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中的企业意识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提出了“企业意识”的概念,论述了职业院校管理中应该强化的企业意识,具体包括市场意识、职业意识、企业化管理意识等,对于改进职业院校现行管理中的弊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实现职业院校特殊的办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管理理念企业意识
  [作者简介]杨国兰(1965- ),女,江西临川人,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国际商务系讲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广东深圳51804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21-02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面向市场,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创新若要取得成功,既要有相关政策、环境的支持,还必须关注价值观念、意识、管理思维与方式等方面,这些“内因”对职业院校的运作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决定着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
  
  一﹑“企业意识”提出的动因和必要性
  
  “企业意识”提出的根本动因,是实现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解决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特殊性
  职业院校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属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或“工程型”人才。第二个方面是“产品”本身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生产的产品”应适销对路,培养的人才要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办学目标和“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市场意识、职业意识和企业意识,否则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培养。由此类推,如果学校管理者职业能力、管理水平低下,也难以建设一个具有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而影响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压力
  目前职业院校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产品”不受市场欢迎、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屡有发生;教学方法和模式传统化,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尤其在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人浮于事、行政效能低、管理水平不理想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说明企业意识的匮乏是严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要突破这些“瓶颈”,就必须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办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同时,在院校管理方面应强化企业意识,引进“企业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二﹑“企业意识”的内涵
  
  笔者认为,所谓企业意识就是现代企业的思维、理念与价值观、职业氛围和企业化管理理念与方法。具体包括成本与效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职业意识以及企业化管理意识等。因为市场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第一要素,职业意识是现代企业和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企业化管理意识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灵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俞仲文院长就职业院校的定位方面有过形象的描述,他说:“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员工,但还不完全是员工;教室是车间,但不完全是车间;教师是师傅,但不仅仅是师傅;校长是企业家,但不完全是企业家。”这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管理思想中的企业意识。本文将着重分析职业院校管理应具备的企业意识,并提出建议。
  
  三﹑职业院校办学管理中强化企业意识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强调市场意识,实现办学目标
  虽然在校生还不是企业员工,但是,职业院校应从企业对学生的需求出发,按照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进行学生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岗位职业技能的“职业人”。
  1.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是变化的、复杂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时俱进,紧跟市场。要及时开展市场调研,在准确掌握、细致分析市场信息的前提下,进行专业设置,或及时调整已有的专业结构。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及时了解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发展等状况,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对行业专业人才状况进行调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标准)的分析研究工作,以确保人才培养计划符合市场,贴近市场。
  2.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就业导向”是一种强调国家统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的机制。因此,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是很难成功的。同时,“就业导向”又是一种模式,即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始终围绕着社会、市场和企业进行办学,充分体现市场意识。
  (二)强化职业意识,改革教学模式
  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做什么”,就像企业车间一样,重视员工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来实施教学。教学模式中的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與能力两个方面。
  1.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首先,必须进行职业分析,并在职业分析基础之上进行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注重学生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职业分析是指对某职业的全部工作的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名称、定义、职业环境、职业基本要求、工作职责和任务,技能和知识要求等。其次,应开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把实践置于教学体系的中心地位,通过在职业活动中的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各种技能。
  2.教师应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的作用,像师傅,又比师傅的角色丰富,作用更大。教师应在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教练,在职业活动训练中做学生的引导者。要当好教练和引导者,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过硬的职业能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三)激发企业化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机制
  公办职业院校由于有政府的支持,与民办院校相比,在资金、生存等方面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企业意识相对淡薄,企业化管理水平较低。因而,应该激发各级管理者的企业化管理意识,包括务实意识、职业意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逐步引进企业化管理机制。
  1.强调务实意识、职业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务实意识是企业管理的最基本意识,如果企业作风务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就达不到经营目标,也就不能在竞争中立足。公办职业院校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小,在管理方面缺乏务实的意识,最突出的表现是在会风方面,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习惯大于需求,大量地浪费时间,解决问题的效果有限,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如开会成了有些管理人员唯一的工作形式,只要有一点事就召集大家开会,似乎不开会就不能工作;会议中已经发了文字材料的,还要照着材料再念一遍,而且不同级别领导的点评或发言内容重复,浪费教师从事备课、教研等本职工作的宝贵时间。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提倡“会能不开的则不开,能少则少,能短则短”的会风。再者,内部管理过于行政化,机构臃肿、行政部门职责重叠、职责不清晰等情况也很普遍,造成了工作效率、行政效能低下。职业院校往往只关注教师和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忽略了行政职能部门的员工素质,行政管理人员具有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者寥寥无几。同时,由于长期的“机关式”管理,管理人员缺少压力和动力,选拔干部重资历、轻能力,“当官”成了“铁饭碗”,从而助长了“衙门作风”和“官僚作风”。实际上,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同样应该具备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学校的行政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
  2.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是国际企业界的主流价值观,对职业院校的管理有重要的借鑒价值。
  首先,“以人为本”体现为尊重人的需要。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存、安全、社会交往、受尊重、自我实现,这五种需要的排列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往往更倾向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他们很多来自于企业,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具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到职业院校工作后,如果学校管理方面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缺乏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与企业相比反差较大,往往容易造成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难以施展才华,对学校失去信心。因此,职业院校的各级管理者应该研究教师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尊重教师的需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最大潜力和才能。
  其次,“以人为本”还体现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认为,之所以不同的组织会对员工持不同态度,主要是与管理者对人的本质看法和假设不同相关。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一般人都不喜欢工作,一旦可能都逃避工作,所以对大多数人都必须进行强迫、控制及指挥,甚至要以惩罚相威胁;一般人都愿意被人指挥并希望逃避责任。Y理论却认为:一般人在本质上并不厌恶工作;外部控制和惩罚并不是能够使人们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唯一手段;激励人们的最好办法是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感等高层次需要,在适当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去寻求责任;较高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等各种能力是非常广泛地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的。1961年,美国现代行为科学家任西斯·里卡尔特(Rensis Likert)在其著作《管理的新模式》中指出:“领导以及其他类型的组织工作必须最大限度地保证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背景、价值准则和期望所形成的视角,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确认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支持性的,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受到重视,都有自己的价值。”该著作还认为现实中存在两种组织体系,一是“X理论”对应的组织体系,管理者表现出来的是对下属不信任,管理者独裁、专制,由于屈从于权力的压力,员工只能服从领导,也能保持相当的工作次第,但满足感低,创造性和能力难以得到更大的发挥;二是“Y理论”对应的组织体系,表现为管理者对下属有充分的信心和信任,和下属的关系是具有包容性和友好的,决策权分散而民主。许多公办职业院校由于“能上不能下”等不灵活的用人机制,选拔干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具有第一种管理行为的管理者较常见,这样势必会造成士气低下,不利于教师挖掘自我潜力,影响教师创造力的发挥。但是,由于管理者自身思想和风格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管理行为也不同,职业院校管理者也存在第二种管理行为,这种行为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当然,院校和企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组织,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将企业意识引入职业院校管理中,不是机械地“全盘照搬”“生搬硬套”,必须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职业院校应该在借鉴企业化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状况等要素,摒弃那些不适应职业院校发展的落后、僵化的管理思维,强化企业意识,以创新和改革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
  [2]白汉刚.职业院校的组织文化变革过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3]徐俊.从就业角度谈高职院校的办学[J].教育与职业,2006(29).
  [4]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9-21.
其他文献
以结焦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在热重分析仪上进行催化剂再生烧炭实验,在500~650℃和氧分压10~25 k Pa的条件下,考察了再生温度、氧分压及时间对烧炭过程的影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