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多种原因,在思维方式上我们的学生,已长期习惯于具体形象思维,缺乏抽象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坚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而我们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本地土生生长的,可以说是长期置身于“本土资源”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通过对自己近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向其他教师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设置情境的目的,否则情境依然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为此除了采用教材资源外,如果适当的采用一些本土资源、地域资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与教材资源形成互补,将会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活化书本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能在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构建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走进书本,与书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书本知识与这些资源相印证,从而使学生将直接经验迁移到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可信,生动有趣,更具说服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选择符合我们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境案例,使学生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思想认识自然而然得到升华。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过以下尝试:
一.本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真实
“从生活走向知识,从知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真实性。本土材料取材于本地,离学生很近,为其所熟知,学生对此有切身的感受,这使得本土材料更具有真实性,用在教学过程中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笔者在教学《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时,列举了我县每年夏秋季到来时,桃子、杏子、苹果等各种水果陆续上市,引起价格不断下降;每到冬春季节,各种水果供应明显减少,其价格不断上涨。然后问:“为什么夏秋季节水果越来越便宜,而在冬春季节越来越贵?”这些情景几乎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有的学生在买水果时切身感受过,学生对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稍加思考基本上都能答出由于季节等原因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的变动,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二.本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有趣,学生参与更积极更主动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由于本土资源取材于身边的事物、景物,生动有趣,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书本知识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其自觉从生活中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因为我们学生长期生活在白龙江畔,我特意做了如下设问,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问学生:“白龙江在运动吗?”答:“在运动”。问:“昨天一天从早到晚,白龙江有变化吗?”学生有的答:“差不多”,有的答:“有变化”。我又问:“一点变化都没有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有变化,但不明显。”我继续问:“过去的白龙江还是现在的白龙江吗?”学生答:“是。”我再问:“白龙江变成别的江了吗?”学生答:“没有。”我紧接着问:“从刚才的讨论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的得出: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三.乡土资源使教学具有亲近感,更具说服力。
政治学科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若把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能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而被学生接受,而且能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本土资源由于来自本地,来自于学生身边,因此学生对此便会有一种亲近感、可信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准确使用,恰当把握,便会使这种资源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文化生活》中“透视文化多样性”一目时,除了列举的实例外,我拉近距离,缩小范围,补充了本土资源。我问:“同是藏族,我县与其他藏区,我县不同乡镇,在语言、服饰、歌舞等方面有区别吗?”这样设问其实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由于我们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对此有切身感受,因此异口同声的回答:“有区别。”我继续问:“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原理的理解也就更具体,更深刻,同时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乡土资源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政治学科的很多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本土资源来自本地,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对本土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若把书本知识与本土实例结合,准确恰当的使用和把握,就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
例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时比较困难,我们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牧区,因此我专门设问:“你是通过动物(共性)认识、牛羊等具体的动物(个性)的,还是通过牛羊等具体的动物认识动物的?”学生一下来了兴致,稍加思考就回答:“通过牛羊等具体的动物认识动物的。”我接着问:“你能看到的是动物,还是牛羊等具体的动物?”学生回答:“具体的动物。”我接着问:“牛羊等与其他动物有区别,他们是不是动物?”学生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再次发问:“你们能找出一种不是牛羊等具体动物的动物吗?”学生答:“不能。”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绪引上了一条特定的路径,从而使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具体和深刻了。
根据教学需要,如果将上述本土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将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恰当的补充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还大有文章可做。本人将继续与业内同行深入探索,以提高新课标下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
通过对自己近几年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以及向其他教师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在创设教学情境上,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设置情境的目的,否则情境依然不能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为此除了采用教材资源外,如果适当的采用一些本土资源、地域资源,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与教材资源形成互补,将会发挥其特有的功效:活化书本知识,启迪学生思维,能在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思维之间构建联系,帮助学生顺利走进书本,与书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书本知识与这些资源相印证,从而使学生将直接经验迁移到书本知识,使教学内容更真实可信,生动有趣,更具说服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有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精心选择符合我们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情境案例,使学生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思想认识自然而然得到升华。为此,在教学实践中做过以下尝试:
一.本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真实
“从生活走向知识,从知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举出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能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知识的真实性。本土材料取材于本地,离学生很近,为其所熟知,学生对此有切身的感受,这使得本土材料更具有真实性,用在教学过程中效果就会更好。
例如,笔者在教学《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时,列举了我县每年夏秋季到来时,桃子、杏子、苹果等各种水果陆续上市,引起价格不断下降;每到冬春季节,各种水果供应明显减少,其价格不断上涨。然后问:“为什么夏秋季节水果越来越便宜,而在冬春季节越来越贵?”这些情景几乎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有的学生在买水果时切身感受过,学生对此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稍加思考基本上都能答出由于季节等原因使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的变动,很自然地得出结论: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二.本土资源使教学内容更有趣,学生参与更积极更主动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由于本土资源取材于身边的事物、景物,生动有趣,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对书本知识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增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其自觉从生活中探究知识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与哲学》中“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因为我们学生长期生活在白龙江畔,我特意做了如下设问,以引导学生的思路,我问学生:“白龙江在运动吗?”答:“在运动”。问:“昨天一天从早到晚,白龙江有变化吗?”学生有的答:“差不多”,有的答:“有变化”。我又问:“一点变化都没有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有变化,但不明显。”我继续问:“过去的白龙江还是现在的白龙江吗?”学生答:“是。”我再问:“白龙江变成别的江了吗?”学生答:“没有。”我紧接着问:“从刚才的讨论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很自然的得出: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三.乡土资源使教学具有亲近感,更具说服力。
政治学科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若把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就能使枯燥的理论知识生活化而被学生接受,而且能使教学更具说服力。本土资源由于来自本地,来自于学生身边,因此学生对此便会有一种亲近感、可信感,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准确使用,恰当把握,便会使这种资源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本人在教学《文化生活》中“透视文化多样性”一目时,除了列举的实例外,我拉近距离,缩小范围,补充了本土资源。我问:“同是藏族,我县与其他藏区,我县不同乡镇,在语言、服饰、歌舞等方面有区别吗?”这样设问其实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由于我们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对此有切身感受,因此异口同声的回答:“有区别。”我继续问:“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原理的理解也就更具体,更深刻,同时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乡土资源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政治学科的很多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由于本土资源来自本地,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对本土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若把书本知识与本土实例结合,准确恰当的使用和把握,就更容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
例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理解时比较困难,我们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牧区,因此我专门设问:“你是通过动物(共性)认识、牛羊等具体的动物(个性)的,还是通过牛羊等具体的动物认识动物的?”学生一下来了兴致,稍加思考就回答:“通过牛羊等具体的动物认识动物的。”我接着问:“你能看到的是动物,还是牛羊等具体的动物?”学生回答:“具体的动物。”我接着问:“牛羊等与其他动物有区别,他们是不是动物?”学生毫不犹豫的回答:“是。”我再次发问:“你们能找出一种不是牛羊等具体动物的动物吗?”学生答:“不能。”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绪引上了一条特定的路径,从而使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理解更具体和深刻了。
根据教学需要,如果将上述本土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将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恰当的补充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还大有文章可做。本人将继续与业内同行深入探索,以提高新课标下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