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继2006年结束任期后,再度当选日本首相。安倍上台伊始,即推出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在内的“三松政策”。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日本经济重陷衰退、欧债危机和美国债务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形势下,安倍提出的激进经济主张将给日本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三松”经济政策
自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以来,遭受地震、海啸和核泄露事故三重打击的日本,经济复苏任重道远。从内需来看,除灾后重建效应对经济有所拉动外,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使日本国内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低迷。从外需来看,受欧美经济衰退和中日关系因“购岛”事件急剧恶化影响,日本外贸出口下滑严重,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由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几乎并肩失速,日本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受灾后日元升值和国内经济衰退影响,企业加快向海外生产转移的步伐,产业“空心化”加剧。
从日本经济现状来看,要重振日本经济,首先需要解决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问题。因此,自命为“危机突破内阁”的安倍政权,首要任务是“尽快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结束长期通缩”。安倍提出“治理通缩必须制造通胀”的观点,并制定了经济复苏的“321”目标:即名义GDP增长3%、通货膨胀率限定在2%和实际GDP增长1%。为实现该目标,安倍晋三重启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内阁府设立日本经济再生本部,具体审议和制订经济复苏计划。同时,安倍晋三将以“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经济发展战略。就具体措施来看,在安倍晋三的强力引导和直接干预下,日本经济政策选择了“三松”道路,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同步趋向大幅宽松。
增加财政刺激力度,推出《紧急经济对策》。2013年1月11日,安倍内阁如期推出迄今最大规模的经济景气刺激计划,总额超过20万亿日元。这项被称为《紧急经济对策》(简称《对策》)的计划是安倍政府经济增长战略的第一轮措施。《对策》的重点有三项,即“复兴防灾对策”、“创造增长条件下的财富”和“生活安心(安全)与地区繁荣”,规模分别为3.8万亿日元、3.1万亿日元和3.1万亿日元。为此,日本中央政府的支出共计10.3万亿日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民间企业投资,总规模将高达20.2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将增发约5.2万亿日元的建设国债。
要求日本央行提高通胀目标,并推行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安倍晋三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持续向日本央行施压,提出实行“无限度、无限期”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日本央行应根据将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到2%的需要发行货币。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倍甚至称将不惜修改保证央行独立性的《日本银行法》,赋予日本央行制定通胀目标和无限制购入国债的权力,以满足“增印货币”的政策需求。在安倍的强大压力下,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新增10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买日本国债,实施新一轮的放量宽松措施。而现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将于2013年4月任期届满,也将有利于安倍晋三选择一位能与之默契配合的央行“掌门人”,以推行自己的货币政策理念。
强调推动日元进一步贬值,以保证日本出口盈利。安倍晋三在要求日本央行密切配合其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公开宣称:“其他国家政府正试图让本国货币贬值,日本政府也应通过确保降低日元汇率来保护本国利益。”日本央行应抵抗美国和欧洲使本币贬值的行动,并指出只有1美元兑90日元左右的汇率水平,才能保证日本出口商盈利。
安倍内阁推行“三松”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
直接目的是为自民党赢得2013年7月进行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赢得参议院选举后将结束日本“扭曲国会”的状况,为此,安倍内阁更注重短期经济数据的提升。安倍领导的自民党在众议院拥有超过半数席位,但在参议院,自民党和联合执政的公明党未能获得过半数的议席。这意味着在自民党控制的众议院通过的议案,在参议院很可能会遭到占半数以上议席的在野党否决。此种被称为“扭曲国会”的现象,使得过去五年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安倍只有在2013年7月的参议院大选中,带领自民党获得过半数的议席,才能保证自民党和内阁的政令畅通。
首要目的是结束长期以来困扰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数据显示,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年率已经连续48个月在1%以下。2012年情况依旧未见好转,截至2012年11月更是连续6个月为负数。长期通缩对实体经济具有极大的危害,将导致企业销售业绩和盈利预期下滑、失业和收入状况恶化,以及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私人部门信贷受到限制等。因此,安倍政府想要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重要目的在于推动日元贬值刺激出口。2012年,日本经济前三季度实际GDP季度环比年率分别为5.7%、-0.1%和-3.5%(图1),四季度预计仍将萎缩。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投资与消费的潜力空间有限,日本经济越来越倚重出口。因此,安倍希望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推动日元贬值,从而提高贸易竞争力,以刺激出口增长。
对日本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松”经济政策对日本经济形成短期刺激效应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紧急经济对策》将可实现刺激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两大目标。安倍内阁注重成效,意图通过此次紧急经济刺激措施“一箭双雕”,实现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创造就业岗位60万个的目标。此目标可能较易实现,原因在于:此计划将中央财政10.3萬亿日元中的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较易带动GDP增长;此计划将重点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安倍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将有助于日本出口增长。2012年11月以来,市场一直受到日本政府可能会竭力推行“无限量、无限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及要求日元贬值的影响,日元呈单边下行走势。尤其是在安倍晋三启动20.2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触及89.35点,创下2010年6月以来最低(图2)。截至2013年1月11日,日元对美元汇率较2012年11月初贬值11.31%。这无疑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利好,将有助于日企扩大出口,从而推动日本产业经济的复苏。 三是,安倍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将有助于日本企业投资的复苏及经营业绩的提升。安倍政府竭力推行经济刺激政策将有助于相关企业增加投资,同时,宽松政策的日元贬值效应将提高出口企业业绩改善的预期,这些影响均在日本股市上具有明显体现。2012年全年,日经225指数上涨22.94%,其中,11月初至12月末上涨16.43%。2013年1月11日,日经指数收盘上涨148.93点,报10801.57点,时隔23个月重返10800点以上(图3)。
“三松”经济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
首先,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及通货紧缩的“顽疾”,与货币供给没有必然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已陷入典型的“流动性陷阱”。虽然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在“解冻”信贷市场方面取得成效并阻止了危机进一步深度恶化,但由于私营及公共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破坏,政策利率又几近为零,相对于进一步举债或刺激总需求,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偿还危机前积累的巨额债务。而包括安倍内阁在内的近期历届政府倚重金融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很难达到“治本”的目的。事实證明,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础上,迄今已采取了十轮量化宽松措施,总规模高达101万亿日元,仅2012年,日本央行就五次加码量化宽松规模46万亿日元(表1),但刺激经济和结束通缩状态的收效均不大。
其次,缺乏战略性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短期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无助于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与安倍晋三需要实现短期经济目标来实现政治目的预期相反,日本需要更具战略高度的长远政策,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超过20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尽管能在短期推动显现繁荣景象,但一旦投资结束,政策推动的效果便会随之消失。近年来,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日本并不罕见,不仅安倍在2006年上任时有过类似举措,前首相麻生太郎在2008年为应对“雷曼事件”,也实施过号称“三级火箭”的经济刺激政策。但从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无助于日本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且因有失协调而缺乏长期的一致性,对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顽疾”几乎毫无作用。同时,这种对策会拖延实现长期性、实质性经济增长所需的结构调整。
最后,在老龄化、少子化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日本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改革僵化体制与重塑创新能力。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索罗剩余或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降低,这与人口老龄化有重要关系,但归根到底是制度僵化与创新退化。日本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起陷入低迷,一是因为日本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二是因为日本僵化的经济制度使创新的激情逐渐被消磨。2005年以来,日本总人口开始下降,老龄化增加了社会负担,伤害了经济增长潜力,如果安倍不能在改革经济金融体制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展,CPI即使达到2%也无法刺激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只能制造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且无益于长期增长机制的形成。
“三松”经济政策恐对日本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危害
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恶化日本债务风险。为实现《紧急经济对策》,日本政府将配套增发5.2万亿日元建设国债,这是日本时隔三年在财年中期增发国债。2012财年,日本新发国债额度也超过50万亿日元,打破了民主党政权一直维持的44万亿日元的国债额度。同时,如果日本央行提高通胀目标从1%到2%,将使日本国债收益率大涨,意味着日本政府的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而债务状况恶化又将反过来继续推升融资成本,造成恶性循环。这对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已超230%的日本财政,将更难以为继。截至2013年1月10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0.827%,较2012年11月初的0.783%上升5.62%(图4)。
另一方面,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有可能深化全球债务危机。债务货币化也可能将日本政府的公共债务负担转嫁给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广大国民。日本的公共债务90%以上被日本金融机构和国民持有,如果这些资产出现贬值,大量日本金融机构将承受偿债压力,持有美国国债高达1.1万亿美元的日本金融机构为偿清债务,则很有可能抛售美国国债,从而导致利率上升,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而未来两年,美国国债将面临提高债务上限的政治博弈与偿还超过2.4万亿美元的本息压力。欧洲也在继续艰难地应对自身的债务难题和银行业困境。因此,日本的金融机构危机很有可能会蔓延至美欧,并恶化其债务形势。
此外,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有可能导致全球汇率战争。作为被广泛使用的三种国际化货币之一,日元贬值将难以避免地出现溢出效应,对他国造成影响。如果日本通过货币贬值提振经济,在全球经济环境整体疲软形势下,这种“以邻为壑”的手段很可能被希望看到类似结果的其他国家效仿,这无疑将导致一场新的汇率战争——至少会引发贸易战。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三松”经济政策
自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以来,遭受地震、海啸和核泄露事故三重打击的日本,经济复苏任重道远。从内需来看,除灾后重建效应对经济有所拉动外,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使日本国内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持续低迷。从外需来看,受欧美经济衰退和中日关系因“购岛”事件急剧恶化影响,日本外贸出口下滑严重,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由于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几乎并肩失速,日本经济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受灾后日元升值和国内经济衰退影响,企业加快向海外生产转移的步伐,产业“空心化”加剧。
从日本经济现状来看,要重振日本经济,首先需要解决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问题。因此,自命为“危机突破内阁”的安倍政权,首要任务是“尽快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结束长期通缩”。安倍提出“治理通缩必须制造通胀”的观点,并制定了经济复苏的“321”目标:即名义GDP增长3%、通货膨胀率限定在2%和实际GDP增长1%。为实现该目标,安倍晋三重启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在内阁府设立日本经济再生本部,具体审议和制订经济复苏计划。同时,安倍晋三将以“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刺激民间投资”为经济发展战略。就具体措施来看,在安倍晋三的强力引导和直接干预下,日本经济政策选择了“三松”道路,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同步趋向大幅宽松。
增加财政刺激力度,推出《紧急经济对策》。2013年1月11日,安倍内阁如期推出迄今最大规模的经济景气刺激计划,总额超过20万亿日元。这项被称为《紧急经济对策》(简称《对策》)的计划是安倍政府经济增长战略的第一轮措施。《对策》的重点有三项,即“复兴防灾对策”、“创造增长条件下的财富”和“生活安心(安全)与地区繁荣”,规模分别为3.8万亿日元、3.1万亿日元和3.1万亿日元。为此,日本中央政府的支出共计10.3万亿日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民间企业投资,总规模将高达20.2万亿日元。为此,日本政府将增发约5.2万亿日元的建设国债。
要求日本央行提高通胀目标,并推行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安倍晋三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持续向日本央行施压,提出实行“无限度、无限期”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日本央行应根据将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到2%的需要发行货币。为实现这一目标,安倍甚至称将不惜修改保证央行独立性的《日本银行法》,赋予日本央行制定通胀目标和无限制购入国债的权力,以满足“增印货币”的政策需求。在安倍的强大压力下,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新增10万亿日元基金用于购买日本国债,实施新一轮的放量宽松措施。而现任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将于2013年4月任期届满,也将有利于安倍晋三选择一位能与之默契配合的央行“掌门人”,以推行自己的货币政策理念。
强调推动日元进一步贬值,以保证日本出口盈利。安倍晋三在要求日本央行密切配合其经济政策的同时,也公开宣称:“其他国家政府正试图让本国货币贬值,日本政府也应通过确保降低日元汇率来保护本国利益。”日本央行应抵抗美国和欧洲使本币贬值的行动,并指出只有1美元兑90日元左右的汇率水平,才能保证日本出口商盈利。
安倍内阁推行“三松”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
直接目的是为自民党赢得2013年7月进行的参议院选举。自民党赢得参议院选举后将结束日本“扭曲国会”的状况,为此,安倍内阁更注重短期经济数据的提升。安倍领导的自民党在众议院拥有超过半数席位,但在参议院,自民党和联合执政的公明党未能获得过半数的议席。这意味着在自民党控制的众议院通过的议案,在参议院很可能会遭到占半数以上议席的在野党否决。此种被称为“扭曲国会”的现象,使得过去五年日本首相的平均任期只有一年。安倍只有在2013年7月的参议院大选中,带领自民党获得过半数的议席,才能保证自民党和内阁的政令畅通。
首要目的是结束长期以来困扰日本的通货紧缩问题。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状态。数据显示,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年率已经连续48个月在1%以下。2012年情况依旧未见好转,截至2012年11月更是连续6个月为负数。长期通缩对实体经济具有极大的危害,将导致企业销售业绩和盈利预期下滑、失业和收入状况恶化,以及企业投资、居民消费和私人部门信贷受到限制等。因此,安倍政府想要重振日本经济,必须解决通货紧缩问题。
重要目的在于推动日元贬值刺激出口。2012年,日本经济前三季度实际GDP季度环比年率分别为5.7%、-0.1%和-3.5%(图1),四季度预计仍将萎缩。由于国内市场狭小,投资与消费的潜力空间有限,日本经济越来越倚重出口。因此,安倍希望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推动日元贬值,从而提高贸易竞争力,以刺激出口增长。
对日本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
“三松”经济政策对日本经济形成短期刺激效应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紧急经济对策》将可实现刺激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两大目标。安倍内阁注重成效,意图通过此次紧急经济刺激措施“一箭双雕”,实现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创造就业岗位60万个的目标。此目标可能较易实现,原因在于:此计划将中央财政10.3萬亿日元中的大部分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较易带动GDP增长;此计划将重点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在短时间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安倍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将有助于日本出口增长。2012年11月以来,市场一直受到日本政府可能会竭力推行“无限量、无限期”的货币宽松政策及要求日元贬值的影响,日元呈单边下行走势。尤其是在安倍晋三启动20.2万亿日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后,日元兑美元汇率触及89.35点,创下2010年6月以来最低(图2)。截至2013年1月11日,日元对美元汇率较2012年11月初贬值11.31%。这无疑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利好,将有助于日企扩大出口,从而推动日本产业经济的复苏。 三是,安倍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将有助于日本企业投资的复苏及经营业绩的提升。安倍政府竭力推行经济刺激政策将有助于相关企业增加投资,同时,宽松政策的日元贬值效应将提高出口企业业绩改善的预期,这些影响均在日本股市上具有明显体现。2012年全年,日经225指数上涨22.94%,其中,11月初至12月末上涨16.43%。2013年1月11日,日经指数收盘上涨148.93点,报10801.57点,时隔23个月重返10800点以上(图3)。
“三松”经济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经济的长期结构性问题
主要体现在:
首先,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及通货紧缩的“顽疾”,与货币供给没有必然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已陷入典型的“流动性陷阱”。虽然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在“解冻”信贷市场方面取得成效并阻止了危机进一步深度恶化,但由于私营及公共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严重破坏,政策利率又几近为零,相对于进一步举债或刺激总需求,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偿还危机前积累的巨额债务。而包括安倍内阁在内的近期历届政府倚重金融手段以刺激经济增长,很难达到“治本”的目的。事实證明,日本央行在零利率基础上,迄今已采取了十轮量化宽松措施,总规模高达101万亿日元,仅2012年,日本央行就五次加码量化宽松规模46万亿日元(表1),但刺激经济和结束通缩状态的收效均不大。
其次,缺乏战略性的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短期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无助于日本经济的长远发展。与安倍晋三需要实现短期经济目标来实现政治目的预期相反,日本需要更具战略高度的长远政策,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完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率。超过20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尽管能在短期推动显现繁荣景象,但一旦投资结束,政策推动的效果便会随之消失。近年来,雄心勃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日本并不罕见,不仅安倍在2006年上任时有过类似举措,前首相麻生太郎在2008年为应对“雷曼事件”,也实施过号称“三级火箭”的经济刺激政策。但从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无助于日本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且因有失协调而缺乏长期的一致性,对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顽疾”几乎毫无作用。同时,这种对策会拖延实现长期性、实质性经济增长所需的结构调整。
最后,在老龄化、少子化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日本恢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改革僵化体制与重塑创新能力。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根源在于索罗剩余或全要素劳动生产率降低,这与人口老龄化有重要关系,但归根到底是制度僵化与创新退化。日本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起陷入低迷,一是因为日本劳动力供给开始下降,二是因为日本僵化的经济制度使创新的激情逐渐被消磨。2005年以来,日本总人口开始下降,老龄化增加了社会负担,伤害了经济增长潜力,如果安倍不能在改革经济金融体制及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进展,CPI即使达到2%也无法刺激日本经济重新崛起,只能制造新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且无益于长期增长机制的形成。
“三松”经济政策恐对日本乃至全球经济带来危害
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恶化日本债务风险。为实现《紧急经济对策》,日本政府将配套增发5.2万亿日元建设国债,这是日本时隔三年在财年中期增发国债。2012财年,日本新发国债额度也超过50万亿日元,打破了民主党政权一直维持的44万亿日元的国债额度。同时,如果日本央行提高通胀目标从1%到2%,将使日本国债收益率大涨,意味着日本政府的融资成本大幅增加,而债务状况恶化又将反过来继续推升融资成本,造成恶性循环。这对公共债务占GDP比例已超230%的日本财政,将更难以为继。截至2013年1月10日,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收于0.827%,较2012年11月初的0.783%上升5.62%(图4)。
另一方面,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有可能深化全球债务危机。债务货币化也可能将日本政府的公共债务负担转嫁给日本国内的金融机构和广大国民。日本的公共债务90%以上被日本金融机构和国民持有,如果这些资产出现贬值,大量日本金融机构将承受偿债压力,持有美国国债高达1.1万亿美元的日本金融机构为偿清债务,则很有可能抛售美国国债,从而导致利率上升,美国债券价格下跌。而未来两年,美国国债将面临提高债务上限的政治博弈与偿还超过2.4万亿美元的本息压力。欧洲也在继续艰难地应对自身的债务难题和银行业困境。因此,日本的金融机构危机很有可能会蔓延至美欧,并恶化其债务形势。
此外,安倍内阁的“三松”政策将有可能导致全球汇率战争。作为被广泛使用的三种国际化货币之一,日元贬值将难以避免地出现溢出效应,对他国造成影响。如果日本通过货币贬值提振经济,在全球经济环境整体疲软形势下,这种“以邻为壑”的手段很可能被希望看到类似结果的其他国家效仿,这无疑将导致一场新的汇率战争——至少会引发贸易战。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