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严峻的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因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它通过分析自然受控的现象,进而对控制自然的观念以及控制自然的制度进行批判。本文认为透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视和批判,可以因地制宜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控制自然 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王珊,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153
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对人类生存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草原是畜牧业的发展的摇篮,也是陆地上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据监测,我国的草原不同程度上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的趋势,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影响就是草原面积减少沙尘暴频发、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 年全国265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地下水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60.13%,劣四类海水海域几乎囊括我国所有近海海域。
(二)资源匮乏严重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日常生活和消费更多的依赖于有限的能源资源,如果找不到可替代的新能源,人类的未来发展则不可预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能源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个别地区水资源、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人和自然的这种矛盾越来越影响到了国家的关系。中东和南亚地区为水资源、石油资源而爆发多次武装冲突。
二、自然的控制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
(一)对控制自然的观念批判
首先需要关注的一对关系是:人与自然。
生态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人类从工具理性得到发展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试图通过工具和科技的力量,不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取而代之的是掌控自然、剥削自然。这种从“自然的尺度”出发的理论看来,正是人类掌控自然、利用自然、索取于自然的观念,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所以,要让生态危机真正消除,只需要改变这种观念,然后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核心的价值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控制不足产生的。控制自然并不意味着就是损害自然,因为自然本来就不是只为人类而生的,显然存在需要改造的部分以更好服务人类。
这是从“人的尺度”来讨论的,有意识地控制自然,就是希望它朝着顺应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以维护人类的利益。在这里,“控制自然”不仅指自然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还指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生态中心主义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和重新解读是很有必要的。莱斯首先肯定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解的控制自然观念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指出这个观点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加强了对人的控制,反而伤害了自然。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伤害还能治愈的情况下重新阐释,就是把“控制自然”上升为“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自然和人的双解放。
(二)对控制自然的制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第二个值得深思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是: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牺牲环境、保证利润的结果。激烈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只有在利润持续增长和治理环境还能提高利润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保护环境。高兹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的矛盾。佩珀认为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而非个别“贪婪”的垄断者或者消费者。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不仅对自然的剥削,还对人类本身的剥削以增加实际价值。
第二,资本主义内在扩张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佩珀通过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费、高污染企业行为的分析,揭示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的丰裕或缺乏息息相关。福斯特指出,资本不仅追求利益最大化,还追求收益最快化。投资矿产资源要收到收益至多需要一二十年,而投资生态环保项目可能就需要大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矫正大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
1.培养大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和理论上的新概括。因此,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当因地制宜构建出集保护、开发和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
第一,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让动植物免遭人为破坏;禁止过度采伐,禁止人为因素污染空气、山川、河流、海洋,让自然环境宜居宜人。为了更好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人们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生产生活,并通过通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人类的行为,保护现有的生存空间。
第二,开发时必须遵守生态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要突出凡事以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重。农业上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工业上把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或大气层;商业上,在食品中添加各种有毒物质。按这样的开发模式,《寂静的春天》绝不仅仅存在于寓言故事中。 第三,“以人为本”绝不能只成为口号。要把以人为本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不忽视精神文明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给人民大众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生存空间,让“APEC蓝”成为日常,让沙尘暴、雾霾不再成为天气预报的常用词。
2.生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它通过理论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反生态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寻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永远也无法实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当下的生态问题,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借鉴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自然环境问题。这告诉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并没有过时。
(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通过异化消费及对人的爱好和消费的操控,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会增强,对人的奴役也会加深,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资本主义无法调和的关系。但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由制度不合理而可能造成的关系冲突。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在对待诸如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这类影响人民自由而充分发展的重大危机面前,必须充分运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以保证经济平稳而持续发展,以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推进生态政治化,以求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生态政治化,就是指将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至政治问题的层面上,使制度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同步进行。生态文明和其它四个文明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筑成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新评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让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四、结语
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资源的保障。在构建过程中,要将中国国情和国外先进理念进行有机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在和未来,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它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到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从理论上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能指导我们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比我们早,他们在发展中也经历过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不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注释:
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http://www.moa.gov.cn/zwllm/jcyj/zh/201504/t20150414_ 4526567.htm.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http://www.gov.cn/xinwen/2016-06/02/content_5078966.htm.
参考文献:
[1][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侯子峰、赵芳.“控制”与“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阈.前沿.2011(17).
[5]万洲舟、刘丽娟.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华人时刊(下旬刊).2011(12).
[6]田启波、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社会科学辑刊.2009(6).
[7]彭金玉.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政治化路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8]董焕景.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研究.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控制自然 资本主义制度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王珊,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8.153
一、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对人类生存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生态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草原是畜牧业的发展的摇篮,也是陆地上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据监测,我国的草原不同程度上呈现出退化、沙漠化、盐渍化的趋势,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影响就是草原面积减少沙尘暴频发、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
《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 年全国265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78.4%;酸雨类型总体仍为硫酸型;地下水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比例为60.13%,劣四类海水海域几乎囊括我国所有近海海域。
(二)资源匮乏严重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日常生活和消费更多的依赖于有限的能源资源,如果找不到可替代的新能源,人类的未来发展则不可预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离不开能源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原因,个别地区水资源、能源资源十分匮乏,人和自然的这种矛盾越来越影响到了国家的关系。中东和南亚地区为水资源、石油资源而爆发多次武装冲突。
二、自然的控制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
(一)对控制自然的观念批判
首先需要关注的一对关系是:人与自然。
生态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人类从工具理性得到发展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就试图通过工具和科技的力量,不再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取而代之的是掌控自然、剥削自然。这种从“自然的尺度”出发的理论看来,正是人类掌控自然、利用自然、索取于自然的观念,成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所以,要让生态危机真正消除,只需要改变这种观念,然后建立一种新的观念——以保护自然环境为核心的价值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生态危机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控制不足产生的。控制自然并不意味着就是损害自然,因为自然本来就不是只为人类而生的,显然存在需要改造的部分以更好服务人类。
这是从“人的尺度”来讨论的,有意识地控制自然,就是希望它朝着顺应人类发展的方向发展,以维护人类的利益。在这里,“控制自然”不仅指自然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还指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对生态中心主义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和重新解读是很有必要的。莱斯首先肯定了生态中心主义理解的控制自然观念在历史上起过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指出这个观点在实施过程中因为加强了对人的控制,反而伤害了自然。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伤害还能治愈的情况下重新阐释,就是把“控制自然”上升为“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自然和人的双解放。
(二)对控制自然的制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
第二个值得深思的关系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内容之一就是坚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是: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第一,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牺牲环境、保证利润的结果。激烈是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努力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只有在利润持续增长和治理环境还能提高利润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保护环境。高兹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的矛盾。佩珀认为我们应该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而非个别“贪婪”的垄断者或者消费者。资本主义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因此在生产过程不仅对自然的剥削,还对人类本身的剥削以增加实际价值。
第二,资本主义内在扩张的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将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佩珀通过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费、高污染企业行为的分析,揭示出环境的质量与一个社会物质的丰裕或缺乏息息相关。福斯特指出,资本不仅追求利益最大化,还追求收益最快化。投资矿产资源要收到收益至多需要一二十年,而投资生态环保项目可能就需要大半个世纪甚至更长时间。
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矫正大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
1.培养大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见解和理论上的新概括。因此,就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当因地制宜构建出集保护、开发和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
第一,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整体性,让动植物免遭人为破坏;禁止过度采伐,禁止人为因素污染空气、山川、河流、海洋,让自然环境宜居宜人。为了更好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人们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生产生活,并通过通用的法律法规,规范人类的行为,保护现有的生存空间。
第二,开发时必须遵守生态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办事。要突出凡事以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重。农业上过度依赖化肥农药;工业上把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或大气层;商业上,在食品中添加各种有毒物质。按这样的开发模式,《寂静的春天》绝不仅仅存在于寓言故事中。 第三,“以人为本”绝不能只成为口号。要把以人为本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不忽视精神文明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给人民大众提供一个宜居宜业的生存空间,让“APEC蓝”成为日常,让沙尘暴、雾霾不再成为天气预报的常用词。
2.生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它通过理论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反生态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寻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永远也无法实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当下的生态问题,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借鉴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方法,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自然环境问题。这告诉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实践并没有过时。
(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通过异化消费及对人的爱好和消费的操控,对自然的控制能力会增强,对人的奴役也会加深,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资本主义无法调和的关系。但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利用制度优势,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由制度不合理而可能造成的关系冲突。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在对待诸如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这类影响人民自由而充分发展的重大危机面前,必须充分运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以保证经济平稳而持续发展,以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
推进生态政治化,以求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应对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生态政治化,就是指将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至政治问题的层面上,使制度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治理同步进行。生态文明和其它四个文明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筑成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新评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让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四、结语
科学合理的生态观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资源的保障。在构建过程中,要将中国国情和国外先进理念进行有机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在和未来,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它从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到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从理论上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能指导我们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比我们早,他们在发展中也经历过粗放到集约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不造成更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注释:
2014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http://www.moa.gov.cn/zwllm/jcyj/zh/201504/t20150414_ 4526567.htm.
环境保护部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http://www.gov.cn/xinwen/2016-06/02/content_5078966.htm.
参考文献:
[1][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2]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4]侯子峰、赵芳.“控制”与“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阈.前沿.2011(17).
[5]万洲舟、刘丽娟.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启示.华人时刊(下旬刊).2011(12).
[6]田启波、郑湘萍.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嫁接何以可能.社会科学辑刊.2009(6).
[7]彭金玉.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政治化路径探索.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8]董焕景.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研究.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