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篇章结构的重复,不同于修辞上的重复。修辞的重复在于语言的局部美,结构的重复在于篇章的整体美;修辞上的重复美,往往体现在重复的本身,篇章结构的重复美,更多的体现在重复过程中的变化。或使情节变得更富有戏剧性,或使思想变得更深刻,情感变得更强烈。
重复作为篇章结构的一种技法,最早出现于《诗经》的重章。刘大杰先生说:“《诗经》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大都用重叠反复的章法……”《无衣》就是典型的一例:全诗三章,每章5句,20字,除3-4个字变化外,其余都是重复。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
篇章结构的重复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演示重复——作品中重复的内容是该作品中的人物实施过或正在进行着的事情。又可以分为情节重复和事件重复。
①情节重复:作品中相同的人物从事同一事件,在情节上出现的重复与变化。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三叠式”结构大都属于这种类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醒世恒言》和《古文观止》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等,无不在回环往复中推动事件的发展。这种重复和变化,不仅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而且使作品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当代作家运用重复技法最突出的要数余华。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十一次卖血的经历,每次卖血的情节都大同小异。相同的如:“喝水”、“见血头”、“吃炒猪肝、喝二两黄酒”等,进行了多次重复;不同的主要是:卖血的背景、原因以及故事情节内容的发展。正是这种重复和变化,使作品的情节发展形成了起伏迭宕的曲线和回环激荡的旋律。就是这一次又一次重复变化着的卖血经历,表现了许三观曲折坎坷的命运,表现了这个普通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多种矛盾和生命的韧性,发人深省。可见,重变的技法虽然简单,却能使故事的内涵得到丰富、扩展和裂变,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②事件重复:作品中不同的人物从事相同或相似的事件,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到相同(相近)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表演。如《水浒传》中,众英雄占山落草的事件重复了多次,但每次都不相同。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为例子:他们原来都是武功精湛的军官,但落草的原因颇不相同。对此茅盾先生曾有过论述:“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这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而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尽管落草的事件相同,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表现也就完全两样,因而重复却不雷同。可见,事件重变就是要在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中写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写出适应人物个性的行为过程。
2、忆说重复——指文学作品中重复的内容不完全是或者都不是该作品中的人物经历过的事情,而是经过回忆或转述而产生的重复。
周粲的微型小说《梯子》就采用了这一技法:小说写爸爸和儿子一起放风筝,风筝在墙头上挂住了。爸爸搬来一架梯子,刚要爬上去,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同意了。儿子爬上去,取了风筝,正要下来,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听了再下来。儿子很乐意。下面是爸爸讲的故事:
“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了。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讲完故事,爸爸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儿子不干!爸爸坚持这么做,鼓励说:“不要怕,勇敢一点……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上人家的当。”儿子不敢违抗命令,爸爸喊“一…二…三!”了,儿子咬紧牙,忍着泪,跳下来了,准备摔一个屁股开花。没想到爸爸结结实实地把儿子接住了。儿子张大眼睛问为什么?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小说里的两个故事情节是重复的:故事都发生在父子之间,都是爸爸要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自己在下面接住,只是结尾处发生了一点变化。正是这点变化,产生了戏剧性,两个故事的意义也就截然不同了:第一个故事里的父亲告诉儿子:别人的话是不能信的,包括自己的父亲;第二个故事中的父亲启发儿子:在对人或事做出判断时,要有自己的判别力,既不能轻信别人,又不能怀疑一切。这里要强调的是第一个故事,不是作品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而是爸爸讲述的,属于忆说重复。这种重复和变化,不仅强调了故事的中心事件,使细节更丰富,而且使老题材、旧故事变出新意,产生戏剧性,化腐朽为神奇。
3、假想重复——文章中重复的内容是作者假想的,不可能在生活中完整地上演,却能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
鲁迅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经历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重复是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香港作家刘以鬯的《打错了》分为两节,第二节和第一节仅一百余字不同。下面是第—节的内容:
电话铃响的时候,陈熙正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电话是吴丽嫦打来的。吴丽嫦约他到“利舞台”去看五点半那一场的电影。他的情绪顿时振奋起来,以敏捷的动作剃须、梳头、更换衣服。更换衣服时,嘘嘘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国人》。换好衣服,站在衣柜前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有必要买一件名牌的运动衫了。他爱丽嫦,丽嫦也爱他。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注册处去登记了。他刚从英国回来,虽已拿到学位,但找工作仍须依靠运气。运气好,很快就可以找到;运气不好,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他已寄出七八封应征信,这几天应有回音。正因为这样,这几天他老是呆在家里等那些机构的职员打电话来,非必要,不出街。不过,丽嫦打电话约他去看电影,他是一定要去的。现在已是四点五十分,必须尽快赶去“利舞台”。迟到了,丽嫦会生气的。于是,他大踏步走去拉开大门,(1)拉开铁闸,走到外边,转过身来,关上大门,关上铁闸,搭电梯,下楼,走出大殿,怀着轻松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2)刚走到巴士站,一辆巴士疾驶而来。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冲向巴士站,撞倒陈熙和(3)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女童后,将他们压成肉酱。
(注:文中的(1)、(2)、(3)是编者加的。)
第二节不同的是在(1)处加入了:
电话铃又响了。
他以为是什么机构的职员打来的,忙掉转身,疾步走去接听。
听筒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请大伯听电话。”
“谁?”
“大伯。”
“没有这个人。”
“大伯母在不在?”
“你要打的电话号码是……”
“三一一九七五……”
“你想打去九龙?”
“是的。”
“打错了!这里是港岛!”
他愤然将听筒掷在电话机上,大踏步走去。
在(2)处将“刚走到巴士站”改为:
“走到距离巴士站不足五十码的地方,意外地见到”。
在(3)处前面删去了“陈熙和”三个字。
作者就是用这几处变化设置了一个时间差,让主人公错开了肇事的一瞬,成为事故的目击者,巧妙地让我们看到偶然性的意义:接一个电话,救一条人命。这种重复,是作者想象设计的,但一件事情,两种结局又都是情理之中的。这就是写作的辩证法:是艺术,又是生活。不运用这种技法,要表达这样的思想,得花大量的笔墨,借助重复,显得生动简洁。
4、抒情重复——在文章段落的前面或后面,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增加叙事的情感色彩或形成抒情段落的叠加,更好地表达主题。
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为了歌颂在敌人面前始终坚强不屈的战士,在连续的五个段落后面,分别使用了“但他举起了投枪”: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长者、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益、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充分肯定了战士英勇无畏、毫不妥协的精神,从而刻画出战士醒世独立的高大形象,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刘熙载在评论《春秋》时说,“文见于此,起义在彼”,是说不能光从浅近的表层理解。重复技法也一样,重复是表象,强化、集中与裂变是内核。不能单纯重复,裹足不前,要同中见异,变中藏机。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学特级教师。
重复作为篇章结构的一种技法,最早出现于《诗经》的重章。刘大杰先生说:“《诗经》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大都用重叠反复的章法……”《无衣》就是典型的一例:全诗三章,每章5句,20字,除3-4个字变化外,其余都是重复。但不是机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
篇章结构的重复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演示重复——作品中重复的内容是该作品中的人物实施过或正在进行着的事情。又可以分为情节重复和事件重复。
①情节重复:作品中相同的人物从事同一事件,在情节上出现的重复与变化。中国古典小说中出现的“三叠式”结构大都属于这种类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醒世恒言》和《古文观止》中的“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等,无不在回环往复中推动事件的发展。这种重复和变化,不仅表现了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而且使作品波澜起伏,曲折多姿。
当代作家运用重复技法最突出的要数余华。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叙述了主人公许三观十一次卖血的经历,每次卖血的情节都大同小异。相同的如:“喝水”、“见血头”、“吃炒猪肝、喝二两黄酒”等,进行了多次重复;不同的主要是:卖血的背景、原因以及故事情节内容的发展。正是这种重复和变化,使作品的情节发展形成了起伏迭宕的曲线和回环激荡的旋律。就是这一次又一次重复变化着的卖血经历,表现了许三观曲折坎坷的命运,表现了这个普通人物的爱与恨、善与恶;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多种矛盾和生命的韧性,发人深省。可见,重变的技法虽然简单,却能使故事的内涵得到丰富、扩展和裂变,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②事件重复:作品中不同的人物从事相同或相似的事件,让不同性格的人物到相同(相近)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表演。如《水浒传》中,众英雄占山落草的事件重复了多次,但每次都不相同。以林冲、杨志、鲁达三个人为例子:他们原来都是武功精湛的军官,但落草的原因颇不相同。对此茅盾先生曾有过论述:“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他这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为了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而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尽管落草的事件相同,但由于他们性格上的差异,表现也就完全两样,因而重复却不雷同。可见,事件重变就是要在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中写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写出适应人物个性的行为过程。
2、忆说重复——指文学作品中重复的内容不完全是或者都不是该作品中的人物经历过的事情,而是经过回忆或转述而产生的重复。
周粲的微型小说《梯子》就采用了这一技法:小说写爸爸和儿子一起放风筝,风筝在墙头上挂住了。爸爸搬来一架梯子,刚要爬上去,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同意了。儿子爬上去,取了风筝,正要下来,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听了再下来。儿子很乐意。下面是爸爸讲的故事:
“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了。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
讲完故事,爸爸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儿子不干!爸爸坚持这么做,鼓励说:“不要怕,勇敢一点……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上人家的当。”儿子不敢违抗命令,爸爸喊“一…二…三!”了,儿子咬紧牙,忍着泪,跳下来了,准备摔一个屁股开花。没想到爸爸结结实实地把儿子接住了。儿子张大眼睛问为什么?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小说里的两个故事情节是重复的:故事都发生在父子之间,都是爸爸要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自己在下面接住,只是结尾处发生了一点变化。正是这点变化,产生了戏剧性,两个故事的意义也就截然不同了:第一个故事里的父亲告诉儿子:别人的话是不能信的,包括自己的父亲;第二个故事中的父亲启发儿子:在对人或事做出判断时,要有自己的判别力,既不能轻信别人,又不能怀疑一切。这里要强调的是第一个故事,不是作品中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情,而是爸爸讲述的,属于忆说重复。这种重复和变化,不仅强调了故事的中心事件,使细节更丰富,而且使老题材、旧故事变出新意,产生戏剧性,化腐朽为神奇。
3、假想重复——文章中重复的内容是作者假想的,不可能在生活中完整地上演,却能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
鲁迅说:“我以为文艺大概由于现在生活的感受,亲身经历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重复是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香港作家刘以鬯的《打错了》分为两节,第二节和第一节仅一百余字不同。下面是第—节的内容:
电话铃响的时候,陈熙正躺在床上看天花板。电话是吴丽嫦打来的。吴丽嫦约他到“利舞台”去看五点半那一场的电影。他的情绪顿时振奋起来,以敏捷的动作剃须、梳头、更换衣服。更换衣服时,嘘嘘地用口哨吹奏《勇敢的中国人》。换好衣服,站在衣柜前端详镜子里的自己,觉得有必要买一件名牌的运动衫了。他爱丽嫦,丽嫦也爱他。只要找到工作,就可以到婚姻注册处去登记了。他刚从英国回来,虽已拿到学位,但找工作仍须依靠运气。运气好,很快就可以找到;运气不好,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他已寄出七八封应征信,这几天应有回音。正因为这样,这几天他老是呆在家里等那些机构的职员打电话来,非必要,不出街。不过,丽嫦打电话约他去看电影,他是一定要去的。现在已是四点五十分,必须尽快赶去“利舞台”。迟到了,丽嫦会生气的。于是,他大踏步走去拉开大门,(1)拉开铁闸,走到外边,转过身来,关上大门,关上铁闸,搭电梯,下楼,走出大殿,怀着轻松的心情朝巴士站走去。(2)刚走到巴士站,一辆巴士疾驶而来。巴士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冲向巴士站,撞倒陈熙和(3)一个老妇人和一个女童后,将他们压成肉酱。
(注:文中的(1)、(2)、(3)是编者加的。)
第二节不同的是在(1)处加入了:
电话铃又响了。
他以为是什么机构的职员打来的,忙掉转身,疾步走去接听。
听筒中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
“请大伯听电话。”
“谁?”
“大伯。”
“没有这个人。”
“大伯母在不在?”
“你要打的电话号码是……”
“三一一九七五……”
“你想打去九龙?”
“是的。”
“打错了!这里是港岛!”
他愤然将听筒掷在电话机上,大踏步走去。
在(2)处将“刚走到巴士站”改为:
“走到距离巴士站不足五十码的地方,意外地见到”。
在(3)处前面删去了“陈熙和”三个字。
作者就是用这几处变化设置了一个时间差,让主人公错开了肇事的一瞬,成为事故的目击者,巧妙地让我们看到偶然性的意义:接一个电话,救一条人命。这种重复,是作者想象设计的,但一件事情,两种结局又都是情理之中的。这就是写作的辩证法:是艺术,又是生活。不运用这种技法,要表达这样的思想,得花大量的笔墨,借助重复,显得生动简洁。
4、抒情重复——在文章段落的前面或后面,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增加叙事的情感色彩或形成抒情段落的叠加,更好地表达主题。
鲁迅在《这样的战士》中,为了歌颂在敌人面前始终坚强不屈的战士,在连续的五个段落后面,分别使用了“但他举起了投枪”:
“那些头上有各种旗帜,绣出各样好名称:慈善家、学者、长者、雅人、君子……头下有各样外套,绣出各式好花样:学问、道德、国粹、民意、逻辑、公益、东方文明……
但他举起了投枪。
他们都同声立了誓来讲说,他们的心都在胸膛的中央,和别的偏心的人类两样。他们都在胸前放着护心镜,就为自己也深信在胸膛中央的事作证。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
但他举起了投枪。
充分肯定了战士英勇无畏、毫不妥协的精神,从而刻画出战士醒世独立的高大形象,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刘熙载在评论《春秋》时说,“文见于此,起义在彼”,是说不能光从浅近的表层理解。重复技法也一样,重复是表象,强化、集中与裂变是内核。不能单纯重复,裹足不前,要同中见异,变中藏机。
*作者系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