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呈现链条化、集群化特征,全市石油和化工产品达2000多种,建立了门类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主导产业地位更加明显。但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之一,单位GDP能耗高,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多,并且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使我们感到走绿色、低碳经济之路,是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石油和化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
一、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沧州市工業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境内云集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内超大型企业。2009年,沧州市规模以上石油与化工企业236家,资产合计572.1亿元,从业人员59375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6亿元,利税164.6亿元,利润65.7亿元,完成工业生产增加值203.1亿元。其中“三、五、八、十”(产值超3亿、5亿、8亿、10亿)企业共计23家,资产合计518.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67.5亿元,完成利税156.0亿元。[1]
二、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能减排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效益,对于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在扩大生产规模上投入较多,而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二是企业规模小。沧州市共有1300多家石化企业,而规模以下企业个数占到了90%以上。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研能力差,尽管部分企业有意通过节能技改提升企业节能减排能力,但是碍于企业现状也是有心无力。
三是企业分布散。部分县(市、区)化工企业很多,但是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自己独立的化工集中区,有的甚至与其他企业或者居民区混杂,企业的集中度不高,分布过于分散,统一管理的难度大,不能实现资源互补、统一治污等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建厂较早,发展较慢,无力甚至不重视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造成设备老旧,工艺落后,装置能耗高,产生的污染物多,加之企业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大。[2]
三、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继续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石化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节能减排工作,建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从产业准入、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人员资质以及土地、能耗、项目审核程序和工商登记等方面,清理整顿各类化工生产企业,对违法违规设立、单位产品能耗超标、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要坚决予以淘汰。[3]
(二)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对新建和改、扩建化工项目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实行严格的节能和环保审查。 新建(含搬迁)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省级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项目要进行生态设计,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企业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引导石化行业集约发展。一是按照“企业集中,产业聚集”和“集中治污,达标排放”的原则,大型新建化工项目要进驻临港化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二是以石化行业为主的县(市、区)要依托本地的龙头化工企业,以其为中心建立化工集中区,鼓励新建中小型化工企业和原有化工企业进入集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以外现有保留的化工生产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和排污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进行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环保水平等相关技术改造,但不得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的扩能改造。[4]
(四)加强与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对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石化产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更要做好与节能环保产业之间的合作,依托专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手段,实现产业间的互利互赢,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5]
(五)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和化工集中区建设等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设立化工行业专项治理资金。对现有化工生产企业就地关闭转产非化工产品的,通过规费减免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对重点化工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和重大隐患整改、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等,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市、县人民政府要对辖区内关闭企业的主要化工生产设备拆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原生产场址环境修复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主动实施关闭和搬迁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6]
(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沧州市石化行业的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石化行业应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目前初步形成的烧碱-TDI-PVC、热电-海水淡化-原盐生产-盐化工、热电-大型煤制气-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者开发新的循环产业链,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实现绿色化发展。[7]
四、结论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改造提升石化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作为石化企业只有标本兼治,努力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实现变废为宝,才能真正实现化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才能真正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增强企业竞争力,才能真正把沧州市建设成绿色、低碳的国际石油化工城。
参考文献:
[1]沧州年鉴,沧州市史志办公室,2010.
[2]沧州市及各县(市、区)2011年上半年节能减排情况通报,沧州日报,2011年7月23日.
[3]岑可法.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R],全国能源与热工2004学术年会,昆明,2004.
[4]苑中显.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中国冶金,2005.
[5]梁丽明.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太原科技,2007(7):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5,(1).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5-6.
【关键词】石油和化工、节能减排、绿色、低碳
一、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沧州市石油和化工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包括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沧州市工業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境内云集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化工集团等国内超大型企业。2009年,沧州市规模以上石油与化工企业236家,资产合计572.1亿元,从业人员59375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8.6亿元,利税164.6亿元,利润65.7亿元,完成工业生产增加值203.1亿元。其中“三、五、八、十”(产值超3亿、5亿、8亿、10亿)企业共计23家,资产合计518.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67.5亿元,完成利税156.0亿元。[1]
二、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一是节能减排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只是一味的追求企业效益,对于节能减排意识不强,在扩大生产规模上投入较多,而用于节能减排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
二是企业规模小。沧州市共有1300多家石化企业,而规模以下企业个数占到了90%以上。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科研能力差,尽管部分企业有意通过节能技改提升企业节能减排能力,但是碍于企业现状也是有心无力。
三是企业分布散。部分县(市、区)化工企业很多,但是由于前期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自己独立的化工集中区,有的甚至与其他企业或者居民区混杂,企业的集中度不高,分布过于分散,统一管理的难度大,不能实现资源互补、统一治污等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是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建厂较早,发展较慢,无力甚至不重视设备和工艺的更新换代,造成设备老旧,工艺落后,装置能耗高,产生的污染物多,加之企业科研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大。[2]
三、石化行业节能减排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继续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石化行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特别注重节能减排工作,建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从产业准入、环境保护、技术质量、人员资质以及土地、能耗、项目审核程序和工商登记等方面,清理整顿各类化工生产企业,对违法违规设立、单位产品能耗超标、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的化工生产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要坚决予以淘汰。[3]
(二)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对新建和改、扩建化工项目实施严格的行业准入管理,实行严格的节能和环保审查。 新建(含搬迁)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省级化工园区或化工集中区,项目要进行生态设计,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企业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三)引导石化行业集约发展。一是按照“企业集中,产业聚集”和“集中治污,达标排放”的原则,大型新建化工项目要进驻临港化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二是以石化行业为主的县(市、区)要依托本地的龙头化工企业,以其为中心建立化工集中区,鼓励新建中小型化工企业和原有化工企业进入集中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产业特色,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努力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化工园区和化工集中区以外现有保留的化工生产企业,在符合产业政策和排污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进行能源综合利用、提高环保水平等相关技术改造,但不得进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的扩能改造。[4]
(四)加强与节能环保产业合作。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对节能、环保和循环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支持。石化产业作为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不仅要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更要做好与节能环保产业之间的合作,依托专业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手段,实现产业间的互利互赢,促进绿色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5]
(五)完善政策措施。完善化工生产企业关闭、搬迁和化工集中区建设等方面的鼓励扶持政策,市、县两级设立化工行业专项治理资金。对现有化工生产企业就地关闭转产非化工产品的,通过规费减免等方式给予适当奖励;对重点化工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提标改造和重大隐患整改、自动控制技术改造等,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市、县人民政府要对辖区内关闭企业的主要化工生产设备拆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处置、原生产场址环境修复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对主动实施关闭和搬迁的企业给予适当奖励。[6]
(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为实现沧州市石化行业的科学发展、循环发展,石化行业应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目前初步形成的烧碱-TDI-PVC、热电-海水淡化-原盐生产-盐化工、热电-大型煤制气-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者开发新的循环产业链,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的集中治理,实现绿色化发展。[7]
四、结论
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是改造提升石化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作为石化企业只有标本兼治,努力在推进节能减排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实现变废为宝,才能真正实现化工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才能真正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并增强企业竞争力,才能真正把沧州市建设成绿色、低碳的国际石油化工城。
参考文献:
[1]沧州年鉴,沧州市史志办公室,2010.
[2]沧州市及各县(市、区)2011年上半年节能减排情况通报,沧州日报,2011年7月23日.
[3]岑可法.中国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R],全国能源与热工2004学术年会,昆明,2004.
[4]苑中显.中国能源状况与发展对策,中国冶金,2005.
[5]梁丽明.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太原科技,2007(7):5-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节能中长期规划,2005,(1).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6:5-6.