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的前世今生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及其下属机构丑闻不断,无论郭美美,还是李亚鹏嫣然天使基金侵吞善款疑云,不但破坏了红会的公众形象,也使中国的慈善事业蒙受极大损失。所以,回顾一下中国红会的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据说中国的红十字运动肇始于1880年代,最初出现在台湾,后来扩展到上海、东北一带。但由于社会制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整个中国对于红十字会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理念非常陌生。正因为如此,甲午战争期间,当人们看到日本赤十字会的医生在战火中救治双方伤员时,都觉得不可思议。这种落后观念曾经引来国际社会的嘲笑。
  1898年,一位名叫孙淦的旅日侨商通过中国大使上书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顺应世界潮流,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年,中国驻俄公使杨儒也向清廷提出建议,希望能够仿照日本章程,在中国成立红十字会。1904年,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再次上奏朝廷,从国内外形势和如何筹措经费等方面阐述了成立红会之必要。这时,《申报》也先后刊登《创兴红十字会说》、《中国亟宜创兴红十字会说》等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红十字会的历史、性质、宗旨和任务,还把是否成立红十字会提高到文明与野蛮分野的高度。至此,朝野上下在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的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以严守中立为名不敢救助难民,从而激起了公众的义愤。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官绅沈敦和联合各界人士成立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专门救济战争难民。不久,他又发起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该会以各省善堂为基础,由中、英、法、德、美等五个国家的慈善人士组成。
  有关资料显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通过收容、遣送、治疗、赈济等手段,共救助难民“467000余人,全部募捐收入银641900两,支出银597400两,余下银44500两,招商局及电报局捐送运费、电报费计银5000两,又洋60余万元尚未计算在内。”(《抗战时期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研究》第4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说明中国红十字会在起步阶段就奉行了严格的账目公开制度。
  对于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沈敦复及其同仁们认为:“溯自中外通商以来,万国一心,踊跃奔赴,能与我华合办大善事者,在上海当推此为第一伟举。”(同上)对于这种评价,社会上并无异议。
  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万国”组织,好像与我中华帝国关系不大。因此在战争结束以后,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的呼声开始高涨,有人甚至把是否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的问题提升到国家耻辱和民族危亡的高度。
  这种情况引起当局的重视。1907年,吕海寰和盛宣怀向朝廷提出成立中国红十字会的建议,希望仿照日本模式筹办。两年后,他们拟定《中国红十字会试办章程》再次上奏朝廷,终于打动了慈禧太后。第二年年初,清廷将他们的奏折交给军咨处核议。核议的结果是除了委任盛宣怀为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之外,其他条款均被否决。
  有意思的是,盛宣怀对中国红十字会这个名称并不满意,于是他在中国红十字会的关防大印上把“中国”改为“大清”二字。
  盛氏的独断专行引起人们的不满,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前面提到的沈敦和,他认为大清红会归陆军部(军咨处是该部下属机构)筹办,与国际红十字会纯属民间团体的宗旨不符,同时这样做对筹款也极为不利。与此同时,包括贝勒、福晋在内的官二代们却蠢蠢欲动,他们纷纷表示要做“善事”。所幸这时的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没过多久就爆发了辛亥革命。
  民国成立以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12年9月底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第一届领导集体,通过了红会章程,并化解了京沪两地的矛盾。一个月以后,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首先明确了中国红十字会纯属民间团体的基本性质,并解决了领导多头、管理混乱等问题,从而使中国红会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中国红十字会归内政部主管,受军政、海军、外交各部监督。同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根据这一条例进行改组,更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抗日战争前夕,该会又改由卫生署主管,并以战时救护为第一任务。
  抗日战争开始后,因为中国既没有自己的军医院,又没有像样的医疗器械和救护体系,所以中国红十字会设立了大量的伤兵医院。但是随着战线的拉长和战争的扩大,这种策略无法应付日益严重的伤亡局面,于是该会作出了组织各种医疗救护队,分路前往战区实施救护的决定。与此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还任命协和医学院著名专家林可胜为临时救护委员会代理总干事兼救护总队长,全面负责战地救护工作。
  林可胜上任后,仅仅在最初的半年时间里,就“训练了一千四百余名医务工作者,给三十二名外科医生、一百六十余名内科医生上了专业课……还在军队中组织了流动救护车和担架”(《协和医事》第205页,三联书店2007年出版)。
  1950年以后,红十字会进入另一个历史阶段。
其他文献
2014年6月15日下午,83岁的徐祥龄在东莞逝世。这位被称作“香港外展工之父”的老先生,将香港社工模式带到东莞,近年来又扩展至珠三角其他城市,为这些地区外来工权益的伸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徐祥龄是境外公益中国化的生动案例。  在2012年的南方公益盛典上,徐祥龄先生获颁年度“公益人物”,颁奖词有言:他是香港外展社工的先驱,年近八旬,服务社区逾三十年,老骥伏枥,欲罢不能。从香港迁居东莞,他继续做
期刊
2013年7月的夏天,徐大国、王良敏夫妇及孙女孙子其乐融融地坐在家门口。他们的家也经过了改造,但保留了原先的格局,在门柱和墙体上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加固。现在他们家已经从原先一个很普通的红砖房变成街边一道风景线了。他们家是项目组第一次到郝堂的时候唯一看到门口有小花园的村民之家。而现在他家的小花园,比以前更有模有样了。  摄影 - 姬东
期刊
夏天已经进入到北半球的各个角落,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好让自己行动起来、到户外去。这里介绍5个公民科学应用程序(APP),让你有足够的理由去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编译 - 林徵道  噪声筒(Noise Tube)  网址:http://www.noisetube.net/#&panel1-1  “噪声筒”是位于巴黎的“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位于布鲁塞尔的“自由大学”合作推出的研
期刊
好莱坞明星莱瓦尔·伯顿以出演电视连续剧《根》和电影《星际迷航》而大红大紫,他同时也是知名主持人,曾主持美国PBS电视台著名教育节目“阅读彩虹”,“阅读彩虹”旨在培养儿童识字。而现在,他打算重振这一寓教于乐的节目,并将之推广到互联网。结果筹款计划一推出,在短短的两天内就筹得2.8亿美元。他的下一步目标是为全美国7500所学校提供免费服务。  成功筹款2.8亿美元  这次筹款活动的巨大成功部分归功于莱
期刊
通过“暴力式”的高调慈善,这位“首善”得到什么呢?“我的生意现在应接不暇,跟我长年做慈善有很大关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誉。我做慈善本来是想回报社会,而社会又给予我良性的回馈。”陈光标说。  陈光标又派钱了,这一次,他的钱要派给美国人。  据中新网报道,6月16日,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一则整版广告,称将征集1000名美国穷人及流浪者免费用餐,并向每人发放300美元。陈光标声称此举是为改善中国富人
期刊
《基金会:美国的秘密》 乔尔·L.弗雷施曼(Joel L.Fleishman)著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 译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2006年6月,沃伦·巴菲特突然宣布,将分年度把310多亿美元捐给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这个当今世界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一下成为最伟大的资助者,他捐的钱甚至超过了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和老约翰·D·洛克菲勒。  巴菲特的行为
期刊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过滤器,可以净化100公升的水(也就是1个人大约30天的用量)。这意味着每一本《饮用书》都可以为一个人提供长达4年的清洁水服务。  在发展中国家,清洁的饮用水并不是一个必然会提供的东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34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这大致相当于洛杉矶的全部人口了。因此必须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在一些地方,获取干净的水往往意味着要排队等待卡车送水过来或
期刊
6月13日正午,身穿一件橙黄色旧T恤的莫凡,领着记者走进江西萍乡一家宾馆的饭厅,厅中是一片喧闹的橙色海洋—可容200余人的大厅里挤满了与莫凡一般穿着橙色“麦服”的志愿者,众人高声谈笑,热闹非凡。莫凡拽了一下头上的鸭舌帽,掉过头来,张开双臂,对记者大声说:“看!做公益好玩吧?”  莫凡是麦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麦田计划发起人,6月中旬,他所创建的麦田在江西萍乡举办9周年年会,超过400名麦田成员前
期刊
[英]史蒂文·米森、休·米森 著 岳玉庆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年7月  从水的角度去解读人类历史,不仅是当前国际上兴盛的一种学术现象,它与人类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也有直接关系。作者实地考察肥沃新月地带的费南谷地、古希腊的克诺索斯王宫、纳巴泰的卡兹涅“宝库”、古罗马的引水渠和卡拉卡拉浴场、古代中国的都江堰、吴哥王国的“内陆海洋”等10处治水文明遗址,讲述古人如何控制、利用和争夺水资
期刊
基金会探索保护与筹款之道  5月28日至31日,“长江第一湾·生态毅行”徒步筹款活动在云南丽江老君山展开。这是首个在国家森林公园内展开的徒步筹款活动,由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片区及云南本土企业家发起,通过徒步老君山向社会公开筹款,善款将用于高山森林的生态恢复。  云团快速行走,在近4000米海拔的高山草甸上投下掠影。黄少乐坐在干枯发黄的草地上,专注于画画。大概一周前,她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