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评价要体现真实性,使其变成真情实感的流露;课堂评价要富有启发性,体现对学生的真正评价,让学生真正信服;课堂评价要尊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评价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课堂评价;体现;真实性;启发性;个性化;层次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推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课堂评价已成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促使每一个语文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已走进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我试着从名师的课堂中找答案。
一、评价要体现真实性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老师们也发现,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评价,却导致了评价失真,缺乏真情实感。有的老师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棒!”、“真聪明!”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他们感受不到老师真心的赞美和鼓励,久而久之,评价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
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这一次朗读,学生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他对学生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只会越读越好,学习热情越来越高。
二、评价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不加辨别地盲目叫好,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的引导,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该肯定。对于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加以启发,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在感悟“扑”这个字时,窦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回到文本,母亲对儿子是怎么做的?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母亲的这句话。请你们跟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改“念头”)。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窦老师抓住一个“扑”字,让学生领悟到了母亲那深沉的爱。当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窦老师很巧妙地利用她对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提示,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与鼓励,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很快找到了理解句子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也正因为窦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学生的生命也在课堂中成长。
三、评价要尊重个性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想象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对同样的文章会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对他们的个性化体验能作出适当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评价要具有层次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作出客观优劣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可我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既然名师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必须在课堂评价上努力创新,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究。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性,体现思维的开放性,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正让课堂评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关键词:课堂评价;体现;真实性;启发性;个性化;层次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推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课堂评价已成为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的一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犹如一股清泉,注入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心田,促使每一个语文教师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进行有效地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新课标的评价理念已走进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我试着从名师的课堂中找答案。
一、评价要体现真实性
有人说:“表扬是最廉价、最有效的奖品。”老师们也发现,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过多的、笼统的评价,却导致了评价失真,缺乏真情实感。有的老师一味迎合学生的过分表扬十分流行,“好极了!”、“你真棒!”、“真聪明!”等既含糊又夸张的表扬声充斥着整个课堂。教师如果总是用那种浮泛空洞的语言来评价学生,学生就会觉得索然寡味,他们感受不到老师真心的赞美和鼓励,久而久之,评价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
孙建锋老师在执教《最大的麦穗》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孙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
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这一次朗读,学生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如果说滔滔河流是两山之间的桥,绵绵细雨是天地之间的桥,缕缕阳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间的桥,那么,浓浓情感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软中有硬,轻中有重,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他对学生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学生在老师的一再鼓励下,只会越读越好,学习热情越来越高。
二、评价要富有启发性
教师不加辨别地盲目叫好,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真正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的引导,对精神的唤醒,对行动的鼓舞。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恰如其分的描述。真实的评价并不隐瞒学生思想与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与缺点,肯定该肯定。对于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引导该引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引导,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加以启发,这样才能体现对学生的真正评价,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在感悟“扑”这个字时,窦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回到文本,母亲对儿子是怎么做的?
生: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
师:感谢你,让我们大家跟这名同学一起讨论母亲的这句话。请你们跟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出示课件文字::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改“念头”)。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窦老师抓住一个“扑”字,让学生领悟到了母亲那深沉的爱。当学生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时,窦老师很巧妙地利用她对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一个提示,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表扬与鼓励,又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很快找到了理解句子的突破口,可谓一举两得。也正因为窦老师富有启发性的评价,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学生的生命也在课堂中成长。
三、评价要尊重个性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更是师生想象力任意挥洒,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对同样的文章会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对他们的个性化体验能作出适当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评价要具有层次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有一句时髦的话:“谁能比他说(读)得更好?”紧接着第二位同学的发言,教师马上作出客观优劣评价,目的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激起更多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欲望。可我尝试几次后发现,并未有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教师却用理想化的标准,非得给他们评个上下高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既然名师的课堂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必须在课堂评价上努力创新,更重要的还是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探究。注重语文知识的拓展性,体现思维的开放性,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真正让课堂评价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