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用地和农用地受到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健康隐患,环境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近几年来对产业废弃地的修复实践,人们越来越多的意识到之前的修复理念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在生态可持续的发展背景下,欧美各国积极提倡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全面考察工业废弃地的可修复行为对环境、社会和经济造成的影响,从而使修复行为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本文介绍了绿色可持续恢复的概念、发展及其实施方法,并根据德国景观实例分析了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原则,根据我国土壤修复的现状提出了进行绿色可持续修复的必要性。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绿色可持续 ;修复; 景观; 德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区开始重新审视城乡交接地带的绿地建设,目光也随即转向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生态修复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本底环境。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在中小城镇,亦或是大城市,其边缘区是城乡过渡地带,用地大都以农业为主。因此,本文以德国为代表的景观设计为研究方向,重点探索被环境破坏的城市边缘区域的生态修复与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
1. 发展现状研究
国内方面,随着国内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壤被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风险,也向环境部门提出了挑战。
国外方面,德国坚持可持续性城市的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从上开始”的原则,让更多太阳能设备登上生态城市的屋顶。德国可持续性城市中的重点空间针对性地发展生境,将其通过相关的发展和联合措施连接成网络,并对这些重点空间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适宜的措施。
2. 研究的意义
景观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性营造探析模糊,且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體系和规划模式。因此,本文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绿色可持续景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外可持续景观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启示。文章旨在研究德国景观设计中对工业废弃地的可持续修复以及生态景观理念,对生态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以此指导实践,完善城市公园系统的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
3. 案例解析——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3.1 公园背景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总占地而积230 公顷。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为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已经成为是一个占地20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
3.2 景观层次分析及应对策略
拉茨的设计思想清晰而理性,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了这片破碎的地块。
(1)水公园
园区最低水位由净化水道、净水箱和冷却池组成。在运河净水可以回收,污水处理,水的收集,导致原有的冷却池和沉淀池的工厂,通过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水渠两岸种植了自由生长的植物,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平台和台阶,不但满足景观的层次感,还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2)铁路公园
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的最高层次,主要体现原有的高架步行道景观,植物很少,景观层次较单调,高架桥高出地面约12m,由台阶、楼梯等相联结。
(3)公共使用区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熔渣公园,原来是堆放废渣的地方,现在改造为林荫广场,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工厂中的植物均保留,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尽可能地去利用,并在广场中均匀栽植桦树。
(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将原来分散的城市街道连接成完整的交通系统。公园中的人行道路,比较宽敞的道路,两边配以植物,走在道路上一片绿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由废弃的材料铺成的道路,既可以通行,又可作为植物生长的介质。
4. 小结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逐渐沦为城市的伤疤,如何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生态修复是解决公园自然景观破碎、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深入了解工业废弃地公园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工业废弃地公园的概念和功能作用,研究相应的技术路线及规划模式,制定出适合废弃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技术景观营造模式,结论如下:
(1)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区、城乡交接带之上,其规划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城乡统筹理论、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美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因此,文章从整体出发,尊重场地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现状,制定出生态优先、郊趣与农乐相结合、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结合的设计原则。
(2)文章对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选址以及生态环境做了分析,找出普遍的症结所在,提出在植被修复方面实现人为促进群落演替,选取成活率高,耐贫瘠的乡土植物;选择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营养的植物等。对于河流的生态修复提出从水体净化和水生生物修复两方面着手,根据河流的具体特征总结出水体净化技术常用的方法来构建完整的生态食物链。通过以上生态修复技术达到改善区域环境,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通过对德国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项目背景、原场地特征以及现状条件分析,对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建设进行全局把握,并从生态修复及乡土景观营造两个方面来规划设计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文章提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发展是根植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应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力求实现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珍香,顾培亮等. 1998.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管理世界,(02):209.
[2] 彼得·程.生态德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3]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10.00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 ;绿色可持续 ;修复; 景观; 德国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各地区开始重新审视城乡交接地带的绿地建设,目光也随即转向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生态修复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未来发展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本底环境。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选址在城市边缘区,在中小城镇,亦或是大城市,其边缘区是城乡过渡地带,用地大都以农业为主。因此,本文以德国为代表的景观设计为研究方向,重点探索被环境破坏的城市边缘区域的生态修复与乡土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
1. 发展现状研究
国内方面,随着国内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壤被污染,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风险,也向环境部门提出了挑战。
国外方面,德国坚持可持续性城市的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从上开始”的原则,让更多太阳能设备登上生态城市的屋顶。德国可持续性城市中的重点空间针对性地发展生境,将其通过相关的发展和联合措施连接成网络,并对这些重点空间进行详细记录并制定适宜的措施。
2. 研究的意义
景观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性营造探析模糊,且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法律體系和规划模式。因此,本文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绿色可持续景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国外可持续景观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启示。文章旨在研究德国景观设计中对工业废弃地的可持续修复以及生态景观理念,对生态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以此指导实践,完善城市公园系统的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
3. 案例解析——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后工业景观公园指的是:依托工业废弃地上的后工业景观,将场地上的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组织整理成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3.1 公园背景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德国杜伊斯堡市的北部,总占地而积230 公顷。公园建在原钢铁厂与炼炉厂所在地,是工业地更新与改造的经典设计案例。为德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设计,已经成为是一个占地20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
3.2 景观层次分析及应对策略
拉茨的设计思想清晰而理性,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了这片破碎的地块。
(1)水公园
园区最低水位由净化水道、净水箱和冷却池组成。在运河净水可以回收,污水处理,水的收集,导致原有的冷却池和沉淀池的工厂,通过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
水渠两岸种植了自由生长的植物,每隔一段距离布置有平台和台阶,不但满足景观的层次感,还满足游人亲水的需求。
(2)铁路公园
铁路公园与高架步行道系统相结合,是园区的最高层次,主要体现原有的高架步行道景观,植物很少,景观层次较单调,高架桥高出地面约12m,由台阶、楼梯等相联结。
(3)公共使用区
包括金属广场、考珀活动场地、熔渣公园、料仓花园、开放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
熔渣公园,原来是堆放废渣的地方,现在改造为林荫广场,作为举办多种活动的场所。工厂中的植物均保留,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尽可能地去利用,并在广场中均匀栽植桦树。
(4)公园道路系统
包括公园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将原来分散的城市街道连接成完整的交通系统。公园中的人行道路,比较宽敞的道路,两边配以植物,走在道路上一片绿色尽收眼底,美不胜收。由废弃的材料铺成的道路,既可以通行,又可作为植物生长的介质。
4. 小结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环境、社会、经济等问题,逐渐沦为城市的伤疤,如何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生态修复是解决公园自然景观破碎、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文章在深入了解工业废弃地公园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的基础上,重新梳理工业废弃地公园的概念和功能作用,研究相应的技术路线及规划模式,制定出适合废弃地公园的生态修复技术景观营造模式,结论如下:
(1)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位于城市边缘区、城乡交接带之上,其规划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城乡统筹理论、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美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因此,文章从整体出发,尊重场地的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现状,制定出生态优先、郊趣与农乐相结合、地域文化与乡土景观结合的设计原则。
(2)文章对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选址以及生态环境做了分析,找出普遍的症结所在,提出在植被修复方面实现人为促进群落演替,选取成活率高,耐贫瘠的乡土植物;选择能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营养的植物等。对于河流的生态修复提出从水体净化和水生生物修复两方面着手,根据河流的具体特征总结出水体净化技术常用的方法来构建完整的生态食物链。通过以上生态修复技术达到改善区域环境,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通过对德国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项目背景、原场地特征以及现状条件分析,对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建设进行全局把握,并从生态修复及乡土景观营造两个方面来规划设计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文章提出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发展是根植于城市发展生态建设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应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力求实现工业废弃地景观公园的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珍香,顾培亮等. 1998.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的研究.管理世界,(02):209.
[2] 彼得·程.生态德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3] 王向荣,林菁.《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