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是民之食,食之主,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因此,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继三聚氰胺牛奶、毒豇豆、毒豆芽、镉大米、瘦肉精、毒生姜等一系列事件后,人们无不胆战心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农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年来,各地在摸索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滨海县是农业大县,有耕地约10万hm2,其中蔬菜生产去年达约3.3万hm2。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通过农业投入品管理、“三品”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推广、上市产品检测等技术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农民对标准化认识的提高
结合高产创建、高效设施园艺、标准化种养等项目的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前种菜是凭经验,现在种菜按规范,按标准,有一套说明和要求,以前养猪很零散,防疫不配套,现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全县已发展到1000多家,他们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养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各项措施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在滨海县滨淮镇康庄村,种田大户李章明,种植约33.3hm2蔬菜,基本上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黄瓜、青椒、丝瓜等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李章明说,以前种田是粗放式的,对种植管理心中无数,不知道田里究竟要施多少肥,病虫害怎么防治,现在通过农业部门发放的《无公害番茄种植技术规程》、《无公害青椒种植技术规程》等生产操作规程,他通过取土样化验,根据结果和种植的蔬菜品种的需肥量以及植保部门指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从种到收有计划、有准备,产品加贴无公害标志后,产品销售很顺畅,供不应求。在他那里打工的60多个农民,通过边做边学,自己家里也同时实施,技术得到传播和扩散。
2 农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制度化
滨海县农委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突出表现在“四个有”:
2.1 认识有提高
为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农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与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2.2 有组织领导
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贯彻政策、部署工作,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了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有责任落实
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单位分工负责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4 有经费保障
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以及试剂等,配备了检测人员,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具雏形
滨海县依托国家、省、市产业化项目公共扶持政策,初步建立起以县级检测站为重点,镇区检测室和生产基地速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主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等。检测范围覆盖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年检测各类蔬菜1000批次以上,农残超标控制在5%以内。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滨海县主要依托江苏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和盐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这一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以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向社会公示和可追溯。目前,滨海县共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终端设备6台,分别设于滨淮、五汛、正红等镇区。
5 薄弱环节和问题
虽然滨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需要速度快、检测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适应检测要求,检验检测的任务重、责任大。目前,滨海县还没有独立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虽然设立了检测站,却挂靠和依附县农科所,检验检测设施和专业的检测人员缺乏,因此,相应的检验检测设施还有待完善,检测人员有待培训,检测能力有待提升。辖区内有自检能力和检测设备的镇区监管部门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给农业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企业的发展。
5.2 农业标准化水平普及力度不够
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清,概念模糊。农业标准化进程缓慢,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在技术推广中忽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的推广和落实,缺乏对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档案、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肥等投入品使用记录的指导,反映不出标准化生产水平。农民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限制,对一些量化指标不理解或很模糊,无法按标准进行严格实施,致使产品达不到严格意义上规定的标准。当前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存在小而散现象,各自为阵,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带来难度。 5.3 市场准入制度执行难度大
早在2005年政府就在市场设点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农残检测点,每日对上市的蔬菜、水果开展农药残留速测,但至今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在该市场采用的是“速测法”,但是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速测法”出具的检测结果,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滨海县执法部门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只能让其不在本市场销售,既不能没收,也不能责令下架,更不能销毁,执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当前,应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再次是要围绕滨海县“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的修改、制定,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把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生产理念引入到农业中,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
5.4 建立安全优质的“三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扶持一批像金昉首乌、海大食品等“三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将会对农产品质量建设起到很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帮助生产企业和基地申报“三品”基地的认定和品牌认证。对取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市场要开辟“绿色通道”,允许直接入市销售和挂牌销售,原则上只对其进行抽检。对入市前已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市场要给予认可。开展加工配送或直供服务,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要做好这些,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对其倾斜支持是必要的,并对进一步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
5.5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全面推行生产日志、科学用药、进货查验、购销台帐等登记备案制度,指导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不仅从生产环节上把好质量关,而且为质量安全追溯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陆勇(1966-),男,汉族,江苏滨海县人,滨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站长,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继三聚氰胺牛奶、毒豇豆、毒豆芽、镉大米、瘦肉精、毒生姜等一系列事件后,人们无不胆战心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投入,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队伍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要职责,也是农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年来,各地在摸索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滨海县是农业大县,有耕地约10万hm2,其中蔬菜生产去年达约3.3万hm2。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通过农业投入品管理、“三品”基地建设、农业标准化推广、上市产品检测等技术和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农民对标准化认识的提高
结合高产创建、高效设施园艺、标准化种养等项目的实施,农民对标准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前种菜是凭经验,现在种菜按规范,按标准,有一套说明和要求,以前养猪很零散,防疫不配套,现在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全县已发展到1000多家,他们根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种养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各项措施达到无公害生产要求。在滨海县滨淮镇康庄村,种田大户李章明,种植约33.3hm2蔬菜,基本上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黄瓜、青椒、丝瓜等4个产品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李章明说,以前种田是粗放式的,对种植管理心中无数,不知道田里究竟要施多少肥,病虫害怎么防治,现在通过农业部门发放的《无公害番茄种植技术规程》、《无公害青椒种植技术规程》等生产操作规程,他通过取土样化验,根据结果和种植的蔬菜品种的需肥量以及植保部门指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从种到收有计划、有准备,产品加贴无公害标志后,产品销售很顺畅,供不应求。在他那里打工的60多个农民,通过边做边学,自己家里也同时实施,技术得到传播和扩散。
2 农产品质量监管逐步制度化
滨海县农委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突出表现在“四个有”:
2.1 认识有提高
为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县农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与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2.2 有组织领导
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贯彻政策、部署工作,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动了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有责任落实
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单位分工负责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4 有经费保障
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以及试剂等,配备了检测人员,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具雏形
滨海县依托国家、省、市产业化项目公共扶持政策,初步建立起以县级检测站为重点,镇区检测室和生产基地速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主要开展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等。检测范围覆盖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年检测各类蔬菜1000批次以上,农残超标控制在5%以内。
4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滨海县主要依托江苏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和盐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这一信息化的手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身份证”制度,以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向社会公示和可追溯。目前,滨海县共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终端设备6台,分别设于滨淮、五汛、正红等镇区。
5 薄弱环节和问题
虽然滨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由于农产品品种繁多,涉及面广,需要速度快、检测结果准、技术先进的检测设备才能适应检测要求,检验检测的任务重、责任大。目前,滨海县还没有独立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虽然设立了检测站,却挂靠和依附县农科所,检验检测设施和专业的检测人员缺乏,因此,相应的检验检测设施还有待完善,检测人员有待培训,检测能力有待提升。辖区内有自检能力和检测设备的镇区监管部门和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少,不能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给农业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带来很大不便,影响企业的发展。
5.2 农业标准化水平普及力度不够
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有些领导和技术人员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清,概念模糊。农业标准化进程缓慢,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在技术推广中忽视农业标准化技术规程的推广和落实,缺乏对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生产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档案、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化肥等投入品使用记录的指导,反映不出标准化生产水平。农民受传统种植习惯的影响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限制,对一些量化指标不理解或很模糊,无法按标准进行严格实施,致使产品达不到严格意义上规定的标准。当前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存在小而散现象,各自为阵,为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带来难度。 5.3 市场准入制度执行难度大
早在2005年政府就在市场设点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农残检测点,每日对上市的蔬菜、水果开展农药残留速测,但至今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还停留在初步阶段。主要原因是在该市场采用的是“速测法”,但是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是“速测法”出具的检测结果,是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滨海县执法部门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只能让其不在本市场销售,既不能没收,也不能责令下架,更不能销毁,执法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当前,应抓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再次是要围绕滨海县“农业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程的修改、制定,生产技术的组装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结合起来,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把企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生产理念引入到农业中,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
5.4 建立安全优质的“三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扶持一批像金昉首乌、海大食品等“三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将会对农产品质量建设起到很大的带动和推动作用。帮助生产企业和基地申报“三品”基地的认定和品牌认证。对取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市场要开辟“绿色通道”,允许直接入市销售和挂牌销售,原则上只对其进行抽检。对入市前已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市场要给予认可。开展加工配送或直供服务,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和可追溯。要做好这些,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对其倾斜支持是必要的,并对进一步引导、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对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扶持。
5.5 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推行生产档案制度为重点,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标准化示范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全面推行生产日志、科学用药、进货查验、购销台帐等登记备案制度,指导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投入品记录、销售记录等档案。不仅从生产环节上把好质量关,而且为质量安全追溯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陆勇(1966-),男,汉族,江苏滨海县人,滨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站长,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