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的数量越来越多,建筑施工技术也日趋成熟,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就是现代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分析了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并提出几点无缝施工技术的施工工艺,希望可以为同行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高层的建筑逐渐增多。在建筑物中的厚度、体积以及髙度方面有所增加的过程中,随之所要承担的荷载也逐渐增大。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普遍的使用到了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的工程中,具备着高质量的矿物掺合料以及减水剂,使得在混凝土的施工中普遍应用。水灰比有所减少,建筑材料断裂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可是因为还存在着种种原因,让裂缝现象出现在混凝土当中。本文就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概述
1、 对整体有着较高的要求
大型设备和高层建筑中往往会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比如高层建筑的箱型基础等。因此就不可以让施工缝预留设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连续浇筑的方法。
2、 有着较大的结构体积
在浇筑之后,混凝土会有大量水化热的产生,并且这些水化热会积聚在结构的内部,不容易挥发。这样就会增大内外部的温差,导致很大的温差应力产生,从而增大混凝土工程的结构体积。
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通常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根据全国调查显示,建筑地下底板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占总数的20%左右,外墙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占调查总数的80%左右。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结构长期受到裂缝的困扰,在技术上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强大的约束力 大体积混凝土在土木建筑工程当中,一般所涉及到的浇筑物结构是整体形式的,会产生显著的醜力。外部形势下的约束力能够造成严重裂缝的产生。外部的约束力除外,还会在内部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一系列约束力是和温度效应相连的’内部约束力是被温度效应所制约的。
三、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阶段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施工材料、施工器具和施工技术的准备。在施工材料的准备环节,在配置混凝土的时候,需要选用那些有着较低水化热和中水化热的水泥。大体积混凝土绝对面积的 80%左右都是骨料,保持表面清洁,并且没有弱包裹层,有着较小的线膨胀系数和良好的级配。在掺用外加剂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控制量。在工程建设中减少水泥的运用,添加的外加剂需要保证具有复验单和质量保证书。在施工中使用的水,也需要保证其没有含害物质。在施工技术准备环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在混凝土的供应单位办理相关的申请和委托单。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还需要有专门的技工来检查所有的施工机具。在浇筑阶段,还需要进行跟进检修工作。
2、 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拌置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比较高质量的混凝土,那么就需要依据相关的配合比来配置混凝土。配合比是依据相关的理论和试验计算出来的,并且需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此外,还需要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水热化程度,可以采用减少水泥用量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需要将适当量的外加剂或者粉煤灰添加進去即可。在配置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就需要用克来衡量各种材料的投放量,这样配置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搅拌的时候,不能够违反相关的规则和要求。要合理的控制搅拌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搅拌时间没有控制好,就会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又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比较多的混凝土,这样就需要搅拌大量的混凝土。如此就可以采用集中配置和搅拌的方式,来实现在拌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减少材料损耗的目的。
3、 混凝土的泵送运输
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将适量的减水剂、沸石粉或者粉煤灰等添加进去,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水化热。不需要使用过多的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如果在输送和浇筑的时候采用的是混凝土泵,那么就可以将适量的泵送剂掺加进去。要首先对泵车进行调试,保证其正常之后才能进行供料。要设置专人来操作每一台泵车,指挥台对其进行统一指挥,泵送速度要依据前台的要求来进行加快或者放慢。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需要将漏电装置安装在电箱上。操作人员也需要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如佩戴一些绝缘手套、穿橡胶鞋等。
4、 混凝土的浇筑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有这样几种混凝土的浇筑形式,分别是全面分层浇筑、斜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全面分层浇筑指的是在完成了第一层全面浇筑之后,开始对第二层进行浇筑。并且浇筑第二层时,需要保证第一层没有初凝,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以此类推。斜面分层浇筑主要应用于那些结构长度是厚度三倍的情况,并且斜面坡度也不能大于 1/3、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浇筑,然后逐步的向上。分段分层浇筑的方法指的是将底层作为浇筑的首先部位,然后达到了规定的距离,就开始浇筑第二层,接着依次向前面的其他各层进行浇筑。
5、 混凝土的养护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十分大的体积需要进行施工,因此就很难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但是,如果混凝土养护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裂缝问题产生于混凝土中。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方面,外层水热化程度不同于内部,这是一个难点。这样外层混凝土收缩速度就会快于内部收缩速度,导致裂缝问题的产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异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GBJ11928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0的规定,产生0.2~0.7 MPa以下自应力混凝土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采取了降低水灰比的措施。采取该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浇筑阶段,采用二次振捣的工艺,即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避免混凝土因沉降收缩而引起的裂缝。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是非常有必要的。混凝土浇筑的控制,主要是要控制好早期裂缝的产生,从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形成时间看,裂缝往往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到终凝这段时间内,在施工方案讨论过程中,将大体积混凝土1次或3次搓平、抹压,特别是初凝抹压作为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一项重要控制措施,这对于弥合部分早期裂缝是不可缺少的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全部采用了掺加ZY膨胀剂的混凝土。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 h后,采取不间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 d,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大体积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 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 d或设计龄期。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还需要在以后工程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
结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的工程中,会包含许多的因素,是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文本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当中,经常出现的裂缝现象进行了分析。有必要对施工的方案严格设 计,施工的材料要选取和标准相符的,同时要对每一项的施工技术严格关注,要力求将裂缝问题的产生得以避免。
参考文献
[1] 李兵,任延波.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2] 周宇巍.大体积砼无缝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3] 邓滔峰.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的城市建设中,高层的建筑逐渐增多。在建筑物中的厚度、体积以及髙度方面有所增加的过程中,随之所要承担的荷载也逐渐增大。因此,建筑工程的施工中普遍的使用到了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的工程中,具备着高质量的矿物掺合料以及减水剂,使得在混凝土的施工中普遍应用。水灰比有所减少,建筑材料断裂的状况就会得到改善,可是因为还存在着种种原因,让裂缝现象出现在混凝土当中。本文就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为基本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点概述
1、 对整体有着较高的要求
大型设备和高层建筑中往往会有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比如高层建筑的箱型基础等。因此就不可以让施工缝预留设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连续浇筑的方法。
2、 有着较大的结构体积
在浇筑之后,混凝土会有大量水化热的产生,并且这些水化热会积聚在结构的内部,不容易挥发。这样就会增大内外部的温差,导致很大的温差应力产生,从而增大混凝土工程的结构体积。
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通常都会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根据全国调查显示,建筑地下底板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占总数的20%左右,外墙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占调查总数的80%左右。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结构长期受到裂缝的困扰,在技术上一直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强大的约束力 大体积混凝土在土木建筑工程当中,一般所涉及到的浇筑物结构是整体形式的,会产生显著的醜力。外部形势下的约束力能够造成严重裂缝的产生。外部的约束力除外,还会在内部产生较强的约束力。这一系列约束力是和温度效应相连的’内部约束力是被温度效应所制约的。
三、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工艺
1、 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阶段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施工材料、施工器具和施工技术的准备。在施工材料的准备环节,在配置混凝土的时候,需要选用那些有着较低水化热和中水化热的水泥。大体积混凝土绝对面积的 80%左右都是骨料,保持表面清洁,并且没有弱包裹层,有着较小的线膨胀系数和良好的级配。在掺用外加剂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来控制量。在工程建设中减少水泥的运用,添加的外加剂需要保证具有复验单和质量保证书。在施工中使用的水,也需要保证其没有含害物质。在施工技术准备环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在混凝土的供应单位办理相关的申请和委托单。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还需要有专门的技工来检查所有的施工机具。在浇筑阶段,还需要进行跟进检修工作。
2、 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拌置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比较高质量的混凝土,那么就需要依据相关的配合比来配置混凝土。配合比是依据相关的理论和试验计算出来的,并且需要经过很多次的试验。此外,还需要尽量降低混凝土的水热化程度,可以采用减少水泥用量的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只需要将适当量的外加剂或者粉煤灰添加進去即可。在配置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就需要用克来衡量各种材料的投放量,这样配置的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在搅拌的时候,不能够违反相关的规则和要求。要合理的控制搅拌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搅拌时间没有控制好,就会对混凝土的和易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又因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需要比较多的混凝土,这样就需要搅拌大量的混凝土。如此就可以采用集中配置和搅拌的方式,来实现在拌置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减少材料损耗的目的。
3、 混凝土的泵送运输
在配置混凝土的过程中,可以将适量的减水剂、沸石粉或者粉煤灰等添加进去,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水化热。不需要使用过多的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也可以有效的改善。如果在输送和浇筑的时候采用的是混凝土泵,那么就可以将适量的泵送剂掺加进去。要首先对泵车进行调试,保证其正常之后才能进行供料。要设置专人来操作每一台泵车,指挥台对其进行统一指挥,泵送速度要依据前台的要求来进行加快或者放慢。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需要将漏电装置安装在电箱上。操作人员也需要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如佩戴一些绝缘手套、穿橡胶鞋等。
4、 混凝土的浇筑
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有这样几种混凝土的浇筑形式,分别是全面分层浇筑、斜面分层浇筑、分段分层浇筑。全面分层浇筑指的是在完成了第一层全面浇筑之后,开始对第二层进行浇筑。并且浇筑第二层时,需要保证第一层没有初凝,然后按照这样的方法以此类推。斜面分层浇筑主要应用于那些结构长度是厚度三倍的情况,并且斜面坡度也不能大于 1/3、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浇筑,然后逐步的向上。分段分层浇筑的方法指的是将底层作为浇筑的首先部位,然后达到了规定的距离,就开始浇筑第二层,接着依次向前面的其他各层进行浇筑。
5、 混凝土的养护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有着十分大的体积需要进行施工,因此就很难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但是,如果混凝土养护的质量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裂缝问题产生于混凝土中。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方面,外层水热化程度不同于内部,这是一个难点。这样外层混凝土收缩速度就会快于内部收缩速度,导致裂缝问题的产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异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据GBJ119288/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0的规定,产生0.2~0.7 MPa以下自应力混凝土为补偿收缩混凝土。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配,采取了降低水灰比的措施。采取该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在混凝土浇筑阶段,采用二次振捣的工艺,即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避免混凝土因沉降收缩而引起的裂缝。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出现是非常有必要的。混凝土浇筑的控制,主要是要控制好早期裂缝的产生,从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形成时间看,裂缝往往发生在混凝土初凝到终凝这段时间内,在施工方案讨论过程中,将大体积混凝土1次或3次搓平、抹压,特别是初凝抹压作为控制早期收缩裂缝的一项重要控制措施,这对于弥合部分早期裂缝是不可缺少的工艺。混凝土的养护全部采用了掺加ZY膨胀剂的混凝土。按照养护制度,在混凝土抹压后,能上人时即铺上麻袋片或草席,用水浇湿保养,混凝土硬化3~4 h后,采取不间断淋水保温,采用这些养护方法不得少于14 d,以上养护措施的实施对大体积应用超长无缝结构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浇注完毕后,应及时洒水养护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这样既减少外界高温倒罐,又防止干缩裂缝的发生,促进混凝土强度的稳定增长。一般在浇注完毕后12~18 h内立即开始养护,连续养护时间不少于28 d或设计龄期。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还需要在以后工程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
结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在建筑的工程中,会包含许多的因素,是综合性较强的技术。文本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当中,经常出现的裂缝现象进行了分析。有必要对施工的方案严格设 计,施工的材料要选取和标准相符的,同时要对每一项的施工技术严格关注,要力求将裂缝问题的产生得以避免。
参考文献
[1] 李兵,任延波.浅谈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2] 周宇巍.大体积砼无缝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
[3] 邓滔峰.对大体积混凝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