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担当”启示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g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震林子女在做客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的“缅怀革命先辈”对话栏目时,讲述了老将军光辉一生中的一些片段。在这些片段中,他不推责任、勇于担当的精神,尤令笔者感慨。
  老将军从不推卸责任,有了功劳都是党和人民的,有了错误都是自己的,即使他下级犯的错误,因为他是主管,也主动去承担责任,老将军的下属总是很欣慰当他的下级“很安全”。
  诚然,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在错误面前总能勇于站出来担当却着实不易。反顾当今,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把权力和荣誉当“篮球”,争先恐后,求之不得;却把任务和困难当“足球”,一马当先,踢之后快。他们在闪光灯下和长镜头里是那样的“意气风发”,而真实的个人状态却是:群众上访“躲避三舍”;基层问题“支吾推诿”;工作创新“茫然失措”。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担当绝非一种表演,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为,需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扯皮,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敢于挺身而出,将责任坚定揽下,给下属以慰藉和鼓舞。担当的“肩头”永远没有光环,只有责任和风险。担当不易,行为的背后是我们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价值观、坚定的服务理念和高度的个人修养。
  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们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矛盾、风险、考验和挑战,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这都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作者:李威)
其他文献
是时势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中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华民族诞生五千多年来,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如此凝聚人心。不少人为了党的信仰愿将牢底坐穿,上千万中国人为了党的信仰甘抛头颅;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将普通的镰刀和铁锤升腾为国家意志,使自己的党旗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永远鲜红;从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将革命性、先进性、代表性融为一体,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成
期刊
众所周知,许世友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开国上将之一。他性情刚烈,为人忠勇,侠肝义胆,充满着勇猛无畏的“大刀精神”,堪称铁血悍将。据笔者观察,人们似乎对他刚中带柔、粗中有细、儒雅风流的另一面了解并不多。不知道内情的,还以为他不过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其实他文武兼备,笃志嗜学,不但按照毛泽东的教导,把《红楼梦》看了多遍,而且还看了《汉书·周勃传》等大量史籍,不但是作诗填词的行家,还是部队文化建设的推手。
期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灿若星河的开国将帅中,有一位敢说敢做、认理不认人的犟脾气将军,他就是大将黄克诚。黄克诚一生中曾多次直言进谏,甚至不惜战场唱“反调”,与上级发生激烈争执,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一、赣州战役,与彭德怀唱“反调”    1930年10月至1932年6月,为剿灭红军,蒋介石集中强大兵力,先后三次对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彭德
期刊
在北京灵境胡同深处,有一座不起眼的老房子,它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和几间低矮的屋子。这座极普通的老房子,却曾住过一位极不普通的人,他就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共产党将领、享誉中外的杰出军事家陈赓大将。他戎马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鞠躬尽瘁,建立了卓著的历史功勋。2011年11月3日,本刊专访组走进这座老房子,拜访了陈赓大将之子、重庆警备区原副司令员陈知建将军。这位外貌酷似陈赓的将军举止言谈
期刊
为正确认识当时农村情况和农民问题,1957年4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亲率工作组,到攸县上云桥乡蹲点,历时43天,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坐小车,总是到处跑来跑去,与大家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解决问题,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总是亲自出面解决。  谭震林在1930年秋率部攻占攸县县城离开后,一直没回过家乡。当他到县城以后,县委决定将他和随行人员安排在新盖的县委招待所里,另开了“小灶”,
期刊
1930年,蒋阎冯新军阀大战爆发,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错误地估计形势,要求城市地下党也趁机暴动,并且调全国红军去攻打大城市。这个盲动路线很快碰壁,红军和地下党遭受了重大损失。李立三也被要求去莫斯科做检查,并被免职。可是,当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季米特洛夫等人听完了他的检查后,就纷纷评价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坦诚,因为他对自己的错误没有任何文过饰非,对党造成的损失非常沉痛,给他作出的结论是没有两面派手
期刊
本刊本期发表了跟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二十多年的秘书张志功同志回忆录《我在习老身边二十年》,文中记载这么一件事:习仲勋88岁高龄那天,习家四代聚集于深圳为老人祝寿,按中国人的传统说法是人生最重要的“米寿”。而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在身,无法脱身参加,为父亲祝寿。于是,他就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祝寿信。信写得感情真挚,充满了对父母哺育的感恩之情,表示要学习父亲高尚品德:一是学您
期刊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受到迫害和压制的干部群众重新燃起了依靠党和政府平反冤假错案的希望。因此,这一时期,要求为个人和亲属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的人群,纷纷涌向北京。从而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壮观的信访大潮。如“1978年1月,即胡耀邦到中组部安排就绪后的第一个月,每天就有几百人到中组部上访,全月来信达六麻袋。”①  为了应对和妥善解决好如潮般的上访问题,
期刊
1950年2月28日,毛泽东访苏归来到沈阳。驻地准备的晚餐非常丰盛,毛泽东一到餐厅,脸就沉了下来。就餐时,他只吃了一点青菜,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用这种方式罢宴。饭后,毛泽东在会议室对地方领导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你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样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  为了不养成挥霍无度的吃喝风,毛泽东严厉痛斥领导干部,这种心忧百姓、廉洁清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至今饱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而他也曾是“右倾机会主义者”、“托陈取消派”……没有哪一个人的一生如他这般曲曲折折跌宕起伏,既经历过巅峰时期的叱咤风云、纵横政坛,也遭遇过落魄时的蛰居寒乡、疾病缠身。  他,就是陈独秀,被胡适称为“终身反对派”的陈独秀。他的一生,不唯莫(莫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