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以“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加强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感知和自行探索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按科学的认知规律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创设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培养 学习能力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福尔讲的一句名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以“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我在本学科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现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加强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感知和自行探索中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爱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加强观察与实验,特别要设计创造性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自行获取知识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四为主”教学原则。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就如指挥家的指挥棒,引导着学生的思路朝哪个方向走。在教学《风》一课时,因为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比较抽象,不能具体感知,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炉灶模拟实验,研究小范围内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推想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在亲自动手实验时,亲自感知了炉内蜡烛未点燃时,炉口没有风,炉内蜡烛点燃后,炉内外温度产生了温差,有了温差,炉口的香烟就会流进炉内,形成了一股小风。于是得出:炉口的小风是由炉内外的温差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和推理,认识到自然界也有冷热不同的环境,冷地方的空气重,压力大;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可想,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做实验,没有炉灶模拟实验中的直观感知,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按科学的认知规律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中年级科学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的。在处理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课文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完事,而应教给他们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重视认识过程不能只看结果。指导学生要像科学家探索事物的奥秘那样按照“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这样科学的认识程序和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皮筋、鼓、音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个别到一般地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假设。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接着我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物体做发声实验,实验时重点观察各种物体是否在振动。同学们兴趣很高,积极想办法使实验效果明显,仔细观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然后我引导同学们经过归纳、推理,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确结论。让学生掌握了这种认识事物的科学程序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他们就会按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去解决。
三、创设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知识是科学,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才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上每节课我都设计了“巩固应用”这一环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课时,在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很多物体摩擦后起电”的结论后,为了使形成的概念更具体化,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根据学生思维活跃、好奇、爱玩、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竞赛:①小鸡起舞:用彩色薄纸剪成许多小鸡,用透明的塑料盒盖上,比一比谁能先使小鸡跳起舞来。②给动物找耳朵:老师画了许多小动物,但每个小动物都缺少一只耳朵。让学生将吹塑纸做好的耳朵,不用胶水、胶布,粘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游戏很有趣,同学们热情很高。在欢快的竞赛中,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活动课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活动课的设计要尊重童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一些带有好玩色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素质。并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所述是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见解和尝试。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亲自感知和自行探索中学会知识,用活知识,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培养 学习能力
“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福尔讲的一句名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和以“三个面向”为目标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我在本学科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现谈一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加强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感知和自行探索中获取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爱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加强观察与实验,特别要设计创造性的实验,让学生充分运用眼、耳、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来自行获取知识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四为主”教学原则。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就如指挥家的指挥棒,引导着学生的思路朝哪个方向走。在教学《风》一课时,因为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比较抽象,不能具体感知,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我就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做炉灶模拟实验,研究小范围内的风是怎样形成的,从而推想自然界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在亲自动手实验时,亲自感知了炉内蜡烛未点燃时,炉口没有风,炉内蜡烛点燃后,炉内外温度产生了温差,有了温差,炉口的香烟就会流进炉内,形成了一股小风。于是得出:炉口的小风是由炉内外的温差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和推理,认识到自然界也有冷热不同的环境,冷地方的空气重,压力大;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可想,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做实验,没有炉灶模拟实验中的直观感知,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按科学的认知规律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中年级科学教材所选取的内容大多是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的。在处理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课文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完事,而应教给他们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重视认识过程不能只看结果。指导学生要像科学家探索事物的奥秘那样按照“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这样科学的认识程序和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然后指导学生观察皮筋、鼓、音叉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个别到一般地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假设。这个假设是否正确呢?接着我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不同物体做发声实验,实验时重点观察各种物体是否在振动。同学们兴趣很高,积极想办法使实验效果明显,仔细观察。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这些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然后我引导同学们经过归纳、推理,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确结论。让学生掌握了这种认识事物的科学程序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他们就会按这种方法自己去探索、去解决。
三、创设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知识是科学,是解决各种问题的工具。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才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基本上每节课我都设计了“巩固应用”这一环节。在学习《摩擦起电》一课时,在学生们通过实验得出“很多物体摩擦后起电”的结论后,为了使形成的概念更具体化,为了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根据学生思维活跃、好奇、爱玩、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两个游戏竞赛:①小鸡起舞:用彩色薄纸剪成许多小鸡,用透明的塑料盒盖上,比一比谁能先使小鸡跳起舞来。②给动物找耳朵:老师画了许多小动物,但每个小动物都缺少一只耳朵。让学生将吹塑纸做好的耳朵,不用胶水、胶布,粘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的游戏很有趣,同学们热情很高。在欢快的竞赛中,通过积极动脑动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科学活动课也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活动课的设计要尊重童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动手解决一些带有好玩色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了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素质。并使学生们从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所述是我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见解和尝试。实践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亲自感知和自行探索中学会知识,用活知识,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