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的自性危机与合法化困境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文学理论两类命题,即事实陈述命题与价值论命题的反思,力图在人文性、自主性与科学性的和谐中为文学理论确立合理存在的支点.
其他文献
20世纪西方的美学原理的代表性著作,迪基《美学导论》用了一种史论结合的方式写作,提出了不少与中国美学原理不同的观点和内容,特别是“制度论”。从而与中国美学原理在写作方式、体系结构、观念诠释、具体内容等方面,形成对照。
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对当代人类的生活与命运产生着深刻与重要的影响。而由于在物质基础、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差异,其进程与结果也总是难免“几家欢乐几家愁”。由这一剧烈社会变动所产生的“城市问题”乃至“城市危机”,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如此。从城市化的历史看,这一进程在人类社会中已持续了一二百年的时间。
由于历史原因和观念偏向,学界往往笼统地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分开,于是一些具有承继性的关系被人为割断。中国现代旧体诗词、中国现代作家与旧体诗词关系的被忽略即是其典型例子。林语堂与中国旧体诗词有着重要的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将之看成中国入的宗教信仰,一生都坚持以旧体诗词表情达意,以诗意的情怀看待世界和人生。当然,在对旧体诗词和新诗的融会和建构等方面,林语堂尚缺乏理性的自觉和探求。
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关于四大极微的理论和九种实的观点明显具有多元实在论的本体论性质。其和合句义论、声无常论、因中无果论等学说则具有整体涌现论的复杂系统理论的性质。胜论哲学认为感觉的发生是业(运动)、德(对象的性质)与意(意向)的合,声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这些思想又与当代信息哲学关于认识的信息中介论的相关理论相吻合。
1.序论 韩国最早体系性的著述朝鲜儒学史的玄相允曾就儒学对韩国社会的消极作用如下列举指出: “慕华思想、家族主义的弊端、等级思想、文弱、产业能力的低下、尚名主义、复古思想等”。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精粹。中英诗歌虽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背景下由不同的诗人们创作而成,但由于这些作品用来表现人间的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人间情感,故即使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的诗歌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力图以文学的可比性为基础,分析爱伦·坡诗歌《乌鸦》与贾谊《鹏鸟赋》之相异与相似。
本文思考了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意义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探索了艺术作品在存在论意义上的真理性与内容上的真理性之问的关系,提出作品的存在论意义该当建立在作品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对存在论意义的反思取代对意义的探索,这正是海德格尔所犯错误的原因。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方法虽无益于作品意义的真理性建构,却对我们建构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和促成经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具有指引性。
全球发展的公正性应是人际公正与环境公正在新旧全球化转换过程中的体现。全球发展的公正性应该有利于“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应该有利于缩小各主体之间的差距而不是扩大差距,应该在全球发展中公正地分配权利与义务——使权利与义务对等,而全球发展不公正主要是权利与义务的分配与履行不公正。
普遍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的"中道"思想,由于其诞生的背景不同,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佛教般若中观的中道超越模式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提出"真谛"与"俗谛"的"不一不二"关系,从早期佛教追求离欲、脱苦的"出离",而迈向追求万法实相的"真实"存在之维.这既奠定了佛教发展的现实主义品格,也启发了"在世俗化的文化中,继续发现超越性的存在".本文将通过对佛教般若中观的超越模式的分析和诠释来探讨这种超越之路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启迪.
我国连续数年为实现经济“软着陆”面取的紧缩措施,使国民经济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迹象,有效需求不足。为抖动消费需求,国家通过国债发行刺激经济。这种情况下,国债发放的政策取向便成为抖动民间投资与消费、实现“乘数效应”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分析,力求找出一条实现“乘数效应”的政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