种面向数据的非参数估计方法,DEA不需要确定投入产出间的函数关系,避免了函数形式的不准确而带来的估计偏差;同时,DEA注重测量个体而非观测量的平均值,因此在对个体的差异尤其是决策单元效率的考察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另外,DEA将投入产出指标的权重作为变量,无需事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有效避免在权重分配时评价结果受到评价者主观意愿的影响(魏权龄,2004)。这些优势使得DEA方法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由于我国农户的市场环境并非完全竞争,其规模收益是可变的,因而选择基于投入角度的规模收益可变条件下的BCC模型更为恰当。模型中的产出指标是农户的水稻产量,投入指标包括土地(水稻种植面积)、劳动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机服务费用和畜力费用,DEA的测算结果为既定产出条件下对投入利用的相对有效程度的纯技术效率。
2.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回归模型
考虑到农户技术效率具有删截性质,在因变量受限的情况下,OLS是有偏估计(伍德里奇,2007)。所以本文采用Tobit模型进行估计,该模型可以将不在这个区间段的因变量值截取掉,从而得到一致性和渐进正态性的数据模拟效果,最终保证估计结果的无偏性。
M为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月),该变量反映了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数量。考虑到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很可能是内生变量,本文从迁移网络中寻找工具变量来解决变量的内生性问题(Zhao,2001),选取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和本村外出务工人数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务工汇款的滞后变量,即上一年外出务工者寄回家的汇款R(-1)来考察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控制变量XT主要包括户主的特征(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的家庭特征(家庭劳动力人数、离集市的距离、除水稻以外其他作物经营面积和地势条件),以反映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其他因素。
3.市场环境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分析
调节效应分析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调节变量进行分组回归,比较分组回归系数的差异来判断调节效应的显著性;二是将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通过乘积项系数来识别调节作用显著与否(温忠麟 等,2005)。本文中各地区的市场化水平是连续变量,因而适宜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将市场化水平的代表变量Z及其与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和务工汇款的乘积项放入回归模型(3)中形成模型(4)。乘积项系数的显著与否反映了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技术效率的调节作用的显著性,如果存在明显的调节效应,那么市场化水平不同会导致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Z为市场化水平变量,本文选用樊纲等(2010)对基于中国各地市场化进程测算出的市场化指数来衡量。该指标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中介组织发育与法律等5 方面来刻画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同时可以反映出市场在农户生产中的决定作用大小以及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及其市场可获得性在不同地区的相对差异。从2009年测算的结果来看,我国各地区市场化水平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市场化指数较高(江苏为11.54,浙江为11.8,广东为10.42),而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较为缓慢(四川为7.56,重庆为8.14,贵州仅为5.56)。
4.样本与数据
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样本数据来源于课题组于2014年2月组织的农户问卷调查。考虑到需要检验在市场化水平不同的地区劳动力转移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差异,此次调查对样本农户的分布区域进行了精心安排。首先,在市场化进程较快的东部地区选择了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份,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西部地区选择了重庆、四川和贵州三个省市。其次,在六个省市抽选水稻生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因而样本地区的地势条件均为平原和浅丘。最后,在抽中的区域中随机抽选调查村,并在调查村中按照等距抽样的方式抽选样本农户。课题组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采集数据,调查主要围绕农户的户主特征和家庭特征、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以及农户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指标展开。此次调查总共访问了900户农户,剔除掉不完整以及数据有明显矛盾的问卷,最后确认了787份有效问卷(江、浙、粤308份,川、渝、黔479份),有效问
卷比例达到了87%。
调查数据表明,2013年样本农户中70%以上的家庭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平均每户有外出劳动力1.98人,每个外出劳动力平均务工9.66个月,外出劳动力寄回(带回)家的汇款平均每户达到3.78万元(2012年)。样本地区农户的水稻种植规模偏小,2013年样本农户户均种植水稻2.94亩,平均亩产420.20公斤。表1展示了样本农户2013年水稻生产投入产出的情况。 四、实证分析结果
1.农户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
表2列示了DEAP 2.1测算的六省市样本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农户的技术效率平均为0.69,其中纯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8,效率较高(0.8以上)的农户只占了28.45%;兼业农户平均技术效率为0.69,效率较高的农户也仅有28.90%。从测算结果来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损失比较明显。
2.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为了判断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否恰当,首先将内生变量(外出务工时间)与工具变量(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和本村外出务工人数)和模型中的控制变量进行OLS回归。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对农户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影响非常显著,农户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随着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表明劳动力转移决策中迁移网络起着重要作用。然后将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与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没有发现二者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选用亲戚中外出务工人数作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的工具变量是较为合适的。
为了检验外出务工时间的内生性,分别对(3)式进行Ivtobit回归和Tobit回归。Ivtobit回归是将外出务工时间与工具变量和控制变量的OLS回归拟合值(外出务工时间拟合值)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的回归分析,Tobit回归是在不使用工具变量的情况下直接将实际的外出务工时间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回归。将两次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其卡方统计值显著,说明两种估计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应该是内生变量,意味着农户同时对劳动力外出务工和水稻生产进行决策,因此采用Ivtobit进行估计的结果才是无偏和一致的。
Ivtobit回归结果显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农业劳动力减少对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观点保持一致,即农业劳动力的流失的确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务工汇款有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但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并不支持新劳动力迁移理论的观点。户主的特征以及家庭离集市的距离对农户技术效率没有显著作用;家庭劳动力人数较少和其他作物经营面积较小的农户更愿意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地势条件的优越性在水稻生产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平原地区的技术效率显著高于丘陵地区的技术效率。
3.市场化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调节效应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市场化水平不同的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市场化指数越高,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越低。并且市场化指数对农户外出务工时间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产生了正向调节,即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劳动力流失对农户技术效率的消极较小,但是市场化水平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务工汇款对农户技术效率的作用。事实上,我国农户外出务工的汇款主要用于消费,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比较微弱,市场化水平的差异并不能改变农户对务工汇款的用途。结合两方面的作用,可以认为研究假设基本得到验证,即不同的市场化水平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的确存在差异。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我国东、西部六省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农户外出务工带来的农业劳动力减少会导致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损失,而务工汇款的流入并不能帮助农户改善技术效率;虽然市场化水平的变化对务工汇款流入与农户技术效率的关系没有产生影响,但是市场化水平提高会降低劳动力减少对技术效率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市场化水平)下,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选择视为农户家庭的同时共同决策,考虑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性有利于正确解释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效应差异;同时,重点关注外在条件(市场化水平)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而不仅仅停留在对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简单分析上;更重要的是,基于市场环境角度解释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差异为要素变化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依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了降低要素变动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带来损害,政府应该致力于改善市场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农业发展而言,应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放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让农民享受更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构建一个有利于农户依据经济利益来提高效率从而发展生产的市场环境;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服务,尤其需要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提供各种技术的社会化服务,将农业生产引向标准化的轨道,并逐渐向市场化发展。这才是劳动力转移背景下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陈超,沈荣海,展进涛.2014.农户兼业视角下的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42(5):404407.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 2010.中国市场化指数( 2010)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李勋来,李国平.2005.经济增长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3):3943.
李谷成.2008.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冲击[J].统计研究(1):542.
梁义成.2011.非农参与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农户层面的新解释[J].软科学(5):102107.
钱文荣,郑黎义.2011.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1):3138.
魏权龄.2004.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2005.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37(2):268274.
伍德里奇.2007.横截面与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林秀,徐晓明. 1996.农户生产在不同政策环境下行为研究——农户系统模型的应用[J].农业技术经济(4):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